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通假字到底是什么? 是古人的错别字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2-0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3
    赞:
    46
    [​IMG] 杨韬,北师本硕➕新媒体,传递北师智慧。 阅读原文

    专业的问题还是用专业的知识来解答吧。

    这是一个曾经、现在也经常困惑着学生(和部分教师)的问题。他们会经常嘀咕:古人未免太差劲了,写那么多别字,让我学得好不痛苦。而一般的老师的回答会是:背吧,孩子。

    说实在的,其实用正常思维想想,一篇文章要想成为经典,需要经历一个时代的检验,写对那个字只是基本需求吧。所以,我们理解的绝大部分通假字都不是错别字,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

    1)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2)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

    3)尊重传统;

    4)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前三个都还好,其中第四个原因才是最为致命的,直接造成了学生将「通假字等价于错别字」的不好印象

    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说一下通假字的概念: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王宁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56 页)​

    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说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假音表义的。事实上,有一部分学者也曾经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如汉字存在形声字),只不过在后来通过一系列造字法确定了汉字走向「形」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往往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当然有时候读音不一定相近,可能需要了解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且能结合某些方言区(如粤语等保留较多古音的方言)的发音特点来理解。

    第二个原因: 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

    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古人主要还是通过记诵转录的方式进行。虽然有一定的范本,但保不齐会背错进而抄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王焚书坑儒,只保留了一份在阿旁宫。但您也一定记得「楚人一炬」,导致了范本也没了。所幸秦朝历史不长,背过的大体还记得,只不过如果您要默 20 年前背过的文章,弄错几个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而且当时的汉字还未定型,「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个原因:尊重传统

    古人的「尚古」情怀还是很重的,很多时候明知道是错的,仍然义无反顾的尊重传统,不进行修改,比如「早」写成「蚤」就变成传统了。这种尚古情怀现在不多置评,只是探讨一下成因。

    好了,其实前三个不是多大问题,最关键的地方来了:

    最关键的原因: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我先来说说什么叫古今字和异体字:

    古今字:在古代文献用字中,早期字少,它所记录的词义比较宽泛。随着语言的发展,字的记词职能也越来越细。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古今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源字。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

    异体字我们先不管,下面以高中语文课文「劝学」中的「暴」与「生」两字来说明何谓古今字:

    对于「虽有槁暴」一句中的「暴」,课文注释中说是:暴,「曝」。曝晒之意。而「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课文注释是:生,「性」,本性。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让学生去强制性记忆被通假的本字,再进行对释义的记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精选的教学设计同样如此,只是单纯地把通假字的知识点点进行呈现罗列。

    暴,《说文解字》:「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段玉裁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说明暴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四部分会意字,本义是晒。《周礼·天宫·染人》中有:「凡染,春暴練」。《汉语大字典》标明的第一個义项便是晒,晒干。后作「曝」。足以证明暴与曝是母子与古今字的关系,而非书上所说的通假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从暴字的构造和分化入手,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记忆。

    同样,君子生非异也的「生」也可做如此处理。生,从甲骨文来看,是草木出土之意。《说文解字》:「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像出。」因此生的本义应是长出,生长。引申为天生的、固有的。再进一步引申为本性,分化出现在的「性」

    现在各位明白了吧,以前根本就没有「曝」和「性」这两个字!这些都是后来汉字精细化发展后所造的字。但是中学文言教学为了简化逻辑,干脆不讲古今字,全部变成了通假字,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比如在教材注释上,如果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通」「同」等含混不清,或者全部按「通」来处理。通是指通假字,同则是古今字。《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用字问题研究》曾对高中语文人教版 1-6 册的「通」「同」的注释误用问题进行了总结;陈燕铭的《粤教版语文文言文教材「通假字」注释商榷》进行的勘误等。

    这些论文指出,正是因为教材在注释上的不尽合理,才导致三种字使用起来的混乱。「课文注释在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分辨上标准统一、界限不明确,给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消除中学语文教材在古今字、通假字的认定和注释上的不统一现象,应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教材所选古诗文中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做出严格界定,在此基础上,规范、统一注释方式。」

    是以通假字并不是简单的错别字,如果您的老师坚持这么讲,可以拿我这篇回答给他(她)看。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