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很多人甚至是老师都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1-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3
    赞:
    46
    [​IMG] 吕不同,我本嘉宾,何惧无笙。 阅读原文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IMG]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灯》

    姜二嫚 / 六岁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回到地面》

    朵朵 / 五岁

    要是笑过头了

    你会飞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 / 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谢谢。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