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音乐剧、歌舞片、音乐剧电影这三个概念有何异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12-2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0
    赞:
    46
    [​IMG] 电子骑士,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阅读原文

    不久前,应《环球银幕》约稿,我夫人(笔名叶葳蕤)主要执笔,和我一起写了一篇小文,简单梳理了「音乐剧」、「音乐剧电影」、「音乐电影」、「歌舞片」等概念(即使这样也查了几天的资料)。贴在这里就教于方家。

    [​IMG]

    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人,你可能对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西部片、喜剧片等等电影类型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最近些年,你会发现在中国荧幕上有一种不那么熟悉的电影类型多了起来,这就是「音乐剧电影」。比如在国内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的《悲惨世界》,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爱乐之城》,由休·杰克曼领衔主演的《马戏之王》,迪士尼出品的《魔法黑森林》、《冰雪奇缘》、《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还有不久前上映的《猫》等等,都属于音乐剧电影。

    之所以我们对音乐剧电影(Musical Film)这个叫法耳生,是因为以前国内将它翻译成「歌舞片」!但这种翻译最终带来了一些混乱,下面我们会说到。

    [​IMG]
    [​IMG]
    《莫扎特传》《舞出我人生》等只能叫与音乐(Music)相关的电影,而非音乐剧电影(Musical)。但早期国内笼统翻译成「歌舞片」导致了各种含糊混乱。

    到底什么是音乐剧电影?根据美国电影学院(AFI)给出的定义:一部电影中,音乐配合歌词(有时辅以舞蹈动作)极大推动了剧情,发展了角色,成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则它就是音乐剧电影。以此为参照,我们会发现像《莫扎特传》、《海上钢琴师》、《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者《舞出我人生》、《探戈课》、《黑天鹅》等等影片,或以描写音乐人为主题,或含有独立于叙事的单纯歌唱表演、舞蹈展示的电影,可以说包含了「音乐」(Music)类型,国内一直把它们和音乐剧电影都统称为歌舞片,但它们与音乐剧电影截然不同!再如传统的宝莱坞电影,以及我国 1964 年拍的《阿诗玛》等也在我们对歌舞片的认知范畴内,而它们其实也不是音乐剧电影的范式和风格。类型混杂会导致欣赏与研究时的迷惑和概念分歧,现在是时候将“音乐剧电影”这种起源于美国的经典类型片做单独区分并加以观察了。

    [​IMG]

    美国影史上的音乐剧电影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部有声电影——1927 年的《爵士歌手》。这部片子作为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产物,呈现出非常有趣的特色,当电影中的“旁白”进行简单的剧情交代以及人物之间进行对话时,都是用字幕来表达的,与以往的默片相差无几,但当歌唱段落出现时一方面因为人物处在表演环境中(无论小酒馆、大饭店还是剧场),因此显得很自然,另一方面演唱的歌词又往往跟剧中人物正在发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紧扣,具有暗示或阐明的作用。《爵士歌手》表明了美国电影自早期阶段就已开始摸索让歌曲发挥叙事功能的表现手法了。

    紧随其后至 1940 年代末期出现了引人瞩目的美国音乐剧电影大爆发的现象,其中佳作辈出,比如《百老汇的旋律》、《演艺船》、《爱我在今宵》、《42 街》、《淘金女郎》、《緑野仙踪》、刘别谦的「艳史」系列三部曲、《相逢圣路易斯》、《黄金梦》、《艳曲迷魂》等等。再有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吉·罗杰斯合作系列如《柳暗花明》、《礼帽》、《摇摆乐时代》、《随我婆娑》、《乐天派》、《金粉帝后》等,片中的歌舞设计精巧表演高超,与剧情的融合度也超越了前辈们的作品,可惜其中有些仍摆脱不了剧情简单的缺陷。至于巴斯比·伯克利以他扬名天下的「摄影棚顶部俯拍」而贡献出的电影奇观,如《淘金女郎》、《花团锦簇》中的人体万花筒式的歌舞场面,则是走上了「脱离剧情,叙事暂停」的极端道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937 年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上映开启了迪士尼公司以音乐剧手法打造动画电影之路。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参演的《起立欢呼》(1934 年)及之后十几部作品则显示了美国对儿童题材音乐剧电影的不断探索。

