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效 Legolas,喜欢高质量且优秀的设计,致力于打造提升生活品质的好物。 阅读原文 MacBook Pro 15.4 升级到 MacBook Air 的体验 刚好从定制顶配 MacBook Pro 15.4 升级到了丐中丐配置的 MacBook Air M1,手边有这两台设备可以直观的对比,本文谈谈这次升级及实际体验和所发现的趣事。 本文中,我将探讨我的购买决策,购买后的实际感受和购买建议。作为科技作者、应用开发者、游戏制作人等多重身份,我个人的应用使用场景比较广泛。视频剪辑、应用开发、游戏制作、设计等应用程序我多少比较熟悉,本文除了有趣的发现外,还会提及这些使用场景下的实际体验。 升级前后的机型 在购买这台 Air 之前,我手头的主力机是一台定制顶配的 MacBook Pro 15.4,拥有 4GB 显存、16GB 内存、2TB 固态硬盘、i7 处理器、配备触控条、电池四个月前刚刚换新。这台笔记本归属于 Apple 最新一代设计语言,与现售机型无异,状态完美,且英特尔处理器近几年无太多实质升级,因此仍具备极高的对比价值。 注:苹果最近对这个机型做了屏幕迭代,将屏幕尺寸从 15.4 改换为 16。因二者差异不大,只是个屏幕边框宽窄的区别,且 MacBook Pro 15 这个产品线不复存在,重命名成 16 了,为保证对 2016-2020 这届大改款 MacBook Pro 产品线描述的准确性,你可以将本 MacBook Pro 15.4 理解为 MacBook Pro 16 这一次换代的产品。 升级之后的笔记本是 MacBook Air 最低配版,也就是商城能买到最便宜的版本,购于 Apple 零售店,它配备 13 寸屏幕、 8GB 统一内存和 M1 芯片。 这台 Air 与上述 Pro 的最大差异在于以下几点:采用苹果自研芯片、无风扇、屏幕尺寸更小、屏幕最高亮度低 100 尼特、重量轻了 0.8 公斤、无触控条、只有左侧两个接口、键盘从蝴蝶轴替换为了剪刀轴。 升级理由 重要的事先说,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管从顶配 Pro 换到 Air 叫做「升级」。简单来说,就是这台 MacBook Pro 15.4 虽然我非常喜欢,但是仍有几个点让我异常烦恼,而 Air 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下文将详细阐述其中缘由: 1. 作为笔记本太重、作为台式机来说又太小:在我看来,笔记本的用途应该是可以随处拿着用,便于携带。而这台 MacBook Pro 15.4 两公斤多的分量着实不轻,一只手拿它堪比举起一块砖头,也因此我拿它的时候一般得用两只手。 我也曾好奇过为什么总会有拿砖头的错觉,于是去查了一下,发现红砖的重量不过 2.5 公斤,与这台 MacBook Pro 15.4 配充电器的重量 2.4 公斤几乎一致。 个人仍然认为 16 寸的机型是只有一台电脑用户的首选,这个屏幕尺寸确实工作起来相对舒服一些。但我的日常使用环境中还有一台 27 的 5K iMac,所以 MacBook Pro 15.4 在此场景下就显得有些过度妥协,用于拿走办公的场景着实不够轻便。 2. 续航差:虽然电池大,但 MacBook Pro 15.4 的续航却也不怎么样,这直接导致我出门或在家使用还得时刻配上充电器,加起来就更重了。我的日常使用场景中这台 MacBook Pro 15.4 笔记本几乎变成了台式机,而过重的重量也让我在出门时总拿它与 iPad Pro 12.9 进行取舍。 在我眼中,笔记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可以拿着随处走,而不必受到线缆的束缚。很可惜,当下的英特尔版 MacBook Pro 15.4 也做不到这一点。我这台新电池的 MacBook Pro 15.4 在轻度使用的情况下能用两个多小时,但凡开一点专业应用,比如视频剪辑或开发工具,电量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速下降,能撑过一小时都实属艰难。 3. 太烫了:即便它很机身空间很大,带有吵闹的散热风扇,这仍不能阻止它还特别烫。