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瑶老师,丁香妈妈、果壳网多平台签约作者,11年儿童及家庭教育经验 阅读原文 曾经听过一句话,说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因此如果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需要学习修炼做一个越来越好的父母。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反应的是我们的所思所想。 1.让孩子参与进来,循序渐进学习独立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任何有效的行为必须能够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这说的就是独立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独立并不是在孩子 18 岁的时候突然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从出生到老去,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里程碑所集合而来的过程。 比方说孩子呱呱坠地,他断了和妈妈连接在一起的脐带,学习用自己的呼吸和消化系统去独立呼吸、开始学习独立的爬行、走路、奔跑,学习自己吃饭、学习自己穿衣脱裤、学习自己去上厕所、学习自己去上幼儿园、学习自己思考、学习自己去做一个决定、学习跟他人交流、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等,这是一个个里程碑里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支持孩子独立地去做,那么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面对人生未来的每一个挑战和下一个里程碑,他都愿意用挑战的心去积极面对。 独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耐心的陪伴和协助。很多时候我们也想让孩子独立做事,但是你会发现,孩子生理上准备好了,心理上却还没有准备好。 独立,是一个过程。 比如说,在我的孩子两岁半学习如厕的时候,其实他会自己穿裤子,但是他每次上完厕所后,就嘟囔着要我们给他穿。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很郁闷:宝宝,你自己都会穿了呀,你之前也做得挺好的呢!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你自己把裤子拉上就好了。 但是孩子不愿意,如果你坚持不帮孩子穿,他可以在洗手间在马桶上面坐上半个小时。我们陷入了一个「父母不停地要求孩子自己做,孩子不停地说不要」的死循环里。 然后我就意识到,这样的拉锯,变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权力和立场的争斗,其实它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习独立。后来我就开始调整方式,我选择循序渐进地邀请他共同完成。我说: -- 让我们把裤子穿起来吧!我提着裤子,问:你想先穿左边的裤腿,还是穿右边的裤腿?(给予一个选择) -- 嗯,你现在把左边的腿穿进去了,接下来是右边的裤腿。(描述客观的动作,让孩子关注过程) -- 如果孩子眼神飘了,手上去玩其他的东西,我会和孩子说:你看到你的腿了吗?它穿过你裤子上的洞洞了没有?(引导孩子的心智和动作一起参与) -- 让我们把裤子提起来。你要拉前面的裤头还是后面?这时孩子说,你来做!(给予选择不管用了,小屁孩)嗯嗯,我想你站起来的话提裤子会更快更方便。来,数到三我们一起向上提。1、2、3、提~(虽然孩子手没有放在裤子上,但是我还是让他一起参与了心理上的一个预备和提示) 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帮助孩子学习独立穿裤子的过程。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自自然然就自己提裤子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当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专注地看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其实也在有效帮助孩子学习独立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参与进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2.友好的对待错误,孩子有自我修正错误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一样,这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情了。就比如说做父母这件事情吧,我们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父母,而是通过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待错误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当我们自己可以承认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件事,我们的认识也就会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给孩子一个示范。因为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尝试友好的去看待错误,把它当作我们人生当中不可分离的伙伴。 如果我们自己在育儿的过程当中,也有这样一种态度和习惯的话,你会发现孩子会自我修正错误。 就像一个小孩在学步期的时候,走路摇摇晃晃总是容易摔倒,但是他到最后和所有的成年人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正常走路的人。孩子犯的错误,就是随着自己不断地跌倒、不断地吸取经验的过程中自我纠正了,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了自我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事情再完美一点,当孩子能做好的时候我们很快乐满足,但更多的时候孩子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可能忍不住想帮上孩子一把,有些父母甚至可能会讥讽孩子。 当我们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断地退却,这些批评会让孩子变得羞愧缺乏自信心,甚至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恐惧,孩子会认为:我肯定做不好,那么还是你来做吧。 比如,当孩子叠被子,并没有叠地很好。如果我们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可能下次都不会想再做。如果我们可以接纳,在下一次的时候找适当的机会向孩子示范正确的方式,那么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帮助孩子们学习,同时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总会慢慢学习,他们需要的只是不断地去练习。