圣安东尼奥小石匠,业余方程式车手,专业换轮胎工 阅读原文 任何一个车型乃至细分市场的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市场需求」的问题。我们先从甲壳虫、mini 这些车型的历史讲起。 题主所提到的甲壳虫也好、mini 也好,以及当世尚存的 Fiat500 和 Citroen 2CV,这些「小巧」「可爱」车型几乎都有一个诞生时期,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除了甲壳虫是在希特勒政府上台之后以可以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国民车的需求设计的,其他三个都是为了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罗大众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成本低廉,价格可以覆盖到多数普通民众的需求。 小巧灵活,满足欧洲当时的交通环境。 在整体尺寸偏小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大的空间,像初代的甲壳虫和菲亚特 500 车型都采用了小排量后置发动机的总布置结构。 这些车型因为尺寸小巧,因此显得十分可爱。与此同时,他们在当时也是「廉价」和「大众化」的代名词。这样的产品形象,也正如国内的大多数人对于奇瑞 QQ 的产品印象。 但正如 @五菱汽车 的那句宣传语: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些车型的诞生也是应时代和人民之需,所推出的。 初代 Fiat500 布置结构图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愿意去更大尺寸的汽车产品。这些在二战后诞生的产品也开始走向了分岔路。 一部分车型诸如 Citroen 2CV 直接在 1990 年停产;初代的甲壳虫继续在亚非拉发光发热,直到 2003 年才在墨西哥工厂停产,而第三代甲壳虫则在去年停产;初代 Fiat500 经历了停产,在 2007 年复活,在今年推出了新一代更为产品;其中发展最好的 mini 逐渐走上了「小资」和「轻奢」的道路。 Fiat500e 宝格丽 「Mai Troppo」特别版本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脱离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之后,这类车型要么直接停产,要么就走上了「升级之路」得以保存。这种升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与众不同的设计和品牌形象的提升使车型的主要消费群体从普罗大众像小资群体、富裕阶层转移。如正在走这条路的 Fiat500 系列在今年推出全新 Fiat500e 的时候同时发布了多个与奢侈品牌联名车型。如上图的 Fiat 500e 宝格丽「Mai Troppo」特别版本。 其二是通过与众不同的设计和「性能化」、品牌文化的塑造进一步拓展消费群体。比如 Mini 品牌和 Fiat 500 的 Abarth 系列,这些车型除了「可爱」足以吸引诸多女性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他们还能吸引很多男性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在「可爱」背后,他们都是「十分有趣的机械」。许多人在第一次试驾 Mini 之后也一定会被「直接的转向手感」和「偏硬的底盘质感」所震惊到。毕竟相对「卡丁车化」的驾驶体验是没有写在萌萌哒的外观上的。 Mini 内饰 2020 Mini JCW GP 众所周知,「独特的设计」和「性能化」带来的是成本的大幅提升,又伴随着品牌形象的向上,这些车型逐渐脱离主流成为大多数消费者手中「大玩具」。而这种产品的需求在欧美市场都是一直存在的,这个市场体量不大,但是十分稳定,且一直都被几个车型牢牢把控。 在中国市场,这个市场的总体量相比欧美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目前尚不具备较强的品牌溢价能力。对于已经多数「轻奢化」和「小资化」的小型车来说,自主品牌受制于品牌影响力,目前还无法与 Mini 这类品牌竞争。 从型谱规划和车型定义的角度来看,推出一款新产品的先决要素是能够达到一定的 Volume,即产品周期销量。其次才是研发和工程层面的考虑。 从技术角度而言,如果中国车企想要设计出一款 Smart 这样的小型车,可谓轻轻松松。因为与 Mini 相比,Smart 是不折不扣的「工业垃圾」,这也是其产品销量在最近几年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从设计角度,单从造型设计角度来看,设计出一款可爱的车型其实并不难,只是品牌上的加成让大多数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年轻人觉得这些中国车企的小型车「不够可爱」。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 市场需求不足,中国消费者普遍不喜欢尺寸过于小巧的车型。车企在产品规划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国汽车市场也仅仅在初期,对于小型车有迫切的需求,随后这些小型车逐渐被淘汰出局。 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这两点是阻碍中国车企推出 Mini、甲壳虫类似车型的主要原因。在未来,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和品牌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可能会被改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