究其原因,主要是英特尔芯片发热惊人,而本代 MacBook Pro 风道的出风口向下。如下图所示,风扇向后排的风会被屏幕挡住,转而向下排出。于是这股热风会直击你的大腿,而大腿又会阻止热风顺利排出,于是愈发地烫。作为笔记本,我几乎不敢把它放到腿上使用超过十五分钟。 4. 有些肉:在我眼中,电脑应是一个工具,辅助用户尽快的把事情办好。使用 MacBook Pro 有的时候电脑迟钝到让人怀疑人生,我曾多次好奇难道 Pro 就是这样工作的吗?要说 MacBook Pro 着实慢到也不然,只是相较于 M1 版的 MacBook Air 对比起来感觉肉肉的。 我也好奇过这种感觉究竟从何而来,因此做了一些对比测试。在过去几周里,我将两台电脑交替作为主力机使用,经过实际测试,我发现这种肉的感觉来自于电脑对于用户操作的响应速度。以日常打开应用为例,每个软件的启动速度 Air 都至少比 Pro 快半秒、开盖到亮屏快一秒、打开 Xcode 编译新项目快 2 秒,测试老项目的编辑甚至能快一倍多。 若非要形容这种体验,大概是从肉肉的需要等待的反馈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反馈。我上一次有这种体验还是在机械硬盘到固态硬盘的转变,那次主要得益于硬盘读写速度加快,让应用程序载入速度有了质的提升,这次则是得益于处理器的架构升级,让电脑应用的反馈有了堪比手机的响应速度。 5. 我对 Windows 10 完全没有需求:最后一点能让我做出这次转变的原因是我对 Windows 10 没有需求。基于我对科技公司的了解,指望 MacBook Air 原生支持 Windows 10,并且微软能搞定 ARM 兼容层的性能,至少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在现阶段来说,英特尔版 MacBook Pro 的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 Boot Camp 来直接运行 Windows 操作系统。若你对双系统有强烈需求,未来两年内采用 M1 芯片的机器并不是你的最优选择。虽然现在已有诸如 Parallel Desktop 或 CrossOver 这些让 Mac 运行 Windows 应用的方案,但普遍存在过多性能妥协,且对应用支持仍处在早期阶段,用来主力运行 Windows 应用并不合适。 6. 价格:购入价格方面,这台 MacBook Air 价格约是之前 MacBook Pro 15.4 的五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目前买商城自带的 MacBook Air 高配机型性价比不高。 我在加拿大购买的机器,以加币为例,若你选购低配并将硬盘升级至与高配相仿的 512GB,则总报价为 1299 + 250 = 1549 加币;若直接选购高配,则报价为 1649 加币。这两台机器唯一的区别在于高配机器 GPU 从 7 核升级到了 8 核,为了这额外的微小性能提升支付额外 100 刀着实有些不值。 最终之所以选择最低配版的 Air,一则是因为我希望找一台最轻便的电脑让我可以真正作为笔记本随拿随用;二则是因为现有 M1 芯片的笔记本实则属于过渡机型,低配高配性能差别不大,且日后卖二手的话折损价格也不高;三则是因为我对显卡性能有较强需求,也很期待 2021 年到来的大改款 Pro 机型所带来的新设计和性能提升。 基于「重量、续航、发热、响应速度、价格」的考量,我最终选择了从顶配 MacBook Pro 15.4 升级到低配 MacBook Air。本小节阐述了这次升级体验的核心原因。 已有不少人提到 M1 这样好那样好,本文我将不再重复这些数据。考虑到目前在观望 M1 版新机器的用户大多手持现有英特尔机器,而我在购买 M1 机器前也心存诸多疑惑,下文中我将把之前的困惑拿出来一一讨论下,以供你参考。下文中,我将从硬盘空间、屏幕尺寸、触控条、键盘类型、充电速度、软件使用等角度进行更细致的讨论对比体验。 