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心病狂刘老湿,会讲点儿故事,略懂点儿历史,稍有点儿意思。 阅读原文 先说结论吧,“老公”在某段时间内(确切来说,应该是明清两代)确实是对太监的称呼,但在一段(更早的)历史时间内,“老公”确实是一个对丈夫的称谓。 然而这个演变的历程稍稍有点复杂,且容我一一道来。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老就是长,公就是男性,那么老公,字面上的意思当然就是年长的男性,也就是所谓的“长者”。三国志中有言:“艾功名以成, 当书之竹帛, 传祚万世, 七十老公, 反欲何求!”,显然这里指的是邓艾伐蜀成功,七十岁的长者便要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由此也可以看出直到魏晋两朝,老公还完全没有跟宦官贴边的意思,不然邓大爷功成名就,忽然就要被割掉小 JJ 才能“书之竹帛”,岂不是扯淡么? 然而到了南北朝,五胡当国,国将不国,斯文不再。老公这词里有老又有公——老的,公的,怎么看就都不太像个尊称了。于是等到著名军体拳达人高澄(注 1)之弟高洋篡位受阻时,他对自己的干叔叔高隆之发出了灵魂拷问:“你这个徐家老公!”(注 2),然后一通天马流星拳。老公一词,也在这一时期里逐渐带上了些许贬义。 帝将受禅, 大臣咸言未 可, 隆之又在其中, 帝深衔之, 因此大怒, 骂曰: `徐家老公' , 令壮士筑百余拳, 放出。 ——北齐史·高隆之传 既然带上了贬义, 那么咱们文化人自然就要少用这个词。于是到了宋代,文化人之间互相尊称多用“X 丈”,而丈人、老丈的用法也慢慢变多,老公之说,则越来越少。《能改斋漫录》载苏轼门客称其为“长公”,称其弟苏辙为“少公”,显然是刻意避开过这个“老公”的。 今风俗日以偷薄,士大夫之猿浮者,于尺赎之间,益出新巧,习贯自然,虽有先达驾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每诒书多至十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僧紊官称,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容斋随笔·卷十五 “老公”没落了,出现于唐代的“老婆”也没好到哪里去——这个原指老年女性的词儿在宋代南迁过程中逐渐把老字给虚化掉了,慢慢变成了妻子的指代词。而到了元明时期,“老婆”词义基本被固定了下来——《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 257 次“老婆”,其中 245 处指的都是配偶。可见此时虽然“老婆”两字还可以指代年老女性,但词义已经基本固定了。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老公这个词也逐渐成为了对丈夫的指代词。 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 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冯梦龙 ·错斩崔宁 直到此时,“老公”跟太监依然没什么瓜葛——不过你别担心,马上他俩就要发生关系了。明代北京人尊称太监为公公,那么年高位重的太监,显然就是老公公了。这个词跟老大人、老太爷一样,原本是个敬称,公公俩字是个叠音,读来读去,就变成了老公。 本来到这问题也不大,老公公并非一般人能用的,你起码得混到相当高的一个级别——比如说,九千岁之类的——才能当得起一声“老公公” 一大臣于正德中上书太监刘瑾云: `门下小厮某上恩主老公公。 ' 王世贞·觚不觚录 但是语言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形容词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当然,现在看来,不止形容词,任何被滥用的词语都会有这个问题——比如女神,以前是实实在在的神仙,现在泛滥了之后是个长相 6 分的妹子都可以蹭个边。那么老公显然也没逃得过这个规律,就像太监一样,原本是高级宦官才有的称谓,最后硬是变成了一个统称 梅问:“汝何由识路?”差言:“我蓟州人,非有导者,安得入?”问:“导者谁?”曰:“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明史·卷二百四十一 小名张五儿。有马三舅、李外父令随不知姓名一老公,说事成与汝地几亩。比至京,入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饭我云:‘汝先冲一遭,遇人辄打死,死了我们救汝。’畀我枣木棍,导我由后宰门直至宫门上,击门者堕地。老公多,遂被执。——明史·卷二百四十四 到了这个时候,老公终于跟宦官划上了等号。而明清时节,北京乃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拥有极强的文化自信跟理论自信。而“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则是在元明时期广泛流行于吴语、粤语、湘语、赣语一带,在北京爷们的大力推动下,老公即太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男人自然不愿意自己被空口割了小 JJ,于是一出语言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此上演。(注 3) 民国之后太监没了!“老公”这个词儿忽然就失去了附着的实体,变成了无本之木,而原本被北风压倒的南风,忽然又调头压倒了北风,重新占领了词义的高地。尤其是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港澳粤语区的老公老婆之称呼借流行文化的东风卷土重来,再一次成为强势文化的表象。如此说来,“老公”这个词两千年来从“长者”到“丈夫”再到“太监”,最终在 20 世纪末又回到了“丈夫”的释义上,真可谓是一种词汇的命运,虽然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注 1:高澄,著名军体拳爱好者,有名言:“陛下为何谋反”。关于其事迹小摘一段如下: 帝尝与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帝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澄尝侍帝饮,大举觞曰:“臣澄劝陛下。”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澄怒曰:“朕,朕,狗脚朕!”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劳帝,帝亦谢焉。赐绢,季舒未敢受,以启澄。澄使取一段。帝束百疋以与之,曰:“亦一段尔。”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志义动君子。”常侍、侍讲荀济知帝意,乃与华山王大器、元瑾密谋于宫中。伪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动,以告澄。澄勒兵入营,曰:“陛下何意反耶?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耶?”及将杀诸妃嫔。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关于我?我尚不惜身,何况妃嫔!”——北史·卷五 注 2: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蓨人——也就是说,他是过继之后改姓高的 注 3:语言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当一个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同时存在好和不好的两种意义的时候, 这个词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 好的意义会因躲避该词中同时具有的不良意义的影响, 而逐渐被迫退出该词的领域。”,与“劣币驱逐良币”定义可谓殊途同归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