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paper卷宗,推进中国设计进程 阅读原文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电影海报艺术在很多时候变得有些声名狼藉,尤其是当它们被用来吹捧那些值得怀疑的电影时,导致出色的电影海报经常被人忽视,因为它们仅被视为宣传电影的商业工具。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评论家开始重视海报设计本身,电影公司开始聘请艺术家为电影创作原创海报,开启了现在被认为是电影海报艺术的黄金时代。电影海报打开了一个认识电影的新窗口。 在很多时候,你会被一张电影海报勾起对电影一探究竟的欲望,炫目的配色、巧妙的构图、充满情绪的图像,毫无疑问,电影海报不仅仅是营销手段的一种,它本身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某个元素像是从海报中伸出的无形之手将你拉入其中,仿佛听到了一些窃窃私语般的交谈,电影讲述的故事触手可及。 1.字体设计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By Neil Kellerhouse 设计师 Neil Kellerhouse 是导演 Steven Soderbergh 和 David Fincher 钟爱的海报设计师,以其极简的设计技巧和非常规的字体使用而著称。在《社交网络》的海报中,Kellerhouse 将海报设计成一个 iPad 上的 Facebook 页面,模仿 Facebook 的配色和导航栏的设计切合电影的主题。Kellerhouse 采用 David Fincher 最爱的字体来展示这句醒目的话「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你既然有了五亿个朋友,就不可能没有几个敌人)」。扑面而来的巨大体排版给人带来窒息般的压抑感,Jesse Eisenberg 所饰演的主人公的巨大头部特写被置于字体之下,如同电影中他所创立的「Facemash」给学校女生带来的网络压力,和后来引发的网络道德观念的价值拷问,这种大胆但严谨的排版非常适合 David Fincher 的电影,非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更恰当形象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 Neil Kellerhouse 在《社交网络》海报中这种别具一格的字体排版方式成为电影最大的记忆点之一,被后来许多电影争相模仿,比如《国王的演讲》、《模仿游戏》等。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电影《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是讲述了一位不擅社交的男高中生和他唯一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及一位绝症女孩的故事,似乎每一个人物都不禁让人觉得这会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但恰恰相反,影片中人物微妙的关系和独特的章回体剪辑方式以及大大小小的电影梗证明了这是一部充满惊喜的青春片。不仅仅是影片中出现的电影海报值得推敲,影片本身的海报设计在字体排版上也非常耐人寻味。 电影的人物版海报中,穿插在海报三位主人公前后的字体,在视觉上增强海报的空间感,体现青春期主角之间独特的人物关系,字体的大小交叉的对比增加节奏感,海报看起来更像是书籍的封面,列出故事章节标题,预示了这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同时与章回体式的拍摄剪辑手法相呼应。 2.情绪投射 《寄生虫(Parasite)》 By Andrew Bannister 在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等多个奖项的电影《寄生虫》揭露了韩国深刻的现实问题,从半地下室的穷人到豪宅里的富人,交错的人生和欲望留下许多思考空间。 获奖无数的《寄生虫》,每一款海报也非常耐人寻味。在设计师 Andrew Bannister 设计的海报中,隐藏的各种细节处处都透露出压抑的情绪。海报的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左右翻转还是上下倒置,走向半地下室的穷人,堂而皇之爬向富人家的穷人,继续往上走的富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合理的。延伸的台阶暗示着影片中割裂的阶级分化,丰富的人物细节暗示着角色间的矛盾。笼罩在阴影下的两个家庭,油画般的红蓝两色营造出吊诡的情绪氛围。 《逃出绝命镇(Get out)》 By Jay Shaw Jay Shaw 为《逃出绝命镇》设计的海报,绝对是第一眼就能让人感到无限恐惧情绪的海报。摒弃色彩的黑白色调和印刷手法极具 90 年代电影海报的风格,色彩在这幅恐怖电影的海报中并不重要,侧重图形和版式表现,更多地聚焦在细思极恐的阴谋论情绪表达上。影片讲述了跨种族夫妻主人公的故事,Jay Shaw 捕捉了电影中独特的细节作为海报的主题,将男主人公变成了女友母亲的茶杯,深入茶杯中的勺子即刻点燃了两个种族之间的斗争,茶杯中主人公深陷恐惧的双眼充满丰富的情绪潜台词。