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央视版《三国演义》有哪些原创情节?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2-1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2
    赞:
    46
    [​IMG] 如是观,教育 阅读原文

    其实非常多。央视三国尊重原著不假,但并非亦步亦趋,精彩的原创和对原著不尽合理的改编绝不在少数。这本来也是主创们的共识,如总导演王扶林所说:

    [​IMG]

    这里说几个个人特别喜欢的例子。

    平定北方,曹操致敬黄河。(22 集)

    [​IMG]

    原著有官渡胜利后老者箪食壶浆以迎曹操的描写,但曹操的回话是编剧原创:

    「如此,恕晚生自作主张,将这酒奉献于此土此水,以报万年养育之恩。」​

    面对老者和黄河,这里的曹操显得格外谦卑。于是他将酒洒向山水,洒向万古奔腾不息的黄河,而魏武则屹立于北方大地的山峦之间。这样的对白和场景,实际是以一种很开阔高远的视角,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和宽广胸襟。大约只有这样一个魏武帝才能写出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那样的史诗吧。

    (评论不停有人刷酒里有毒也是醉,你干脆说那几个老头在杯子把手上也抹了毒药、曹操一摸就死,岂不妙哉?原著说的明白,袁绍重敛于民,民皆怨之,现在曹操成功统一了北方,他们有什么必要毒死曹操?大庭广众的,要是曹操喝完就一命呜呼,这帮人自己还要不要命?这种脑洞于情于理说的通吗?这样宏伟的场景,不为了表现曹操的胸襟气魄又为了什么?有那看三流宫斗文艺作品的功夫不如好好关注一下自己的涵养和心胸。)

    官渡胜利,曹操祭奠袁绍。(23 集)

    [​IMG]

    此时曹操已经赢得了官渡之战,在北地的风沙中,他找来陈琳,让他当众念诵其《为袁绍檄豫州文》,众将听不下去了,纷纷要求不要再念,

    可是曹操本人,猛地转身,毅然说道:

    「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语速不断加快,斩钉截铁。随即停顿一下,十分洒脱地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哈……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语速放缓,带有回忆和伤感)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情绪和声调都达到顶点)」​

    此段纯为原创,在曹操大胜之后,他并没有太多肤浅的欢喜,而是亲自祭奠曾经的老友和对头,祭奠为了这场战场付出生命的无数将士。此刻曹操要求陈琳在大庭广众之下诵读檄文,他要用自己的承受刀剑一般的诋毁,用以抚慰死去的英灵。加上风沙狂吹的布景,鲍国安一咏三叹的表演、跌宕起伏饱满之至的情绪和低沉苍凉又洒脱雄浑的声音,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场戏。这般的胸襟和格局,实非平庸之主创所能及也。

    [​IMG]

    草船借箭前,孔明鲁肃论将帅之道。(34 集)

    [​IMG]

    又是一段神加戏,在此集开头涉及了二人论将帅之道、气象之学的戏份,为后来诸葛亮准确预测大雾天气从而借箭成功的情节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亮:「亮反要问汝:何为将帅?」
    肃:「统兵,陷阵,征讨,封疆耳。」
    亮曰:「此其一也。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却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平庸之将所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等辈比比皆是,不足挂齿。(先举反例引出话题)
    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观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古之孙、吴、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瑾也。(说明高明统帅的内涵,并举古今成功者,特别在赤壁之际还能举出曹操)
    然而,仅如此,仍未明将帅之道也。」
    肃:「那怎样才算得上将帅之道呢?」
    亮:「说来话长,亮仅举一例,比如这用兵,这「兵」字就大有学问!
    兵者有可见之兵,有不可见之兵。可见之兵者,荷戟执戈,肉身之士也。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兵。」(由兵的话题开始说将帅之道,流畅自然且气势宏阔)
    「譬如这七十二候图。它成图于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四时成岁,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始收声,何时土润溽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进入具体事例和专业领域,相当拗口的文言文,被唐国强说得自然流利一气呵成且自信泰然。只是可惜这里不是唐国强本音)

    全篇对话,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内容和思想如剥丝抽茧一般逐渐展开,编剧对古文的驾驭令人不能不服。

    而且,对诸葛亮的文章思想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这段并非凭空瞎写,而是深得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诸葛亮《将苑·知人性》
    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诸葛亮《将苑·将器》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诸葛亮《将苑·将善》​

    历史上的诸葛亮,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认为打好仗必须重视人性、天文、地理。再看电视剧里的「观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不就是对这些文字的总结化用?此种对古文行文和古人思想的两方面的把握、理解与运用,已经超出编剧领域而近乎专业。这种作风在后面的《孟德新书》里有更好的体现。

