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宝宝,心理学的学徒;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项目博士生 阅读原文 辩论赛篇 我认为不是一种人才浪费。 首先,在我的认知中,网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专有职业,而是对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人群的描述。这些人(物)在网络世界很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当然,因为现在线上线下并非泾渭分明,所以网上红,网下也可能很红。说白了,网红就是名人。 那么,网红之所以会红一定是因为 ta 做了什么。比如,张文宏医生因为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被称作医学界的李佳琪,凸显了他的网红地位;比如,最近的顶流丁真因为他又野又甜的笑容成为诸多媒体争抢的新一代网红;再比如很多知乎 er 在平台里分享知识见解,也让 ta 们成为了大( @王瑞恩 )大( @曾旻 Zeng Min )大( @暗涌 )小( @狼宝宝 )的网红——艾特自己是最骚的。 这样一拆解,我会认为「去做网红」这个说法就很荒谬。就好像某个人说「去做名人」——做什么名人,又不是演火影(谐音梗——扣钱)。 另外,名校学生已经比其他非名校学生领先了一步,因为 ta 们多了一个「名」,换句话说 ta 们更有条件取得更大的成绩,一旦做出成绩,在这个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时代,红是必然——何来浪费一说。 另外,大家是对名校大学生这个标签有什么误解吗?如果名校大学生不去做网红,那谁做网红?非名校大学生吗?然后名校大学生给网红打工……听上去也不是不可以,似乎完成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扯远了,我想说名校和网红都是外界赋予的标签,真正去做一个可以对他人对社会有一定价值贡献的人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利用自己所学所见帮助更多的人,既成就了自己也服务了社会,通过这样的方法成为网红不仅不是人才浪费,更值得我们每个人点赞。 心理科普篇 仔细想想,这个题目的表述其实暗含着对于「网红」这个概念的一种负面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里最迷人的话题之一。 一般来说,态度包含三个组成部分——这也被称作是态度的 ABC 理论。 A:情感(Affection)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情绪体验。一提到网红,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呢? 敬佩?厌恶?反感?生气?还是…… C:认知(Cognition)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认为网红令人羡慕,有的人则觉得网红就是噱头。 以上对网红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倾向—— B: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态度是具有行为导向性的;换句话说,它可以预测我们的行为。比如,如果你对网红不过是小丑,提到 xxx 是网红也相当反感,那么大概率你不会去做网红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题目可能暗含了对「网红」负面态度呢? 不妨换个词来考虑,比如把「网红」换成「科学家」——题目就变成了名校大学生去做科学家是一种人才浪费吗? 好了,对比于原题目,阅读修改过的题目是不是会觉得哪里不舒服?好像在把科学家与人才浪费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感觉很别扭,仿佛心理“咯噔”了一下,需要靠更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个问题。 可如果不改题目,似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过程就与态度测量中经典的内隐联想测验(IAT)颇为相似了。在相关研究中,心理学家正式利用心理加工时长这个指标进行来度量人类的内隐态度的。比如,「白人 + 善良」这对组合的判断时间就比「白人 + 凶恶」要短;反之「黑人 + 凶恶」会比「黑人 + 善良」要短。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紧紧地把善良的白人和凶恶的黑人联系起来(经典的种族态度研究)——我倒是很想做一个关于网红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负面态度,可能是因为许多网红特别是初期火爆全网的那些网红给大家的感官并不怎么好,于是我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网红的消极评价。 不过,我相信随着正面形象的网红越来越多地出现,大家对于网红的认识也会加深。至少会把网红当成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参考资料 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