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瑶老师,丁香妈妈、果壳网多平台签约作者,12年儿童及家庭教育经验 阅读原文 不会。事实上,对于几个月的小婴儿来说,所谓的「惯」不过就是及时地地回应宝宝正当的需求。 与「溺爱」不同的是,回应他们基础的需求并不会把宝宝给宠坏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类的八个阶段发展理论,其中婴儿期(0-1.5 岁)的孩子其发展核心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也就是说:新生儿宝宝不仅是吃饱睡好就行,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爸爸妈妈及时的回应宝宝的哭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被信任的。 这种信任感的生成在宝宝人格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世界有信任感的孩子,才能开始自我的认知,并与周围的人、事、物产生积极链接。 孩子为什么需要被「宠」?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提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 也就是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几个月的小婴儿和母亲是难以分割的,他们彼此依附、彼此生存。 当几个月的宝宝饿了,需要喝奶的同时,即使不在宝宝的身边,母亲也会不自觉地涨奶(分泌乳汁)。 及时地回应宝宝,与其说是对宝宝生命本能的反应,还是对大自然生存法则的「随其自然」,更加不存在宝宝会被宠坏的说法。 就像提倡亲密养育的希尔斯说: 宝宝最终会断奶,有一天他会彻夜睡觉,这种高需求的育儿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他在你床上的时间,在你怀里的时间,吃奶的时间,在人的这一生中非常短暂,但是那些爱与信任的记忆会持续一生。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小年龄段的宝宝没有无缘无故的哭闹,他们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对照顾者的精神需求。 「宠」是回应宝宝的生理需求。 生理的需求包括: a.饿了 b.困了 c.尿不湿有分泌物 d.身体不舒服(肠绞痛 / 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带来压迫等) e.温度过高 / 过低(衣物太多 / 太少) d.环境不适(声音吵闹 / 光线刺眼) 这些都是宝宝基础的生理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宝宝就会感觉不舒服,这时候最直观的表达就是通过哭来发出信号——快帮帮我! 「宠」是回应宝宝的精神需求 小宝宝也有被爱的精神需求,他也会感觉到害怕 / 恐惧 / 不安。 有些时候,他会想要与他人互动(说话 / 抱抱)或者想要与新的环境互动(对固有的空间和玩具失去兴趣)。这个时候,他就会通过哭声来表达——快抱抱我,和我玩! 无论是生理还是精神上的需求,宝宝的哭闹更多是一种「本能的信号」——让自己得以生存,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如果我们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能够做出及时和耐心的回应,宝宝就会更容易与我们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不会被「惯坏」 当然,宠爱和回应宝宝,不代表着我们只要听到哭声,就立马冲上去抱起宝宝或者给他喂奶。 每个宝宝都是特别的,他们的哭声是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信号。我们应该慢下来,通过观察宝宝的动作、聆听他们的信号,了解宝宝到底是饿了、困了、疲惫了,还是感到枯燥了? 只有真真切切地了解宝宝烦躁哭泣的原因,我们才能给予宝宝他们真正需要的。 如果每一次宝宝一哭,我们就抱起来或者给他奶水,这其实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相反,有时这仅仅是满足大人的需求而已。 因为只要抱起宝宝或者给他奶水,宝宝就能最快地停止哭泣,大人就能「省事」。 有些时候,宝宝哭泣只不过是因为困了、累了,需要睡个小觉休息一下。 此时我们只需要靠近宝宝,温柔地告诉他:宝宝你困了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吧。 然后在床上轻柔地拍一拍宝宝,你会发现宝宝的哭泣声就会逐渐减弱,他会得到安抚并且渐渐进入梦乡。 如果每一次我们只以宝宝的哭为信号,而不是以他真正的需求作为信号去安抚宝宝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宝宝的行为习惯自然会跟着调整,凡事都用哭来表达。 或许,正确、积极地回应孩子,就是让宝宝感受到「有人爱你,对你微笑。」 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被人关爱着,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宝贝。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