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青木,我的公众号:远方青木(ID:YFqingmu) 阅读原文 什么叫屠城,很多人认为所谓屠城就是把城里的人都杀光。 如果是要杀光所有人,那也就罢了,左右都是个死,一刀的事。 但真正的屠城,远比一刀砍死要残酷的多。 在古代,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已经放弃抵抗的居民,但凡有一丝可能,统治者都不愿意进行屠城。 之所以会产生屠城这样的命令,更大的原因,是为了激励前方的士卒,将屠城作为一种奖赏,而且还可以震慑其他的城池。 但是对于士卒而言,他们其实也不愿意屠城。 杀人确实是爽,看到大片俘虏跪在自己的屠刀下任由自己一个个的杀戮,确实很让人兴奋,但杀多了没就没意思了。 杀人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一毛钱赚不到,杀完了还会弄的自己一身污血,脏兮兮的,回去还要洗衣服。 所以杀几个人新奇一下也就可以了,大多数兵卒并无杀人成瘾的嗜好。 但古代的兵卒,几乎全部由穷人组成,他们虽然不会杀人成瘾,但是对钱财有着巨大的需求,无上限的需求。 没人会嫌自己钱多,穷困的兵卒当然也是。 所以,扬州屠城,需要屠十日。 如果真只是为了屠干净扬州所有人,封锁城门后四处放火,每几百米点一处火,一两天时间城中所有人都会被烧死,就算没死也会失去藏身之处,杀人效率极高。 但这么做,对于清兵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明末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很好地还原了扬州十日的惨状,也很好地解释了为啥扬州需要屠十日。 《扬州十日记》名列《四库禁毁丛刊目录》,亦名列光绪八年所刻的《禁书总目》,在乾隆时期军机处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有《扬州十日记》这一书名。 目前还能找到的残本古籍,是在日本发现的。 1645 年 4 月 25 日,扬州沦陷,多铎纵兵屠城,下令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但清兵入城的第一天,并未大开杀戒。 因为杀人没有意义啊,士兵们要的是钱,抓紧时间捞钱才是王道。 清兵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砸门索要财物。 开始的时候,勒索是非常温柔的,并不贪婪,给一些钱,清兵就走了,如果不愿意给,那清兵就持刀恐吓,只要听话,清兵一般不会伤人。 《扬州十日记》是这么记载的: 始知为逐户索金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的「意颇不奢」是以作者王秀楚的眼光去看的,但王秀楚本人是当地乡绅,典型上流社会的人,扬州城破之前就和明军杨姓守将交好,获得其庇护。 十万八万的对富豪来说确实不多,但确实可能是普通居民的全部财产。 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清兵都是求财不害命的,只有少数清兵顺手杀几个人过过瘾。 毕竟此时的扬州已经是在跪迎王师,百姓曲意奉承,一般人自然不会滥下杀手。 忽叩门声急,则邻人相约共迎王师,设案焚香,示不敢抗,予虽知事不济,然不能拂众议,姑应曰唯唯。 但扬州城仅 100 余万人,而入城的清兵高达十余万,人均勒索 10 人,也就是大概 2 户的样子,就已经把扬州全城勒索一遍了,半天就可以把全扬州搜刮干净。 所以从第二天开始,勒索行为迅速升级。 清兵大开杀戒。 此时的清兵已经看清楚了,僧多肉少,扬州虽大,但清兵太多,慢慢薅羊毛的话自己最后可能汤都喝不到,不如直接把羊宰了吃肉。 你不抢,别人抢,你不杀,别人杀。 很快所有的清兵都疯狂了。 我不管你昨天是给哪个清兵交钱的,今天必须给我足够的钱,给的钱让我满意,那就可以保得一命,不满意,就一刀砍下来。 直接以杀人相威胁,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拿到居民隐藏起来的财物。 你之前的金银珠宝是埋在土里也好,藏在墙里也罢,我懒得找,你自己挖出来给我。 不给,就去死。 如果杀绝这一户全家所有人,都没人能给出更多的钱,那就证明这一户确实没钱了,杀人可能杀错了。 但也无所谓,既然你都没钱了,还留着干嘛,杀了就杀了。 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搜刮钱财,生怕被别人抢先了,这就导致清兵的胃口徒然变大,而居民手中的钱财迅速变少。 金银珠宝自然是全部拿走,连妇人的衣服,好看的也要拿走,幼儿脖子上的银锁,也要带走,可谓是刮地三尺。 予妇衣饰置两瓮中,倒置阶下,尽发以供其取,凡金珠之类莫不取,而衣服择好者取焉。既毕,视儿项下有银锁,将刀割去,去时顾予曰:「吾不杀尔,自有人杀尔也。」 很快,就有人被搜刮一空,再也拿不出钱了,然后全家都被下一波清兵给杀得干干净净。 慢慢的,被杀得人越来越多,还能交出钱得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没了钱,就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但扬州城就那么大,能藏人的地方就那么点,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安全的藏身之地。 更何况,还有不少本地人,主动给清兵当向导去搜寻藏匿之人,只求自己能活命。 动手杀人的清兵越来越多,还能侥幸活下去的扬州人越来越少。 榨不出钱财后,清兵们就把男人和样貌普通的女人给屠杀一空,而把那些有姿色的女人给搜集起来。 毕竟在那个年代,把这些女子运到后方,也能换一些财物。 但这些漂亮女子的遭遇,并不是现代的普通人可以想象的,绝不只是被奸污就能免于伤害的,万般逢迎,也就只是能活一命而已。 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就这样,扬州城内的百姓被一轮轮的收割,被彻彻底底的榨干,等到割无可割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差不多也就到了十日之期了。 扬州城百万居民,事后被清点出 80 余万尸首,十万清兵人均杀 8 人。 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後约计八十万馀,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连杀 10 天,共杀 8 人,平均每天杀 0.8 人,杀人效率看起来确实不高,但这更恐怖。 因为这 80 万人,是在极端的恐慌和绝望下,被人一点点慢慢杀死的。 清兵给了每个人生机,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满城都是死尸,但你觉得只要自己小心点,就能活下去。 有希望是好事,不过等屠刀架到自己脖子上的时候,你反而会更加得绝望。 让人在恐惧和希望中折磨数日再杀死,这远远比一开始就无差别屠杀要残忍得多。 这就是古代的屠城,人间地狱已不能形容其凄惨。 今天的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也仅仅只是 50 年的和平而已。 哪怕是古代的封建王朝,200 余年的太平盛世也并不罕见。 所以今天的和平,绝不代表永久性的和平。 所谓人道主义,大国切磋的时候还有用,一旦打出真火,进入真正的战争时期,一切规矩统统作废。 《扬州十日记》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後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事之乐;不自修省,一味暴殄者,阅此当惊惕焉耳!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最后一句:如果后人有幸生于太平之世,享受到无战乱的快乐;那些不加强自我修养,不进行自我反省,反而沉迷于享受的人,阅读此文,应当惊醒警惕了! 作者:远方青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