    [​IMG]
    《西区故事》中的各种动作都被加以歌舞式的表达,是非常典型的「歌舞叙事」

    经过二三十年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淘洗和沉淀,电影界渐渐探索出了从容有序、别具一格的音乐剧电影叙事技法,这种类型片自 1950 年代渐渐步入成熟期,并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不断开疆拓土丰富着自身定义和内涵,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有《锦城春色》、《雨中曲》、《蓬车队》、《国王与我》、《西区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黄色潜水艇》、《歌厅》、《耶稣基督万世巨星》、《洛基恐怖秀》、《油脂》等等。

    [​IMG]

    我们应该注意到两个现象,首先,电影早期发展阶段虽有《演艺船》、《万事皆空》等少数是先有成功的舞台版而后改编成电影,但更多作品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大部分其实是专为荧幕而打造的,即使有些还存在着某种舞台化的痕迹,但音乐剧电影这一类型的「自生」特性从开始就已奠定,在后来的影史中也一直有所延续。反而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芝加哥》(2002 年)与《剧院魅影》(2004)的爆红,大量舞台版音乐剧反复被改编登上荧幕,而原创性的音乐剧电影却大大衰落,导致人们似乎忘记了音乐剧电影从不是必须来自于火爆的剧场版 IP,或是为了助力于剧场版营销而生的。从这一点上看,《爱乐之城》在当下原创音乐剧电影大低谷时期,能够独辟蹊径,以现代性的腔调,温柔地应和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遥远回声——尽管它的歌舞叙事方面乏善可陈(除了最后那场决定女主命运从此走向成功人生的面试段落,有沉静而惊艳不俗的表现)。那么《爱乐之城》未获最佳影片而导演却能凭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不是没有原因的。

    21 世纪音乐剧电影的另一重要现象,是对影视尖端科技和新奇特效的极力追随,比如 3D 和全景声、CGI 技术。不过电影人们虽然「技高人胆大」,普通观众们却还未必因此买账。比如今年刚上映的新版《狮子王》里用去拟人化呈现的动物角色们,和新版《猫》预告片里极端拟人化的「真猫们」,都给相当多的观众带来了某种「惊吓」和「生理不适」的感受。

    [​IMG]

    当代音乐剧电影还有一个非比寻常的难关,就是对 「演唱方法与风格」的处理,这在那些由舞台版翻拍而成的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音乐剧演唱的多种发声风格中有些所谓舞台腔,比如传承自欧洲歌剧的 Legit、Falsetto 唱法,在剧场中由于假定性原理,当一个演员塑造上世纪初某位历史人物时可以自然沿用那吊嗓似的美声唱法而不违和,但影院里的观众则要敏感得多,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某种声音形象会感到困惑,这也就是为何《悲惨世界》电影版中的底层少女芳汀和《马戏之王》里「瑞典夜莺」珍妮·林德这两个角色都与身份和年代不符地选择用当代 pop 嗓来演唱,但另外一些听过《悲惨世界》剧场版和珍妮·林德真实演唱录音的观众却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上面两位电影女演员的演唱配音,这被看成是「水准问题」。在前途未卜的新版《猫》电影当中,这个矛盾也将凸显,因为剧场版《猫》的歌声向来透着轻歌剧范儿的杰里科猫精们的仙气飘飘,而这次电影版却大胆引入了泰勒·斯威夫特招牌式的小清新民谣风,预告片中其他演员的唱法也很可疑,在舞台版《猫》的死忠粉心里,这事儿也许算很「坑」了。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拭目以待本世纪第 3 个十年开始,音乐剧电影会经历怎样的新冒险吧。

    关于音乐剧和音乐剧电影的两个小 tips——

    1.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其实把它看做是一种独特的表意形式和逻辑就不觉得奇怪了,比如黑帮片也是一言不合就开枪火拼;西部片是一言不合就拔枪决斗啊!

    2.传说中的「四大音乐剧」到底是世界上哪四部作品?

    这个别怀疑了,就是《剧院魅影》(注,此翻译比现在流行的《歌剧魅影》更恰当准确)、《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这四部。但凡宣传还有其他「四大音乐剧」的人都是为了牟利妖言惑众。但是等等!音乐剧圈里并没有「世界四大音乐剧」这种名牌!上面这个「四大」其实是有明确限定的啊!全程应该叫「卡梅隆·麦金托什」(英国制作人,业内尊称「音乐剧沙皇」)麾下的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四部经典佳作,也即「麦金托什的四大」而已。

    文 / 叶葳蕤、电子骑士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