尽管海报的边缘有足够的留白空间,但标题的排版却很紧凑,中间的勺子占据了单词之间的唯一空间,这种排版设计将主人公的恐惧和紧张带给了画面外的观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By 黄海 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矗立着一支钢笔,笔尖照射出灯塔一般的光,贾樟柯导演的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国际版海报由设计师黄海制作。这是继《江湖儿女》、《山河故人》之后,黄海和贾樟柯的第三次合作。 你可能不认识黄海,但作为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他的作品你必定不会陌生。他曾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代宗师》、《黄金时代》、《芳华》、《我不是药神》、《龙猫》中国版等诸多电影设计海报,鲜明的风格和表现力是黄海的特点。有人说,黄海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电影海报的一片天,将中国电影海报拉升到了世界水平。这个评价一点都不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从数十位作家参与的吕梁文学季开始,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作家娓娓道来过去所经历的年代,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交织其中。黄海设计的海报中,汩汩海水散发出沉静的气息,是作家情绪的体现,也是导演情绪的表达。夜晚波澜起伏的茫茫大海上矗立着一直钢笔,作为海报的核心,笔尖像灯塔一般向着远方照射出金色的光芒,照亮着通向光明的航线,「笔」在这里既有「过去是照亮今天的灯塔」的寓意,也暗含用「笔」表达对各时代作家们的敬意。黄海采用扁平画的表现形式完成了起伏的海浪,颜色的深浅层次变化塑造出鲜明的画面主次关系,海报所体现出的画面感和文学内在情绪使海报真正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 3.色彩搭配 《阳光小美女(LittleMiss Sunshine)》 从电影本身到海报配色,《阳光小美女》都是色彩运用的典型示例。总是难以正常启动的黄色露营车和随车奔跑的一家人是海报的主角,追车的一家人为海报增加了视觉上的动态感,和情绪上的亲密幽默氛围。海报中大面积的黄色,露营车的黄色,圣丹斯电影节的黄色,设计师将黄色运用到了极致,这些一大片向日葵般阳光美好的黄色,仿佛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一家在说「就算生活没有那么成功,但我们依然精彩快乐。」 《曼哈顿(Manhattan)》 由 Matt Needle 为电影《曼哈顿》设计的海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精心设计的色彩选择。黑白也是一种色彩选择,在这里暗示了导演 Woody Allen 选择的黑白拍摄色调,大面积白色代表了曼哈顿萧索寒冷的冬天,黑色剪影中的主人公坐在皇后区大桥下著名的长椅上,为观众留下无限的故事遐想。 4.风格体现 《驱魔人(The Exorcist)》 By Bill Gold 《驱魔人》的海报出自著名电影海报设计师 Bill Gold,他的海报设计生涯跨越 70 多年和 2000 多张电影海报。《驱魔人》海报设计的成功让 Bill Gold 名声大噪,海报选择了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是由 Max Von Sydow 饰演的神父第一次驱魔之前的画面。室内的灯光从窗户内照出笼罩在神父身上,路灯闪烁,两处灯光与周围夜晚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神父的背影愈发明显地衬托出来,体现了导演 William Friedkin 对德国式照明感染情绪的手法和哥特式恐怖氛围这两种风格的偏爱。 《之后(The day after)》 电影《之后》是韩国导演洪尚秀执导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金敏喜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出版社工作时,阴错阳差卷入已婚男人与情人、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的故事。一直以来,洪尚秀的电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标签,作家出身的洪尚秀,文本对话的内容在电影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之后》的海报上,对影片中人物头像的排列组合就像是不同场景下一段段的人物对话,男人与妻子,男人与情人,「絮絮叨叨」的洪尚秀式叙事风格非常明显。 男女主人公的单人海报也是洪尚秀个人风格的体现,不无论是独自坐在饭桌前叹气的男主角,还是出租车内望着窗外的女主角,单人海报所展现的主角个人情绪和将观众置于游离在电影人物之外的角色安排是洪尚秀最大的特点,在洪尚秀的电影中观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 可能是一个细节,可能是整个基调,电影海报在严丝合缝的电影世界打开一个窗口,抛出一个秘密。 「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世界,海报就是开一个窗口去看这个世界。」 ——黄海 撰文:Roxanne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