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科学,为生命创新 阅读原文 谢邀,非常好的问题。 绝大多数猝死病例都会出现头晕、心悸、黑矇、胸痛等症状和感觉。 有些回答说猝死前没有特殊感觉,主要是因为猝死先兆出现后,留给救援的时间很短暂,同时由于多数人对于这类警惕信号不够重视,以为休息一下会得到缓解,于是患者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心脏骤停、失去意识、瞳孔散大,从而失去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猝死是一个医学概念,是指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状态。 时间到底有多短?现在还没有统一定论,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于国际公共卫生组织(WTO)对猝死时间的定义——6 个小时,即在 6 个小时之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状态叫做猝死。 图源网络 猝死的发生大部分都不是毫无缘由的发生,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反复心律失常病史、EF 值低下、肥厚性心肌病等都具有高危猝死风险。 知识点 1:EF 值——指的是射血分数,是个医学专业名词,通俗来说,就是心脏跳动一下泵射出去多少血)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身体出现的任何异常症状,都不能轻易忽视。 对于猝死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头晕、心悸、黑矇、胸痛,我们如何判断是否会引发猝死呢? 图源网络 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了解自身的既往病史,看看自己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 如果单纯从头晕、心悸、黑矇、胸痛这些症状来说,很难判断是否为猝死先兆,毕竟引发这些症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没吃早饭导致的低血糖也会导致头晕(面对这种情况,及时补充能量即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毕竟,这些症状的出现至少说明身体处于异常状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头晕、心悸、黑矇、胸痛等症状,需要结合自身病史、近日的生活工作习惯、饮食作息情况来综合判断:如果明确知道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休息不好或者其它原因导致,大多数人会选择观察一段时间,通过休息来缓解;倘若没有明显的诱因,则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猝死有哪些高危因素? 具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具有猝死的高危风险,这些基础疾病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EF 值低下、肥厚性心肌病及离子通道病等,具有早发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人群可能提示具有基因遗传性疾病,也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基因筛查。 图源网络 心脏基础疾病,例如: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低下患者:心脏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堵塞,使得心肌血液供给不足,离子环境紊乱,大面积心梗导致射血分数低下,心脏泵出的血液很少,导致整个心脏包括全身各个系统可能都处于缺血的状态中,增加猝死风险。 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跳动的节律变得不正常,如心跳太快、太慢,如室速或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肥厚性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病因。主要表现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导致左心室泵血口被堵住,增加猝死的风险。 图源网络 在基础疾病明确的基础上,猝死的最常见诱因包括不规律口服药物、不规律饮食和过劳等。 大多数心脏基础疾病(EF 值低下、扩张性心肌病或者心衰)的患者通常都是长期终身用药,除非出现一些并发症或其它特殊原因,经过医嘱之后才可停药,若患者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的剂量,会增大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不规律饮食和过劳包括吸烟、饮酒、饱餐、心理应激状态、用力排便、运动或过度劳累等,都会加大猝死的风险。 猝死发生后,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面对患者忽然倒地晕厥,在着急忙慌进行心肺复苏或电除颤(AED)之前,我们需要判断患者是否为心脏骤停,即检查患者是否有脉搏。 图源网络 正常来说,大部分心脏骤停的患者都伴随着呼吸暂停,毕竟心脏一旦停跳,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会因为血供不足而受到损伤,但呼吸骤停不代表着心脏骤停,如果出现患者的心脏在正常跳动,但是感受不到患者的呼吸,例如胸廓没有明显起伏,也感受不到患者的鼻息,这种患者通常是气道梗阻,吃东西被噎到或气道进了什么东西。 因此,对于能摸到脉搏和心脏有规律跳动的患者,心肺复苏和电除颤都不适合。 图源网络 而对于出现心跳骤停的患者,通常采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AED)进行急救。 心肺复苏主要有三个步骤: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和人工呼吸;而电除颤(AED)则是一个便携式除颤仪,通过电击发出电脉冲信号,重整心脏的跳动。打开 AED 之后,参考设备中的使用流程图和语音提示,规范操作即可。 猝死如何预防? 猝死的预防措施主要从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为主。 对于普通人来说,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基础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养成规律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持有规律的运动,戒掉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而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尤其是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和有过心脏停跳历史的人来说,一旦心脏停跳,生存机会往往只能寄托在 4-6 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安装一台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阻止大多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使心脏保持正常跳动,从而预防心脏性猝死。 图源网络 ICD 是植入到身体里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一般埋藏在患者左侧胸部皮肤下面,可以全天候监测心跳状况,它主要有两大重要功能: 除颤转复治疗的功能,当它感应到患者有不规则或危险的心跳,就立刻发出救命用的电击能量或超速起搏治疗实施体内除颤或复律,也就是通过适当电击重新「激活」心脏,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起搏治疗的功能,通过向心脏发出微小的电流,来改善心跳太慢的情况,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奏。 图源网络 ICD 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 形象地说,脉冲发生器就像是 ICD 对心脏采取急救行动的「总指挥部」,而与它相连接的电极导线像是「情报员」。当心脏发生不正常的情况时,脉冲发生器这个「总指挥部」会先对患者的心跳情况进行分析,并在需要时释放电击。 在这个过程中,导线会充当「情报员」的角色,将电击能量传送到患者心脏,为心脏恢复正常跳动提供支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ICD 装置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目前市面上的 ICD 装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类型: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这两种 ICD 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接触患者的心脏和血管。 图源网络 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作为传统的 ICD 装置,TV-ICD 在植入过程中,装置的导线需要穿过静脉植入到心脏中,所以会接触到患者的静脉血管和心脏。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S-ICD 系统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除颤治疗的患者人群,只需放置于肋骨外的皮肤下面,,因此无需接触心脏与血管,植入更加便捷、安全,能够有效避免导线植入相关并发症等风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