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可,知乎母婴年度创作者 阅读原文 我也是家长,我大概能够理解题主提问背后隐含的疑虑: 看武侠小说是不是对孩子有坏影响?什么年龄读才能只学好的不学坏的? 我觉得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金庸的作品一向是以价值观主流、主人公的正义性著称。有一些段落,比如《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还入选了人教版语文读本,安全性可谓是万无一失了。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读金庸作品不仅让我爱上了阅读,而且还提升了语文成绩。 我大概六年级左右读完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事实证明,大量的阅读对提升语文成绩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上什么培优班都有效。那段时间我不仅成绩提升了,作文分数更高了,还因为赶上了 97 版《天龙八部》和 98 版《鹿鼎记》热播,成了班级里唯一一个能够对比分析电视剧和小说不同之处的权威人士,一时成为年级风云人物。所以,通读金庸小说是我的人生高光时刻,倒推一下,我大概 3-4 年级就开始读了吧! 现在想想,如果有朋友让我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通俗读物,金庸小说也一定会在我的书单上面,非常适合让孩子爱上阅读,获得阅读乐趣和成就感的书籍。尤其是从篇幅来说,可以作为入门级别的大部头阅读书籍了。也不用太大,3-4 年级以后认识 2500 个字左右就可以了。为啥呢? 1、格局宏大、价值观主流,既有儿女情长、家国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引路人,也能够对孩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看小说,不仅看故事情节,也看作者格局。金庸的小说虽然都是武侠的套路,却有着不一样的格局和内涵: 既有郭靖黄蓉小儿女的甜美爱情,也有宋、金两国的国仇家恨、民族大义; 英雄人物既有乔峰这种为了大义自杀的,也有张无忌这种将江湖拱手相让的,英雄不是万能的; 全真教的北斗七星阵、桃花岛的五行机关、黄蓉巧夺天工的菜肴、武林秘籍《九阴真经》的命名,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让人心向往之…… 尤其是《神雕侠侣》里借郭靖之口说出的那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更让金庸作品从传统武侠小说的「江湖恩怨」上升到了「家国天下」的格局,思想性进一步提升。 当十岁左右的小孩开始萌发「英雄梦」的时候,给他们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不是很好嘛? 所以,给孩子读金庸,其实是一副安全牌。尤其是在孩子的世界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价值观形成,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寻,读金庸小说起到的都是非常正面的引导作用。 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的侠义小说作家中,是极为突出、极为罕见的。——1986 年《中国》杂志第 8 期刊登冯其庸的《读金庸》 关于作者格局这个事,我们还可以用穿越小说来举个反例。有人对穿越小说给了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他说穿越小说的兴起,其实反映的是对当前生活现状的不满。然而来自 21 世纪的穿越者们,拥有了「重生机会」以后,都在干啥? 女性穿越者除了叶轻眉,大部分都是在谈恋爱,不是九龙夺嫡 + 爱我,就是把自己困在家长里短的宅斗里,把超越古人几千年的眼界和见识用来争风吃醋,以及让男主人公对自己死心塌地。男性穿越者要么在合理利用制度当种马,要么忙着赚钱,或者两者兼顾。 如果说阅读能够给我们打开另一扇世界的大门的话,那么这些书每次推开的都是同一扇门,题材和方向都相当的狭窄,门口快推烂了。第一本第二本可能觉得新鲜,看多了就觉得无聊:就那么几条鱼,还始终在一个池塘打转。这种书,适合成年人无聊的时候消遣,但是绝对不推荐给孩子看。 2、章回体写作方式友好,阅读门槛低,激发孩子阅读热情,故事结构发人深思 「看不懂写的啥」往往是我们阅读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我每次拿起《百年孤独》就是这种感觉,至今也没有翻到第十页。但是看金庸小说绝对没有这种问题。章回体的写作方式,故事交代清晰,情节非常完整。说到哪个人物,一定会先介绍清楚他的生平籍贯,师从何人,擅长什么功夫。对孩子来说,这种阅读方式门槛低,感受好,清晰易懂,简单易读。 反面的典型是古龙(不是说作品不好啊,求别杠),很多大侠都是典型的工具人,需要的时候忽然冒出来和主角打一架,前因后果不清不楚,打死了使命就结束了。看的时候满脑子疑问都不知道找谁解答,非常不爽,还有的人物写着写着就写丢了……读金庸就没有这种后顾之忧。万一忘记谁是哪个门派了,找到他出现的那一章一定有答案——这不就是妥妥的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思路吗? 金庸的很多小说里还有关联性,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就是有传承的三部曲,《碧血剑》里刁蛮的皇家公主,就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类似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情节不胜枚举。读到后面,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跨越单个故事,给主人公的经历串起脉络,续起家谱。当你从作者隐隐约约的字里行间揭开谜底的时候,那种阅读的快感真是无可取代。还有故事里的暗线,总是引人思考,比如射雕三部曲里面的几大谜团: 襄阳城破的时候郭芙活下来了吗? 杨过到底知不知道郭襄等他等了那么久? 黄衫女子何时成了丐帮的守护人? 当孩子开始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整合了几本书上百万字的情节在思考,工作量非常大,难度不亚于一场期中考试。万一有想不清楚的地方,还要去找别人写的分析文章,寻求论据和支持。能够把这么大量的信息处理分析清楚,你觉得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处理大量文字的信息能不能得到提升?我觉得读书读到最后,最有价值的就是能让你动脑的部分。 3、彩蛋丰富,既有作者心路历程,也有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小说创作背景 语文考试,最难的就是主观题「请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对作者和文章创作的环境一无所知,只看单独的段落,其实很难拿到分数。金庸的小说在这部分做的很好,每本书基本都有后记和附录,既有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原因,每次修订时候的反思,也有创作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的了解小说想要表述的内容。这个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通用的。 《射雕英雄传》的后记,写了成吉思汗家族的故事,堪比历史小论文,可以对南宋末年的时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天龙八部》后记,发现原来「阿紫瞎了眼睛」那段走笔龙蛇来自倪匡而非金庸,怪不得读的时候感觉风格迥异,和其他篇章有点不搭; 《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金庸写到:「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修订这套书的时候,金庸也痛失长子。 对我来说,金庸的小说、鲁迅的文章、辛弃疾的词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年纪小的时候看热闹,浮光掠影一哄而过。越是年纪大了,越容易被某个记忆中的情节忽然击中。那种「忽然懂了」的感觉,往往是悲喜相伴:我读懂了作者,却再也回不去当年挑灯夜读的时光了。好像《白马啸西风》的结尾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有了人生阅历后再看,触景生情,简直是一发催泪弹。 作为金庸的读者来说,初次读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等真正读懂的那一刻,往往是人近中年的时刻了。但是,对于阅读来说,阅读恰恰需要这种时光的沉淀。只有当你的思维和作者终于相通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说完了这些阅读金庸小说的好处,最后回到「你认为孩子多大了才可以读金庸」这个问题。阅读最大的作用在于增长见识,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把孩子「教好」或者「带坏」。孩子对书本内容的如何取舍和吸收,更多的是来自身边大人的言传身教。 所以,如果两个孩子都读了《天龙八部》,一个立志要做乔峰,一个以成为云中鹤为荣,最大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书本上,而是平时大人的引导出了问题。作为通俗读物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套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佳作,是一套能够从小看到大的作品,中文世界的小说经典,错过了是一种损失。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