256GB 硬盘够用吗 因为平时会使用 Final Cut Pro 剪辑一些视频,因此我对硬盘需求极高,这也是最初 MacBook Pro 15.4 选择 2TB 硬盘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十分钟左右的 FCP 项目原文件大小在 20GB 左右, 256GB 的电脑去除个人必要软件外,实际可用空间不过 100GB,也就只够存不到五个项目。 在这剩余的 100GB 存储空间中,iCloud 会自动帮你把云盘上的东西下载到本机,直到本机空间剩余 25GB 左右时停止下载,因此会造成剩余空间始终很小的假象。如下图所示,我的 iCloud 云盘空间是 2TB,远高于 Air 机身的 256GB 存储空间,iCloud 同步完成后 Air 日常可用空间显示还剩下 27GB。 值得注意的是,若你需要更多空间,iCloud 会自动删除本机所存储的文件。比如在目前剩余 27 GB 的情况下,假设需要创建一个 20GB 的视频项目,那么 iCloud 会自动删除本机上约 20GB 的文件,因此剩余空间仍会有 25GB 左右。换言之,上图底部的 MacBook Air 存储图中,荧光蓝色的 iCloud Drive 所占空间随时可以被自动腾出来留作它用。 我原先很担心从 2TB 机身存储切换至 256GB 会出现空间告急的情况,但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使用体验来看,我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iCloud 目前尚可对空间做出合理安排。而家里用的是对称千兆网络,上传和下载速度极快。我的绝大多数文件都存储在了 iCloud 中,因此本机空间大小也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即便如此,若你仍有重度的创作需求,还是建议购买资金允许范围内的最大硬盘空间,硬盘这东西总会被项目吃光。这台 Air 目前作为我的过渡机器,因此空间选择上我选择了最小的空间。若你不具备高速网络或长期云盘的投入,则需要加大设备本身的投入,选择更大容量的硬盘仍是有必要的。 15.4 寸降级至 13 寸能否适应 与存储空间类似,购买前另一个让我非常担心的点便是屏幕大小的缩水。虽然这两个尺寸听起来差异不大,但实际上显示空间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的,实际观感如下图所示。在默认分辨率下,Air 可显示的内容更少些,空间也显得更局促。我原先非常喜欢在 Pro 在一个窗口中使用左右两个应用的分屏模式,在 Air 上也显得有些过分地小。 基于屏幕尺寸的物理差异,我的使用习惯从之前的一个屏幕上多个窗口转化为了在多个屏幕上打开应用使用。不过似乎适应了小屏幕后便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可能人的适应性确实还挺强的。在写本小节时,我发现在 M1 芯片上即便是全屏截图依旧会被系统打上圆角边框,而英特尔的机器则无此效果,预示着全新设计的所有 Mac 均会采用类似 iPad Pro 的圆角屏幕。 屏幕变小带来的另一个切实好处是机身大小也变小了。这倒并非是因为 Air 模具或设计改变,只是单纯的因为我从 15.4 换成 13 寸的机器的效果。对比之下,Air 在长和宽上都比 Pro 15.4 小了五厘米左右,拿在手上轻便许多。13 寸的机器拿起来像是一个信封大小,15.4 的机器则类似于一张宽大的板凳。 机身厚度则是我此次选择 Air 而非 Pro 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最厚处二者一致,但 Air 前半部分机身确实薄非常的多,拿起来很顺手。我选择设备比较在乎手感,因此 Air 确实更符合我的需求。当我需要更多屏幕空间时,会与 iPad Pro 12.9 的随航 SideCar 配合使用,借此用到两块 13 寸的屏幕,体验也很不错。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此次 Air 失去了右侧接口,仅保留左侧两个接口。作为开发者,我偶尔需要给电脑外接一些设备用于测试,两个接口只能说刚好够用。我虽不介意接口数量减少,但偶尔需要插电的时候,右侧没有接口在充电方面显得不那么顺手,一左一右两个接口也许会更好些。 