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ven丰收妈妈,心理学出身/家庭教育课程资深教研/公众号同名 阅读原文 能看就给他看吗?看了就刹不住车呀。工作关系,经常收到小月龄宝宝看电子屏幕上瘾的咨询: 不看电视不吃饭的也很多 有刚满 1 岁的,以前完全不看的,现在开始看了; 有 1 岁半的,看电视和喂饭缺一不可,不看电视不吃饭的; 有 2 岁的,本来每天只看 2 集动画片的,疫情期间,5、6 集都不止了; 有以前不哭不闹说关就关的,现在停不下来上瘾了,大哭大闹,心里还老惦记着。 其实每次,我都挺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我们也不是神,难免放松警惕,也想安静一会儿,经常猛然一抬头就一个小时过去了;但如果因为“惰性”和“缺乏认知”而放任孩子,那就可能承担以下的后果了。 一、接触太早或时间太长,到底有哪些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过专题文章,呼吁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应该鼓励他们“少坐、多玩”(sit less and play more)。 目前,这方面的专家研究一致认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包括: 图片原创,转载请著名出处知乎@Eleven 丰收妈妈 重点说屏幕内容( media content ),不断变幻的屏幕内容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看电子屏幕的时候,孩子处在“无意注意”中,也就是被动地、轻松地,完全不用费劲地看。 有些宝宝家里长时间开着电视,电视的声音像背景音乐一样,孩子虽然没有在看电视,但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电视里演的内容,这种伴随性的、间接的、被动的关注,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对专注力(即“有意注意”)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因为孩子习惯了被动关注。 而有意注意,比如自主阅读,以后上课听讲看老师板书,考试审题、做题等,都需要意志努力的,这才是决定孩子认知和学习的专注力。 研究发现,孩子每看一小时的电视,其发生注意力问题的可能就增加 9%。 其次,电子屏幕缺乏互动( lack of interactive ), 脑退化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 过早或过久的电子屏幕(电视 / iPad / 电子游戏)的体验,会使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会让人沉溺上瘾,会减少前额叶大脑皮层的正常学习功能。比如:思考能力、计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未来的学业和品格能力的发展。 每次讲到这,父母的动力会更足了。迫不及待要知道: 二、到底孩子看多久时间是合适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2 岁为分水岭: 2 岁以下,不建议看电子屏幕,包括看电视、看视频、玩电脑游戏时久坐; 2 岁以上,时间限制在每天 1 小时内,且越少越好。尽量分割为几次,在不同时段分别进行,间隔休息。 如果 2 岁之前接触,比如 1.5 岁 -2 岁,可以适当接触电子屏幕,但最好选择优质的内容,每天的接触时间最好不超过 20 分钟,增加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三、不同电子设备,伤眼睛程度一样吗? 浙江省眼科医院的 3 位专家曾经拿自己的 3 个孩子做过一个实验。(特别说明:实验对视力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实验对象:3 个 6 岁孩子,实验前,裸眼视力都是 5.0. 实验方法:4 天时间,每天换不同的电子屏幕 20 分 iPhone+iPad:自己最喜欢的游戏。 电影和投影: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 对比前后变化: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一分钟眨眼次数。实验前,远眺放松;连续 20 分钟,不做任何放松,马上测量: 从实验数据看手机和 iPad 对眼睛的伤害,大于电视和投影。 手机:其中一个孩子玩了 20 分钟手机,右眼视力下降到假性近视 100 度的水平,也就是说,看手机 10 分钟,眼睛疲劳程度,约等于看电视 30 分钟。 3 个小朋友玩 iPad:泪膜均在 5 秒破裂(正常 8-10 秒),低于正常水平,说明眼睛已经紧张疲劳了。眨眼次数 4,(常规水平是 15-20),说明眼睛出现了干涩,持续下去有可能得干眼症,导致视力下降。 结论就是,对眼睛伤害最大的是手机和 iPad,其次是电视和投影仪。 因此,看电子屏幕这个问题,就像孩子喜欢吃糖、吃冰淇淋一样,本质上来说,不是接不接触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理的问题。 四、如何管理电子屏幕时间?可以强制关机吗? 