就好像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在第一次学会做,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3.将艺术融入生活里 孩子天生就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涂鸦、艺术、舞蹈、创作、阅读等等... 而这些元素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会喜欢听的就是清脆悦耳的妈妈的声音。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经验,面对一个新生儿的宝宝,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提高我们说话的音调,变得更有热情的去回应孩子。这种有韵律、节奏的声音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音乐的享受。 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我们真的非常有必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让他们能够吸收音乐的环境。 音乐并不是电视里的背景音乐,不是手机里播放的动画视频,而是我们围绕着桌子吃饭前说的感恩的话,唱的“谢饭歌”,是我们在旅途当中给孩子唱的一首歌,是我们跟孩子在睡读的一本故事书。 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里有一位成员能够学习一门乐器或者舞蹈,或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即兴的创作,在动物园游玩的时候编出一首关于动物的歌曲,这对孩子来说是将会是非常棒的一种体验。 在孩子三岁之前我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场,而是博物馆。我发现博物馆里形象各异的雕塑、色彩缤纷的艺术作品给孩子视觉上非常大的冲击。现在很多的艺术展也是推崇多感官的一种体验,这对孩子来说无形,当中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艺术熏陶。这种熏陶是无形的,但是 6 岁前的孩子会毫无过滤的通盘吸收,变成他的骨头和肉。 通过融入生活当中的艺术,孩子会理解艺术和音乐都是一种可以让人学习和理解的语言。这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用来观察的眼睛,创作的双手和用来感受的灵魂。 4.给予孩子有限制的自由 自由和限制从来不是割裂或者对立的关系,相反,他们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就像我们有开车的自由,但是伴随的限制是我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外表的行为越自律,我们的内心就能越自由。 而对于孩子来说,太多的自由令人困惑, 孩子们无法处理。我常常觉得,孩子如同风筝,放风筝的技巧,需要一点点的放线,一点点的增加自由度,如果放的太快会失去风筝。 一个孩子,可以有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的自由,但是伴随的限制是饭前需要洗手,吃饭的过程不能离开餐桌; 一个孩子,可以有选择看什么书的自由,但是伴随的限制是不能撕书、毁坏书; 一个孩子,可以有言论的自由,但是伴随的限制是不能打断别人的话、也不能说伤害别人的语言; 一个孩子,可以自由玩所有自己的玩具,但是伴随的限制是物归原位; 一个孩子,有自己行动的自由,但是伴随的限制是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 这些限制,看起来像是对孩子的束缚,而深层次想想,是对孩子自由的守护,一定必要的限制有助于发展孩子自律和习惯。就像我们开车,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交通规则,行为上没有任何约束,那么他很快就会被吊销驾驶执照,永远都开不了车了,这个时候他的自由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只有越自律,才能越自由。这是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的习惯和道理。 给予孩子自由,同时伴随相应的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限制,就需要承担相对应的后果,那么孩子以后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5.学会观察孩子 我们总说家长要理解孩子、少去责怪孩子,但做起来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了解孩子太少相处太少看到的太少,所以我们经常基于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去判断,最终做出了误判、焦虑。 就像孩子,有时候会在玩游戏的时候扭扭捏捏,我会觉得孩子不专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之前在托班的时候观察过一个孩子。他就是在上体能课的时候扭扭捏捏,甚至其他孩子过来的时候还推人。因为当时上课的老师,他要照顾整个班级,所以他可能没有观察到这个推人的孩子前面发生了什么。 其实是因为这个孩子之前做体能游戏,做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她有点害怕但是又很想继续尝试,才会待不住然后又不想其他小孩来玩。 所以教育孩子其实可以很简单,从一言一行开始,从眼睛看开始,习惯先看,少说、少插手,可能孩子奇怪的行为过阵子你就会找到原因,而且可能你发脾气焦虑的机会会很少。 6.让孩子贴近大自然 曾经我听过一个八岁孩子和我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愿意用我所有的东西去换一个可以看星星的晚上。」 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他听说过很多人讲星星,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真正看过。而且父母也不允许孩子太晚睡觉,认为晚睡会影响孩子的作息习惯以及第二天的工作。 虽然我很理解父母的内心想法,但是对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亲近大自然了解宇宙的秘密对他们来说是有极大的热情和意义的。 大自然不是一个参观的地方,而是我们的家,探索大自然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了自然,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自然的价值在钢筋水泥的牢笼当中埋没了。 如果我们只让孩子去观赏笼中的鸟或者动物作为乐趣,孩子的社会远离了风、雨、山、大海,甚至是草地,其实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孩子他渴求知识、渴求了解我们的大自然,因为在这种 3 岁前的无意识当中,他会记下展现在面前的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他会积极的探索,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含了人类世界还包含了整一个自然界。 以上,篇幅有点长,希望可以给父母们一些参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