触控条 Touch bar 的消失是好是坏 有人说触控条没用,我认为不然。这东西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好用,没有了触控条让我甚是想念。触控条作为一个可以随场景切换的屏幕,在不同场合下可以扮演不同角色。比如我常用的设置一个按钮负责切换语言,或者高亮文本文档,在传输文件时选择目的地,截图时选择截图类型,视频剪辑时拉动时间轴等,都非常方便。 这次升级至 Air 后,取而代之的传统功能键实用性大幅度降低。虽仍可以适应,不过原先一键操作的方案回归到了传统的需要记住快捷键,在生产力方面仍有一定降低。 蝴蝶键盘和剪刀键盘 过去几年里,我在 MacBook Pro 15.4 的蝴蝶键盘上敲打了几十万字,在 iMac 上用过剪刀轴键盘,也折腾过机械轴,电容 HHKB 这类顶级键盘,应该有点发言权。简而言之,蝴蝶键盘是我最喜欢的键盘,没有之一,苹果因其质量问题而切换回剪刀轴让我非常遗憾。 下图左侧是配备剪刀轴的 Air,右侧是配备蝴蝶轴的 Pro,因蝴蝶轴的故障率较高,现有的 Apple 全系列产品已切回剪刀轴。许多人认为蝴蝶键盘牺牲了键程,导致其体验不佳,我认为不然。在下图对比中,你可以看到蝴蝶轴的特点是键程非常低,几乎贴在机身上,且键帽较大,键间距更短。 得益于超低的键程,在蝴蝶键盘上打字有点每个手指的发力很轻即可,键盘的反馈也干净利落。得益于较窄的键间距和较大的键帽,在蝴蝶键盘上打字错误率极低,手指只需在不同键帽上滑动即可,动作幅度更小长期打字也不累。此次 Air 更换的剪刀轴,则恢复到了十年前的键帽设计,需要较大发力才可触发按键,长期打字手会有些累的感觉。除此之外,剪刀轴的键盘恢复了打字面面的感觉,并没有蝴蝶轴明确的按键回弹来得利落。 总的来说,这几年我一直不升级设备,便是舍不得蝴蝶轴。这次换 Air 之后,便被迫长期换回了剪刀轴,于我来说是体验严重下降。不过对于键盘这件事,每个人偏好确实差异很大,也许你更喜欢剪刀轴也说不定。 充电速度差异 MacBook Air 标配的是一个新的 30W 充电器,如上图中间所示,它和 AirPods 大小相仿。这个充电器给 Air 充满电大概需要 2 小时 50 分钟左右,充电期间实际输入功率是 30W。但如果使用 MBP 16 标配的 96W 充电器给 Air 充电,如上图右侧所示,前半个小时的实际输入功率可以达到 45W 左右,后期会逐渐回落至 35W 左右。 这意味着若你需要短时间快速充电,可以使用更高功率的充电头来为电脑快速补充电量。现阶段,MacBook Air 附送 30W 充电器;Macbook Pro 13 附送 60W 充电器;Macbook Pro 16 附送 96W 充电器,若你已有 60W 或 96W 的充电器,均可以对 Air 实现更快速的充电。 不过于我个人而言,仍然更偏向 Air 配送的 30W 充电器,体积小很多重量也更轻。手头刚好还有苹果的 29W 充电器,虽然与新配送的 30W 充电器外观完全一致,但这个老款充电器不支持 iPhone 新的 MagSafe 2 无线充电标准,值得你额外留意。 软件使用 M1 版的 Mac 运行软件有两种方式,分别是 ARM 原生应用和 Rosetta 兼容层应用。其具体缘由我已经在文章「为什么 ARM 版 Mac 运行效率很高?」里详细讲解,不再赘述。你只需要知道原生应用代表为所有 iOS 应用、系统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Rosetta 兼容层应用代表部分未经优化的应用即可。 现阶段,各大开发商均在努力跟进 Mac 版原生应用的开发工作。对于尚未提供原生应用的版本,在 M1 芯片上也可以顺利运行。与部分人猜测这些软件性能会受到较大幅度折损不同,得益于 M1 超强的性能,这些未经优化的应用在 Air 上表现也非常优秀。本小节中,我将探讨最近对不同应用的使用体验。 浏览器 Safari:作为开发者,我时常需要更新应用的版本说明,并为世界上的不同语言添加更新公告。而为了做这件事,我便需要在浏览器中频繁切换语言并刷新网页,因此对浏览器的反馈速度要求极高。以往英特尔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做这一步切换语言时,往往需要 5 秒的时间才能完成载入,而新的 Air 只需要两秒便可以完成。 