    战事失利,周瑜小乔互倾心怀。(45 集)

    [​IMG]

    此时刘备孙夫人已经回到荆州,周瑜怒气迸发一病不起。此集开头就是周瑜抚琴,小乔劝慰:

    小乔:将军,趁热喝了这碗羹。
    公瑾:唉……体力难支矣。一曲《长河吟》尚未奏完,这箭伤,便扰我琴思啊……
    小乔:养伤期间,将军何苦奏此忧郁之曲。
    公瑾:此次兵败,心中十分愧疚。近日养伤,深感人生之艰难,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哎...……!然,江河水总有入海之时,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恨终生。
    小乔:将军之心,妾能理解一二。(周瑜有点意外地望着妻子)
    将军英才盖世,辅佐明主,渴求统一大业,确属鲲鹏之志。然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
    公瑾:妻之言,确如金石,令我宽解许多。​

    这里的周瑜,已绝非小说里那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他没有抱怨诸葛亮刘备等具体的敌手,而是从自己的作品《长河吟》出发,由不断的挫折已经上升到对人生无常、寿命有限而壮志常常难酬这一千古英雄同悲之事的思索与感慨,从长河曲折奔流联想到人生道路崎岖。(《长河吟》在这里不仅是周瑜情志的流露,而且成为后面瑜亮二人关系的枢纽)

    这段对话既不乏深刻痛切的哲理思索,又有富有诗意的表述;既和历史上周郎风流潇洒的艺术家气质吻合,又与建安文学中人生苦短、建功立业的主旨一致,还铺垫了后面孔明周瑜的英雄相惜和周郎归天,演出了周瑜小乔的伉俪情深、心心相印的情意。特别是个人生命的短暂与天地宇宙(周瑜口中代以「长河」这一诗化的意象)的长久所形成的巨大无情的对比,尤其令人感喟,这也是千百年数不尽的文学作品反复诉说沉吟的命题。此段对话一出,周瑜这个人物的内在品格相较小说乃至历史,大为提升。

    [​IMG]

    瑜亮惺惺相惜又亦敌亦友的关系。(45、46 集)

    由于原著浓墨重彩的描写,周瑜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过人、各为其主而又亦敌亦友的一对才士的代名词。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这种关系刻画好?原著在这里其实是有缺失的,因为把诸葛亮写的有点奸险了(胡适就说过,三气周瑜一段把诸葛亮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而剧中则为二人特别是诸葛亮,增添了很多富有智慧与人情味的桥段:

    如周瑜兵败,听到山上孔明弹琴:

    瑜:山上,是何人弹琴?汝怎会弹奏我的《长河吟》?!
    亮:亮对公瑾之绝唱,铭心倾慕,故不惜重金求之。亮得此曲,爱不释手,时时弹拨,常为曲中所蕴含之深意,感慨不已!大英雄壮志难酬,岂不令人悲怆?​
    [​IMG]

    确实是只有英雄才能读懂英雄。孤独者未必英雄,但英雄者常常孤独,因此但有知音,自会倍感难得。诸葛亮对周瑜曲意的深刻领悟,令周瑜直至死前仍念念不忘,感慨万千,他深切懂得二人互为知音却注定为敌的宿命,并为之叹惋不已:

    人言我与孔明两雄相争,水火不容,谁知,他竟能深解我《长河吟》之寓意……!哎……各有其志,各为其主,又岂能不争……​
    [​IMG]

    周瑜归天,剧中诸葛亮的表现根本不是书中的「抚掌大笑曰:'周瑜死矣!'」若那样,也太无情了。孔明毕竟不是冷血之人。剧中,他一袭素衣,和赵云站在江边,遥望滔滔逝去的江水,面庞上是拂之不去的哀伤。赵云不解:

    周瑜去世,荆州少一劲敌,应该高兴才是。况且那周郎心胸狭窄,几次欲致军师于死地。既如此,军师又何必伤感呢?​

    应该说,赵云的疑问是很多人的疑问,他们是从集团利益的角度来说的。但孔明的解释却是:

    人言周公瑾嫉才妒能。非也!否则,当年他也不会叫我兄诸葛瑾劝我归顺东吴,可见周公瑾并非嫉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乃一代儒将。今壮志未酬,如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这当是真话。赵云他们不会意识到,在这样两个绝世的英才之间,即使为敌,也有着难以磨灭的惺惺相惜之情,就如曹操和关羽,老毛和老蒋(蒋死时,毛没有任何高兴的反应,只是淡淡说了句「知道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焉能不哀?这里孔明的眼神是那样苍凉和悲怆,充满了对亦敌亦友的公瑾之死的引而未发的哀痛(甚至有一点对自己未来的感伤吧)。有了这一段,不仅表现出了孔明的良善和大度,而且给后面痛哭公瑾也造成了很好的铺垫,不至于太突兀:

