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大老虎,旅游话题下的土耳其冰淇淋答主 阅读原文 可能我列举的这些,算不上有多大的价值。甚至说,其中大部分都被淘汰了。但是它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里有一篇课文:梁晓声《慈母情深》。课文配图是这样的: 然而这种老式的缝纫机,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没见过的。我家的那台缝纫机,到 90 年代末的时候,也消失不见了。 有时候想想,毛衣针是不是应该也可以放进博物馆了? 答,不可以。女朋友编的围巾再稀奇古怪,你也得围严实了。 风箱这玩意,我也只在农村见过。 这种大灶台,添一把柴火,拉扯几下风箱。我那时候不嫌麻烦,只是觉得好玩。 而城市里,可能会见到蜂窝煤炉。 这种东西在南方应该已经绝迹了。北方天冷,可能农村里还会有。只是,现在为了保护环境,好像也不鼓励使用了。 以前老旧的单元楼,一般修到 6 层,大家晒衣服被子是这样的。 小时候,家里是严厉禁止我用竹竿晾衣服的,怕我直接摔下去。 而现在,大部分都是折叠伸缩的。阳台也基本是封闭式的。 所以,晾衣杆真的应该进博物馆。 说一个本该进博物馆,但是可能几百年后都不会进的玩意。 江南水乡的乌篷船。 时至今日,乌篷船早已超脱了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了水乡文化的代名词之一。 而这种二八大杠,则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除了影视剧里,大家在路上基本见不着。 以上只是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去谈谈时代的变化。电影《夏洛特烦恼》就很有趣,直接拉回 1997 年,让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影子。 我翻了翻《慈母情深》那篇课文。 课文中还提到了「家里的破收音机」。 手提的老式收音机在那时候就已经算高档货了。特古老的我也没见过,我家当时的是这样的。 录音收音一体。 说到这,就不得提起配套的磁带。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学英语,但是我这个城市里,已经告别了磁带这种古董。现在的孩子好像都在用点读笔。 至于电视机,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只能收四五个台的黑白电视机。 这玩意现在肯定能进博物馆了。除非是特地收藏,否则没什么人家里还留着。 家里的第一台 BP 机是摩托罗拉的。 第一台大哥大好像也是摩托罗拉的,95 还是 96 年,我老爹带了一个。那时候我没感觉,现在想想,当时应该很多人羡慕的。 做小灵通的 UT 斯达康已经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中,不知可有人还记得小灵通发短信免费?高中一个哥们,谈了个女朋友,每天晚上刷短信。结果储存有上限,他一一斟酌着,到底删哪条。 13 年去杭州的时候,在海创基地看到了斯达康,只是感觉物是人非。 小灵通还算长寿的了。这玩意真是短命。 万能充,充电宝时代之前的旅行随身好物排行榜第一名。只是可惜,死于智能机的崛起。 而可以用来敲核桃的诺基亚,我也不知道他们还做不做。 只是他们的经典型号依然被模仿在老人机市场。 相比起衣、食、住、行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数码电子产品厮杀之惨烈简直无可比拟。 甚至会让你有一种感觉,每隔两三年,你如果不跟新产品库,就是属于被淘汰的那一批。 下面这些东西,已经基本告别了这个时代。 DVD MP3 可以玩超级玛丽的文曲星 基本上靠手机、平板和电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说个好笑的。光驱和光盘也快要消失了。 与数码产品相反,同样属于文娱类的小人书还活在这个市场中。 我父母辈的启蒙读物可能就是这种小连环画,现在淘宝上依旧有卖。但买他的人,可能更多是一种情怀。 写在最后。 虽然我后来做的是照明,也卖过很多款小夜灯,感应灯带,床头灯。 但是,小时候靠的还是这玩意。 老手电筒。 我列举的每一样东西,都不贵重,甚至说,没什么收藏价值。但是,从反映时代变迁的角度上看,足以进入博物馆。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博物馆里见到缝纫机,是在广州越秀山的镇海楼。 当然,那是民国时期的缝纫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