经过实际测试,得益于浏览器的速度提升,我上传 iOS + macOS 版应用的时间从原先的半小时缩减到了十分钟左右,实属巨大的生产力提升。 设计工具 Adobe 全家桶:得益于新芯片的速度提升,目前 Adobe 所有的软件已可以通过 Rosetta 完美运行。下图是我的设计师朋友周远玉正在使用兼容层下 illustrator 设计新字体的截图。据她反馈,对比她之前使用的 MacBook Pro 13,新 Air 的使用体验明显流畅许多,未见过卡顿,终于可以顺利使用这些软件了。 即便如此,Adobe 对于 M1 原生应用的开发进度也非常快,截止本文发布时,主流应用如 Premier Pro、PS、AE 等已全部拥有了原生应用的版本。 游戏制作 Unity、3D 渲染 Blender:更复杂的第三方专业应用这边,专长游戏制作的 Unity 2021 和 3D 渲染的 Blender 2.9 完全可以顺利通过兼容层运行。且根据我的实际使用体验,软件反馈速度比 MacBook Pro 15.4 一致或更快。 我仔细了解了下这些软件的原生版本开发进度,均已在规划中。受限于此类专业软件的复杂程度,原生版本大概会在 2021 后半年才会发布。不过目前 Unity 编译器已经可以顺利编译纯 Apple 芯片应用,纯英特尔应用或跨平台应用了。下图是我将 Unity HDRP 项目编译成 M1 版本的应用,并运行在 MacBook Air 上的截图。 原生专业编程应用 Xcode、专业剪辑应用 FCP:此类应用为 Apple 的第一方应用,可以完美运用 M1 芯片的全部能力和性能,因此表现极其优异,下图中我在 Xcode 中对比了应用编译,在 FCP 中对比了项目渲染。总的来说,MacBook Air 相较于英特尔版本的 MacBook Pro 15.4,你可以预期一倍或几倍的性能提升。 有人说笔记本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这台 MacBook Air 会告诉你没这回事。从我的实际体验和对比来看,M1 在软件方面无任何妥协。你也许会担心是否有必要升级到 Pro 来获得风扇的散热,我的答案是没必要的,M1 芯片在 Air 中几乎时刻保持凉爽,即便长时间满载运行时,也仅仅是温热而已,用不到风扇。除非你是用它的目的是重复运行跑分测试,否则不必因为散热而考虑 Pro 版。 若非要给这台机器挑毛病,个人认为屏幕材质如果能变成 OLED 就完美了,期待在未来几年可以实现。目前 Mac 产品线受限于屏幕材质,在显示黑色仍然为深灰色,观感实在一般。若你并非急需电脑,建议你暂时没必要入手这批采用 M1 芯片的机器,因为这些机器内部设计都没有大改,主版仍按照英特尔时代的规格制作,颇有浪费空间的地方,建议你等 2021 - 2022 设备大改款时再入手。 总结 如果你预期配备 M1 芯片的机器会给你一个天翻地覆的体验,抱歉没这回事。没什么天翻地覆的,之前主力用什么应用现在还是,多了的 iOS 应用作为锦上添花还不错,但目前暂时还不堪大用。 我把 MacBook Pro 15.4 和 MacBook Air 都放在桌上,原本想交换着是用来对比,后来却发现除了必要对比外再没碰过 Pro。仔细想来,在设计完全未变的情况下,MacBook Air 所带来的全部提升,不过是 M1 芯片凭一己之力带来的副产物。 但也不能小瞧这一升级,它所带来的安静清凉的使用体验、重度使用一整天的续航、近乎即时反馈的性能提升,让这台电脑的使用感受有了质的提升。这种体验并不会让你觉得必须要升级,但和当年机械换固态类似:用过了,确实就回不去了。 听 Apple 硬件工程师的访谈,提到 M 系列芯片六年前定下的设计思路是能耗比和可扩展性。其采用 Arm 架构,用上了过去十几年在手机芯片上积累的经验,所带来的便是性能提升,功耗降低。它并非大家原先猜测的 A 系列芯片改版,而是基于 Mac 产品线全新打造的一个芯片系列。作为新时代的开始,MacBook Air 搭载的 M1 虽已胜过目前所有笔记本处理器,但仍只是新家族中性能最弱的崽。 自然而然,一切体验的提升都显得顺理成章,只不过顺便把其它芯片厂商淘汰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