    [​IMG]

    吊孝之始,一心为周瑜报仇的程普欲杀孔明,其剑被赵云击落,这时诸葛亮的反应是捡起宝剑,谦卑地还给程普。他的谦卑和诚意令程普感动且意外,也开始化解着东吴将领的仇恨(今年播出的《向经典致敬》节目中,本集导演张中一说这个细节是唐国强本人设计的):

    [​IMG]

    这样的人情味一直延续到凭吊周瑜之后他给鲁肃说的两句话:

    今番前来,能在公瑾灵前倾诉衷肠,我愿足矣。
    子敬是我挚友,区区小计,何足挂齿!你我就此道别。​

    明白道出:自己吊孝是出于真情,是为了倾诉衷肠(政治上的考虑行前已给刘备说过,此处自不必也不能给鲁肃再说),也让鲁肃的感慨「孔明确是多情」显得水到渠成了。

    [​IMG]

    有了上述的一系列加戏和改动,剧中的周瑜不再仅仅是嫉贤妒能,诸葛亮也不是无情的「奸刁险诈」小人,他们都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有深刻的智慧与理解力、洞察力,更有着独属于英雄的一份相知和情谊——如此一来,两位英雄的艺术与人格品位,以及故事的戏剧张力相较原著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样的改动,就是对原著不尽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的极好例子。

    张松背诵的《孟德新书》。(48 集)

    [​IMG]

    可以说是最 nb 的一段原创。小说中杨修与张松闲聊,写张松过目不忘,背诵出《孟德新书》。可是这本来就是传说书名,小说中又没有提到,怎么办呢?

    编剧给出的办法是:自己编!

    这段编出来的《孟德新书》,比前面诸葛亮说将帅之道更难,因为那毕竟是口语对白,可以稍微随便一点。而这是书面作品,且按照小说的说法还是曹操的得意之作,所以不可马虎,不仅在文法上要符合文言文的规范,而且要充分体现出曹操的军事思想。事实证明人家完全做到了,这段对话很多取材于曹操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文,可谓吃透了曹操的军事思想,并旁参了一些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或思想范畴:

    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曹操本人是历史上注《孙子兵法》最重要的一家)

    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地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末八字出自曹操为孙子所作注文,与曹操一贯的灵活的实事求是的用兵方法,「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兵之变化,固非一道」的主张完全吻合)

    然则兵非所乐,胜非所利。是故乐兵者必亡,利胜者必辱也。——(符合曹操限制战争的主张,意为打仗并非乐事,好战容易覆亡。他说过「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夫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得三者而能全胜,吾所未闻也。——(「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人本主义的重要表述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生产力和寿命普遍低下的时代决定了各派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重视人的价值,曹操亦然)

    治国以信,治军以诈,其容各殊。故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曹操思想的重要特征:「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他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人,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采纳战国申不害、商鞅之法,认为治国需要信用,治军需要权谋,高度重视诡诈之术,绝不可以礼法限制军事)

    兵之利在于信,兵之德在于道,德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重视治军的信用问题,德和信都是治军的重要原则,「吾在军中持法是也」,对亲儿子曹彰都不会例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赏罚分明,方能在军中做到令行禁止,百战百胜)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一如既往的现实主义,没钱没赏,就没人来给你打仗,所以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完全是曹操文章的风格:「通脱」——鲁迅语,意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非常直白,没有遮掩繁缛)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临境近敌,务在励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气不激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 气不励则慑,慑则无勇,无勇则必溃也。——(中国古代思想中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气」,这个话题可以写本书。总的来说气既有道德的也有生理的,曹操这里主要指统帅对军队的鼓动,指勇气,如果统帅不能因时而动,适时鼓动军队的士气勇气,就可能造成溃败)​

    全篇篇幅不长,但条理分明,文法恰切,更重要的是曹操一些重要的军事思想如慎战、灵活、诡诈、人本、重信、重气、重赏罚等均有比较好的体现和表述。编剧做到这份上已经快成曹操乃至古代军事思想专家了……

    [​IMG]

    曹植形象的塑造。(55、61 集)

    曹植在原著中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人物,但编剧并没有简单处理,更没有因为是「汉贼」的儿子而丑化,而是充分结合曹植的诗文,给予了这位失败的英雄尽可能多的笔墨(94 三国经常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很多失败的英雄都给予了同情叹惋,这点颇有些太史公司马迁的风格)。曹植的加戏主要有几处:

