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撕机膜人,科普签约作者,公众号:爱斯基摩研究所 阅读原文 脸 or 手or脚青紫、起泡,水肿麻木。 手指冻得没有感觉,脚趾僵硬无法屈伸,慢慢鼓起大水泡。 耳朵被北方刀尖般的风「冻干」,皲裂流血。 嘶·······想想都疼。 冻伤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是细胞被冻住啦~ 冻疮是俗称「烂手脚」,往往跟寒冷的强度、湿度、风速、受冻时间以及局部或全身的状态等有关,多发生在手、足、颜面等肢体末端 or 裸露部位。 往往是因为寒冷的环境中的长时间暴露 + 防护不当(北方人穿少了) or 某些因素导致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减弱(南方人去了北方)。 冻伤的不同严重程度表现 冻伤的临床表现: Ⅰ度冻伤:麻木和红斑,有白色或黄色、坚硬的、略微隆起的斑块在损伤区域形成,无梗塞发生,可能有轻微表皮脱落,可有轻度水肿 Ⅱ度冻伤:浅表皮肤水泡,水泡中有透明或乳状液体,周围有红斑和水肿 Ⅲ度冻伤:更深的出血性水疱,表明损伤已经扩展到网状真皮和真皮血管丛下 Ⅳ度冻伤:完全透过真皮,累及相对无血管的皮下组织,坏死延伸至肌肉和骨骼[1] 冻伤整个过程可以分为 4 个相互重叠的病理生理阶段:预冻期、冻融期、血液停滞期、缺血期。 预冻期:组织受冷后伴随血管收缩和组织缺血,但不形成真正冰晶;神经元受凉和缺血后导致感觉过敏或感觉异常。 冻融期:冰晶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成,导致蛋白质和脂质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细胞脱水,最终细胞,凋亡,解冻过程可能同时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 血液停滞期:血管可能在收缩和舒张之间变化,血液可能漏出血管或在血管内凝固。 缺血期: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不断加重的结果。动脉和静脉间歇性收缩,持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衰竭是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 冻伤伊始,损伤细胞的主要是冰晶,而冰晶溶解后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则更加严重。 不同分级表现 为了防止发生冻伤,必须确保组织足够的灌流,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损失。 (1)维持周围循环血流 保持足够的体温和充足的体液 用衣物遮盖暴露部位,防止寒冷导致血管收缩 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流受限,如不穿紧身衣物、鞋袜,或长期制动 (2)运动是保持周围循环灌注的有效方法,因为运动能增加低温状态下周園血管的舒张水平和舒张频率,因而对冻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减少组织在寒冷中的暴露 避免待在易产生冻伤的危险环境,特别是 -15℃ 以下 避免皮肤潮湿,避免出汗后浸湿手脚 适当增加衣物,隔离并保护皮肤 使用化学暖手脚设备,用电暖脚器维持外围温度 研究表明,润肤剂并没有预防冻伤的功效,甚至可能增加冻伤的风险。 早期发现感觉异常,可能提示肢体有被冻伤的危险,应当用附近同伴的腋下和腹部温暖患者肢体。(给你暖脚就是真爱哈哈哈) 如身体不幸被部分冻结!!! 1、应及时摘掉身上首饰和其他装饰材料,不要用冰雪揉搓患处!!! 2、自动或被动融化:如果不能立即获得快速加热,大部分冻伤会自动融化,因而不要刻意将组织置于零度以下,这样会增加组织冻结持续时间,容易让组织接近冰冻,导致进一步损伤。 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应选择自动或者缓慢融化。 烤个火呗~离远点,避免快速升温 严重冻结肢体禁止散步、爬山或做其他活动。如果无法避免严重冻伤肢体的活动,至少应用衬垫保护,并夹板固定制动,以尽量减少额外损伤。 可通过热水浸泡复温,浸泡时间通常在 2 h 以上,快速水浴复温的效果比缓慢水浴更好,水温应该维持在 37~39℃。当冻伤组织出现红色或紫色,触之柔软,提示复温完成,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约 30min。 如果患肢水肿严重,复温时可以在热水中加用消毒液(如碘伏、氯己定等),还可降低并发蜂窝织炎的风险。 镇痛。非甾体抗炎药物能阻断花生四烯酸途径,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产生,从而减少血管收缩,降低组织损伤。复温过程中,如果患者疼痛明显,可以使用布洛芬(痛经神器)。 清除水疱。如果水疱充满透明液体且饱满、有破裂风险,则应开放水疱并用干纱布包扎,以减少感染。 抬高患肢。应把解冻的患肢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体位性水肿的发生。 外科治疗或截肢,冻伤外科切除治疗需要组织完全坏死,边界清楚,且于冻伤 1~3 个月后才能进行。[2] 希望各位不会遇到,冬天做好保暖! 做好保暖~手套 + 耳套 + 帽子 + 毛靴 + 羽绒服 稳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