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瑶老师,丁香妈妈、果壳网多平台签约作者,11年儿童及家庭教育经验 阅读原文 柏格森曾经说: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 越是有能力的人脾气越小,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脾气越大。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是这道出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不乱吼孩子的时候,育儿路上会更理智,更有方法,这几乎是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人非圣贤,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忍不住吼孩子的时候。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反思,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以及分析下次如何避免。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孩子?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 大脑被激怒,「情绪应急机制」启动 忍不住吼孩子的背后是一颗被激怒的大脑,而情绪的变化和大脑的应激反应息息相关。 愤怒是属于一种主要的、原始的情绪,它是一套应急快速反应的机制。愤怒使我们的肾上腺素加速分泌,直接跳过理性的思考,从而作出直接吼孩子的行为。 英国心理学家 Linda Kaye 就曾经做过一份对图像和文字信息与大脑关系的研究。Linda 研究发现: 相对比文字信息而言,当场景图像传递到大脑时,大脑会跳过思考过程,直接启动情感应急处理机制。 这就好比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亲身经历当下的场景,孩子调皮捣蛋的场景模式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触发应急快速反应的机制,就像点火一样,父母还来不及思考,马上就会上演「河东狮吼」的咆哮模式。 沮丧 + 焦虑,父母陷入双重愤怒中 吼孩子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们本身处于压力之中。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管教孩子的束手无策,叠加在一起会让我们倍感沮丧。 尤其是当父母心中对孩子的行为准则有一个固有的「信念」(比如孩子就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听大人的话),一旦孩子的行为无法达成,会激发我们内在的信念,继而引起我们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行动。 忍不住吼了孩子,事后「情感急救」三步骤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做到不吼孩子。如果忍不住还是吼了他,我们需要做好事后的情感修复,个人总结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承认错误,主动沟通 向孩子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歉意吧,这也是给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对不起,宝贝。刚才妈妈那样的沟通方式是不正确的,是不是吓到你了?妈妈心里也很难受,抱一抱吧!对不起。」 步骤二:把自责变成一次与孩子互相了解的机会 有一部分父母在吼完孩子吼会感到深深的自责,但是自责并不能解决问题,把感受憋在自己的心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与其这样,不如把自责转变成为与孩子互相了解的一次好机会。 等孩子的情绪稍微稳定一些,和孩子谈谈你的感受。用温和的态度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会生气?同时明确的告诉孩子你内心的期待。 比如说:「我看到你在床上蹦,很担心你会磕碰到床头柜或者摔下来。妈妈很爱你,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我们可以去公园和旷阔的地方蹦。」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看到对方,而不是他自己;同样,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说一说他的想法,他为什么想要这样做?如果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那么他还有其他的好主意吗? 步骤三:慢下来,和孩子一起渡过情感低谷 在吼完孩子过后,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不说话,或者感觉愤怒。父母慢下来,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陪孩子渡过情绪的低谷也是很重要的。 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如果孩子愿意,抱抱孩子,我们温柔的肩膀会给孩子力量。 如果孩子还不愿意拥抱,就静静地陪伴他,直到他做好了准备。我们会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爱他,也会在最难的时刻陪伴他一起渡过。 打破怒吼魔咒,防范于未然,成为不吼孩子的成长型父母 除了事后的情感急救,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怎么样,更好地进行和孩子亲子沟通,避免吼孩子的情况。 用「元认知」重建亲子沟通:对自己的育儿过程进行理解和监控 元认知这一词,最早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J.H.Flavell)首先提出的概念。 简单来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大家都听过《论语》中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强元认知能力的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怒吼呢? 首先,记录自己每一次怒吼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进而监控和帮助自己控制坏情绪。 其次,从记录中找出规律: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最容易怒吼?是在自己下班后又累又饿的时候吗?是在自己早上着急着出门,而孩子又拖拉磨蹭的时候吗? 最后,根据规律,尽量避免在这些时候带孩子,或者去吃点东西、稍作休息调整再来和孩子玩;又或者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比如预留出时间),就可以有效减少自己的情绪失控。 总之,就是在身体里情绪的小怪兽就快出来时,跳出来,问问自己:亲爱的,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为何对孩子的行为会有这样的反应?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只有父母经常反思自己,才能做到认可和监控自我的情绪,而不是任由情绪失控。 「堵」不如「疏」,学会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像一条河流,一个小念头接着一个小念头,在持续往前走。当小情绪没有及时排解,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火山即将爆发的一刻。 控制呼之欲出的情绪,困难是成倍增长的,但是如果可以将每一次的小情绪进行分解,就会变得简单得多。因为情绪不是靠控制解决的,而是靠每一次的观察和看见。 情绪并不需要压抑、掩饰、逃避,如果我们可以察觉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觉及时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就会更理智的明白自己,也给了一次机会让孩子看见我们。 我们骗自己「我要做不发脾气的完美父母」,或者跑到房间里关起来自己生闷气,其实都不管用。 不如自然和孩子描述你的感受,疏导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窗户,让孩子可以看到你。 稳定情绪,暂时离开 如果你实在是太累了,也无法做到停止对孩子的怒吼,那么就选择暂时离开吧。 确保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告诉孩子自己有点累了,需要去另一房间休息一下,10 分钟之后在回来找他。 如果家里有其他照料人,也可以互相帮忙,转换一个人照顾孩子,调节一下彼此的情绪,也会调节放松彼此紧绷的情绪。 让孩子学习承担应有的后果,比吼骂更有效 一个杯子打破了,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心爱的杯子也成了碎片,孩子也无法使用这个杯子了。这个过程伴随着有逻辑的自然结果,本身已经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经说: 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 当我们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后果,而不是吼骂责备,孩子也会从中学习自然后果背后的因果关系,他们也会变得更有责任,避免在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