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高原生活的人类通过什么机制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12-0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0
    赞:
    46
    [​IMG] biokiwi,用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世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iokiwi! 阅读原文

    一方面藏族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更加适应于高原:更大的肺容量吸收更多的氧气,更快的泵血让氧气更快到达身体各个位置,进而让身体能得到足够的氧气供给。

    另一方面则在于血红蛋白。氧气需要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来运输,但是这个运输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太多,反而会让血液变稠,运输氧气的效率反而会下降。这就好比十一长假的景区,因为游客人太多全部挤在一起,景区的游客人流量反而会下降,是类似的道理。

    [​IMG]
    想象一下血管里的红细胞的拥挤程度(图为右心房) | 图源:工作细胞

    而藏族就适应出了一套独特的应对方式——「钝化反应」

    研究发现在同样高海拔的环境下,藏族的血红蛋白浓度相比于汉族更低,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藏族的血红蛋白浓度增长更慢,这就是藏族对此的一种适应,避免过多的血红蛋白「堵住」血管,来提高氧气的输送效率。

    [​IMG]
    随着海拔(Altitude)的升高,可以发现藏族人群(Tibetan)的血红蛋白(Hb)增幅和差异都不会太大,并且还会有激素导致的性别差异 | 图源:Wu T,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这其中的关键,是一个叫做 EPAS1 的基因:它会在氧气浓度低的时候发挥作用,刺激体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多。而藏族的 EPAS1 基因和汉族人相比就有一个适应性的改变——通过降低 EPAS1 基因的表达,进而减弱这个过程,减缓了血红蛋白的大量产生。

    除了这些,藏族和和汉族人群的差异还有很多。而其中存在的遗传和进化问题,仍等待着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究。

    [​IMG]
    目前已知的藏族适应高原的身体特征 | 图源:和耀喜

    其实除了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世界上还有另外两处高原生活着上千万人——安第斯山脉埃塞俄比亚高原。但是这两个地方的人们并没有藏族那样的「钝化反应」,而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适应方式:

    安第斯山脉的原住民体内血红蛋白浓度更高,同时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也更强,换句话说,同样多的血液,他们的血液带有的氧气会更多,这也就提高了运输氧气的效率;

    相比之下,埃塞尔比亚既没有那么高的血红蛋白浓度,也没有藏族的 EPAS1 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利用另外一种尚未确定的高原适应方式

    [​IMG]
    安第斯山脉的盖丘亚族 | 图源:Wikipedia

    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地球上做了一个「实验」:同样的一种环境(高海拔气候),不同的人登上去后,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适应方式,生物学上叫做「趋同进化」

    对于其他生物,高原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 鱼类会降低自己的代谢速率,减少需氧量来适应缺氧的高原气候;
    • 安第斯叶耳鼠会食用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并且提高心脏的供氧能力;
    • 鹿鼠会更高效地利用脂肪,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以适应寒冷;并改变血红蛋白的结构来提高对氧的运输效率;
    • 牦牛有着更大的心脏和肺,并且多个基因改变来适应高原;
    • 鸟类则是在已有的高效呼吸系统的基础上,演化出了更为强悍的心脏来泵血……
    [​IMG]
    生活在 4200 米海拔的喜马拉雅鼠兔 | 图源:Patrick Diez

    自然选择让不同的生物有了自己独特的「活法」。

    面对大自然生存这样一个难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一个生物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有着自己适应的特点。

    参考资料

    • Butaric L N, Klocke R P. Nasal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high‐altitude adaptations among Tibetans and Andeans[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018, 30(3): e23104.
    • Deng L, Xu S. Adaptation of human skin color in various populations[J]. Hereditas, 2018, 155(1): 1.
    • Wu T, Kayser B.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J]. High Altitude Medicine & Biology, 2006, 7(3): 193-208.
    • Wu T, Wang X, Wei C, et al. Hemoglobin levels in Qinghai-Tibet: different effects of gender for Tibetans vs. Han[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5.
    • Beall C M. Andean, Tibetan, and Ethiopian patterns of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J].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 2006, 46(1): 18-24.
    • 和耀喜. 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的表型与遗传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9.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