    一是和杨修的对话,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IMG]

    这段话正是出自历史上曹植给杨修的信《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前期进取用世之心的体现: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这种用世之心一直延续到他晚年,给侄子曹睿的上书《求自试表》里就说要擒了孙权,砍了诸葛亮……「擒权馘亮」)

    二是在「一合酥」处,和杨修丁仪吟诗起舞,吟诵的是其名篇《箜篌引》,这里展现的是其才华横溢的贵公子气:

    [​IMG]

    三是曹操死后,曹植郁郁不得志,在曹丕派使臣问罪时的自白,这里吟诵的是其另一名篇《白马篇》,塑造了一个年轻英武的少年将军形象,寄托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情怀:

    [​IMG]

    演员王良波潇洒的剑舞,刘欢大气悲怆的歌声,令人仿佛看到了建安士人慷慨悲凉的精神世界。富贵 + 才子 + 英雄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曹植。编剧结合曹植的代表诗文,塑造了一个相当贴近历史的曹植形象。现在很多三国影视以其为只会吟风弄月、沉迷醉乡的小文人,这实在太不懂曹植了。(原剧本还有一段二丁探讨曹植诗文的对话,足见编剧确实研读过曹植的作品。)

    [​IMG]

    (刘欢在这集还唱了曹植更有名的《七步诗》,配上萧瑟中曹植孤独行进的身影,主创对这位失败者的同情是非常明显的)

    [​IMG]

    空城计,司马懿评诸葛亮琴声。(71 集)

    [​IMG]

    这里让司马懿和俩儿子讨论了对诸葛亮弹琴一事的看法:

    懿:「这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昭:「父亲,我怎么就听不出来?」
    懿:「你听,似山涧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师:「父亲,几根琴弦,岂能如此传神?」
    懿:「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我能为诸葛亮知音,不胜荣幸!」​

    篇幅仍然不长,但水平不凡,写出了司马与诸葛互为知音的富有张力的关系。且司马懿「惊涛拍岸,风卷残云」「山间小溪,清澈见底」的比喻十分脱俗,形容诸葛亮琴声恰到好处,特别是这几句以及后面司马懿评心态与琴声关系的论述都和他名士出身的定位符合。虽然寥寥数语,却极见编剧功力。

    [​IMG]

    央视三国唯一的原创虚构人物:田四。(65 集)

    [​IMG]
    [​IMG]
    演员表有此人,说明确实是拍了他的戏份但后来删了

    这是老三国唯一原创人物,演员王铁军。人设是诸葛亮的士兵和同乡,剧中用他表现蜀汉士兵对诸葛亮的信任依恋。现在的成片只在七擒孟获那里露了一下(左一)。剧本里诸葛亮死前二人还有一段对话,不知道最后是没拍还是删了:

    [​IMG]
    [​IMG]
    [​IMG]

    秋风五丈原,丞相永远未竟的梦……(77 集)

    [​IMG]

    诸葛亮死前相当催泪的一段加戏。此时的丞相已经日薄西山,躺在病榻上的他双目几已无神,但仍怀揣着那个梦,他仿佛看到,蜀汉的将士所向披靡、长驱直入;仿佛看到,天下重归一统,汉室再度兴旺,一派祥云瑞蔼中,满面笑容的刘禅登上宝座,看着下面臣服的曹睿孙权,喜气溢于言表,而一旁的丞相却星闪双眸,淡然如水,仿佛这一切本来就应该这样……他深鞠一躬,可是抬起头来却发现,眼前的一切瞬间都没有了,烟消云散了,空旷的大殿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彷徨地来回走着、环顾着四周,想要一探究竟……这时,梦醒了,他这才猛地明白,原来一切都是烟云,只有最后的虚无是最真的,眼前还是这一方营帐,还是难以回天的事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他满眼都是美梦消散后的惊讶、不甘与难以置信,但又能如何呢,只能痛苦地闭上双眼,重新沉浸于壮志未酬的痛苦中了……

    [​IMG]

    让蜀汉再度统一,曹孙臣服,恐怕是无数季汉粉幻想过的场面。老三国实现了,但却只能是在梦中。而梦越美好,现实就越发显得残酷。

    鲁迅有言,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这种梦境和现实、人力和天意之间的巨大悲剧性反差,是老三国以及原著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最后,向央视三国的几位编剧致以高度的钦佩与敬意——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周锴,李一波。是你们深厚的功力和艰辛的付出成就了经典,也为原著增添了更多的亮色。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