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的小兵器,少年战斗漫画研究员 阅读原文 虽然题目描述已经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了——良心的汉化组翻译精良;不走心的官方翻译奇怪。 隐然一副歌颂用爱发电,控诉资本丑恶的正义模样。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官方译名和民间汉化组译名不一样这个事,背后的复杂性可能远超大家(主要指题主)的想象。 毕竟民间汉化处于灰色地带,不触碰到商业利益一般也不会有谁来找汉化组的麻烦(日本版权方除外),身段柔软行事便宜。 但是官方版是要摆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必须要合法合规,并且得规避各种商业风险和利益纠纷,受各种条条框框的严格束缚。 所以为什么官方翻译和民间汉化不一样,就我个人粗浅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一)避免版权纠纷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 one piece 的中文官方译名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海贼王」,而是「航海王」。 这背后的由来 @木头架子 老师在之前的回答里介绍的很详细了,不过多赘述。 《海贼王》在国内更名为「航海王」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想见,也许在我们不知道的范围内,某些作品的作品名称、人物角色名称等等也存在着同样的版权隐患。 (二)规避审查干扰 就我所知的范围内,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BLEACH》。 这个久保带人的漫画台湾译名是「死神」,香港译名是「漂灵」。但在中国大陆正版引进的时候,以上两个名字都过不了审查这一关,于是中国大陆的译名最后定为「境界」。 前面说过了,既然是官方正版引进,就得合法合规,就得面对审查这一关,而我国现行的审查制度显然给官方正版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限制。 与之相对的,地下汉化组则完全不需要顾虑这些问题,可以忠实于原作灵活翻译。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精灵宝可梦》的改名事件了,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我也不多赘述。 说完了以上这两点,才轮得到考虑翻译本身的质量问题。这里面可以考量的因素就更多了,诸如其他回答里列举的: (1)日语本身的翻译规则问题 同样是汉字词,中日文不同含义时,是替换成等义的中文词还是保留原有的日语汉字词?是人名的话怎么处理?是招式名称又该怎么处理? 同样是假名,是该音译还是该意译?音译的话该怎么选取对应的汉字?是人名的话怎么处理?是招式名又该怎么处理? 以及,同样的词组,因为中日文语法问题导致的语序不同该怎么处理?是保留日语的语序还是调整成中文的语序? 你知道「白金之星」的日语其实是「星之白金」吗? (2)外来语日语的音译规则问题 同样是外来语,是根据日语发音来翻译,还是遵循其原本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的发音来翻译?是人名的话怎么处理?是招式名称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为什么山治的姓氏日语读作ヴィンスモーク(binsumouku),却音译成了「文斯莫克」? (3)名称背后的典故问题 漫画家往往在作品名、人物名、招式名里埋了很多谐音梗、双关梗,是保留作者本意但中文不通顺还是保全中文的流畅性但扭曲作者的原意? 《一拳超人》(ワンパンマン)是《面包超人》(アンパンマン)的谐音梗,光看翻译你能看出来吗? (4)先入为主的习惯问题等。 你管他叫「健次郎」还是「拳四郎」? 上面这些除了第(4)点,对前(3)点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处理都会导致译名的差异,很难讲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正常的」谁是「奇怪的」,谁是「阳间的」谁是「阴间的」。 只不过是遵照的标准不同,严谨程度不同,翻译风格不同等等价值取向的差异罢了。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在第(1)点和第(2)点上,往往是官方翻译更严谨、标准更统一。而在第(3)点上,往往是对作品有爱的优秀的汉化组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汉化组的翻译固然优美,但官方的翻译也有其规范的一面。 总结一下: 翻译是非常复杂的,在我国的合法引进出版物的翻译尤其复杂。在没有错翻漏翻等硬伤的情况下,凭主观臆断认定某些翻译就是「好」,某些翻译就是「不好」,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 当然了,学好日语看原版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