我家大丰收 6 岁,从 2 岁半开始看动画片,那时候要关电视也是哭、闹脾气,小孩应该都一样,不哭不闹的都是花时间“训练”过的,所谓训练就是用了一些方法,让孩子能慢慢认同规则了,平静关掉,不会有情绪了。 我们家现在对于电视、iPad 都是自动看完一集,就自己对着窗户远眺 20 秒,再闭眼再休息 60 秒。 不哭不闹的都是花时间“训练”过的,所谓训练就是用了一些方法,让孩子能慢慢认同规则了; 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就跟编程写代码一样,需要时间慢慢录入孩子的认知里; 等孩子认同和内化了规则,就是养成习惯了。 平时工作关系接触很多 0-6 岁的孩子和家长,分享一些实用的步骤和方法: 1.提前制定规则,且要给宝宝 2 个他能理解的选项。 1)不要“假商量”,要给“有限的选择”。 ד我们看 2 集就关上好不好?”——通常孩子会说“不好”或不理你。 √“你是看 2 集还是看 3 集,我们就关上呢?你来选。”——给 2 个有限的(就是你都能接受的)选择,孩子希望有选项,而不是点头或摇头(那多数会选“不好”)。 √注意语气要平等,不要说:“那我给你两个选项 A or B,现在只有 2 个选项,你选吧!”这一听就是挖坑,孩子说不出来哪里不对,但感觉还是自上而下的说服;4、5 岁的孩子就会说:“我什么都不选”,或说“我选 C”……哈哈,有木有? 2)规则要是孩子能理解的、容易操作的;并要提前问孩子“是你关还是我关?” ד看 15 分钟,还是 20 分钟?”对 0-6 的宝宝来说时间的概念都很抽象。 √“听到老师说再见,就是上完了,我们可以再等叮咚那首歌唱完,就关上。” √“等到叮咚那首歌唱完,是你关?还是我来关?是你把 iPad 给我?还是我去你手里拿呢?”这一步至关重要,就是让孩子觉得“我不想去抢,也不想强制给你关掉”,给孩子自己“关”的机会,“如果你不关,那我只能选择我来关了。” 3)达成一致要有仪式感。不仅要让孩子点头答应:“你知道了吗?”“好那就说好了。”最好用一些仪式化的动作,来代表达成一致。比如和孩子拉钩、拍手等,加强宝宝的规则意识。 2.快结束的时候要预告一下,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在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可以按一下暂停,问孩子:“看完这一集,唱那首歌(片尾曲)的时候,我们就要怎么样?接下来做什么呀?” 如果亲子关系有基本的信任,前面步骤都做好的情况下,通常孩子自己会说:“关上”;如果孩子没说,我们就简单说:“时间到了,就关上。”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也是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 3.在执行规则时,要尽量不带情绪地陈述规则。 如果带着情绪去禁止孩子:“不能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坏了,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或者去评价、威胁孩子:“你这就不是好宝宝了,再哭以后就再也不给你看了。”这种表述容易引起对抗。 用平和坚定的语气,陈述和告知规则: “看电视的时间结束了,吃饭的时间到了。“ “iPad 时间结束了,下面是出去玩的时间。” 这样平静地陈述,才会显得很客观,规则是不会被动摇的感觉。 4.约定到了该关的时候,再次问孩子“是你自己关?还是我来关?”(重点重点重点) 一开始,不要寄希望于宝宝自己主动告诉你说:“好的妈妈,遥控器给你,手机拿去。”这是不大可能的,哈哈。 更别期待你强制关掉之后,宝宝不哭不闹。因为不现实。但你需要再次问孩子:“现在是你来关,还是我来关?” √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做关电视、还 iPad 的动作,而不是我们去抢 iPad、去强制关电视。 √因为孩子喜欢自己发起行动,我们要先给孩子信任,先给他遵守规则的机会。 √很多孩子一开始都会哭哭啼啼地,不情愿地选择自己去关。 √只要你少说话,表示理解,不要过度表扬也不要再说教了,慢慢地,孩子就会内化和认同了这个规则,你关他关就都能接受了。 5.如果孩子不关,我们就平静地关掉。这时就要执行规则、少说话,尽可能不去指责宝宝,而是:1)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 √允许他有情绪,适当地闹,只要不打人摔东西这种过激的,你都需要淡定——“好的,你可以哭一会儿。” √如果宝宝已经习惯了用“没完没了的哭”来闹情绪,一定是因为这种方式有效,可以达到她的目的,或者,这是父母“最怕最烦”的方式,哪怕事情不能被满足,在情感上,这是可以有效“缠住”父母的方式,让父母“难受”的方式。√所以,要让孩子感觉我们不会被他的情绪缠住,不会变得很焦躁,但我们同情他,在乎他的感受。 √去别的房间,陪一会儿,玩些别的。 关之后,坚定去做就可以了,少说话少说话少说话。用实际行动,传达这个意思——你可以哭,你可以不高兴,但眼睛需要休息了。很遗憾,我们去玩别的。 这种拒绝孩子的感觉,核心就是“不带敌意的坚决”。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精神分析大师 科胡特 这种应对孩子闹情绪的方法,是通用的,核心是体验这种: 我理解你,我也想满足你,但是我不能。 我爱你,但这件事不能满足你,并且我相信你。 父母也要放轻松,相信这种闹只是暂时的,信任孩子。 好啦,很多爸妈亲测有效,赶紧去试试吧!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