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成爸爸YYCBB,YYCBB555 阅读原文 儿子出生时,我有幸进入幼儿教育行业,如今儿子五岁。 这些年勤学实践,获益良多,已然不是当初那个自欺欺人的加班狗了。期间思考最多、实操最多的就是「识字和阅读」,点滴分享,你我共勉。 *** 生硬的进入正题 *** 孩子成长过程中,识字、阅读和表达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之所以把「识字」单独拎出来说,一来识字无比重要;二来非常多的家长就是这么割裂开教的,面对铺天盖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我们急需洞察秋毫,提高效率;毕竟,我们「真没时间」。 本文主要内容有: 5 个醍醐灌顶的注意事项 1 个淅淅沥沥的自制干货 1 个遥不可及的专业技巧 5 个常见的幼儿识字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字图对应 一句话总结:只适合汉字的启蒙认知,更多的是辅助语言发展。 比较常见的是带实物对照的卡片或挂图,从普通到各种声光电的不胜枚举。用的久了,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孩子其实认图不认字。 有些聪明的宝宝,甚至记住了颜色、顺序、位置或装饰图标等特征,当他对答如流的时候,眼前的那个字早已被他屏蔽了。 之前研究儿童阅读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小朋友在朗读诗词时,并没有在「读」,而是在「背」。看起来读的有模有样,但里面 10 个字有 5 个不认识。 这也不算什么问题,只做一个小提醒,希望宝爸宝妈们能有所意识:一般来说,一年级左右的孩子,都需要完成一个提升:从「图画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 字图对应只适合两三岁宝宝的识字启蒙,如果年龄再稍大些,有意识的让孩子看字、认字、懂字就很重要了,可以尝试多用字图分离的工具(字和图分别在正反两面等等)。 毕竟课本上的图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日后自主阅读时,脑补的世界更精彩。 2 重要的「虚词」 一句话总结:虚实并用,方能成文;随处可见,不容忽视。 一般的识字工具或方法中,更多关注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生活中虚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对阅读和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 换句话说:「语文为王」+「古诗文比例大增」的环境下,虚词语感差,就等着挂科吧! 不要觉得这是个专业而又复杂的事情,只要在平时的识字或阅读中,稍稍重视一下虚词的教学和记忆,就会大幅增加孩子自主阅读的流畅度和信心。 我会把一些常用的虚词整理出来,亲子游戏时随手取用。 不必大张旗鼓刻意整理,徒增压力;只要有这个念想,遇到了稍加关注就好。 3 场景识字 一句话总结:不刻意、有问则答;看心情、锦上添花。 从生活场景中自然识字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如果习惯性的强求会得不偿失。孩子去公园、商场或楼下超市,是满怀期待的去玩的,就应该让他流畅的尽兴。 若孩子问「字」,那自然开心 + 耐心的答。 若孩子问「事物」,则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延伸到旁边的文字。 即便孩子一时表现的开朗好学,也要注意他的情绪,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否则,就像问他尿尿一样,前一秒无比笃定没有,下一秒就给你好看。 反正我只在儿子眼神渴望、语调明悦的时候教,除此之外,一概不提。 相比识字,我们更应该传达给孩子的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专心去干。 说到这里,索性多叨叨几句: 一盘好菜上桌,有些人第一反应是拍照;但如果孩子在场,我建议你不要这么做。 很简单,他开始满怀期待,看到服务生逐渐靠近小鹿乱撞,临近桌台但只窥一角时兴奋不已,最终尽收眼底,之前的无限遐想瞬间如此清晰具体而又美妙,就在他准备全身心感受这道美味佳肴之时,你突然来一句「哎呀~我先拍张照!」 一切的美好,在你拿出手机的一刹那,戛然而止;孩子原本一次完整而美好的感知之旅,被残忍中断…… 如果你说这一段 BB 就是危言耸听,我家宝宝开心的很呐! 我只想说: 当遇到美,应该带着最初最纯的那份悸动,去欣赏去感知去理解。 而不是机械匆忙的发个朋友圈,然后焦急等待别人虚情假意的赞。 4 字理识字 一句话总结:千古智慧惹人醉,小小投入大回报。 字理识字法是一个广义概念,具体还可细分为象形法、形声法、会意法、字根法等等,我们不必深究。 简单讲,「字理」就是「构字的道理」,可以跟实物或抽象符号比对,也可以讲动人的故事。 市面上非常多的产品都基于此理念设计,家长们也或多或少在用该方法教学;篇幅关系,这里只聊聊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 ①注意规避滥竽充数的设计 印象里有一个「爸」字是这么设计的: 乍一看是不是很匹配?很形象?还很有趣呢! 结果一上来儿子问我那个底部物体是什么,我说是烟斗;然后被三连: 烟斗是什么? 用烟斗是怎么抽的? 爸字为什么要抽烟? …… 「爸爸」(父)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般解释为:父亲代表着规矩和权威,是顶梁柱,是带领和教育子女的人。从构字角度看,是一个手持石斧劳作或捕猎的人形,象征着勤劳和勇敢。 可市面上,并非所有识字产品的教学设计,都取自《说文解字》等专业典籍,追本溯源、引人入胜。有的简直就是用荒谬而拙劣的手段,肆意曲解着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之前曾面试过一些大厂的教学策划,很多应聘者这样描述他们的设计过程: 一帮人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怎么拆字、变字,原则只有一个:别太离谱,基本能圆回来就好…… 你们的爱心不会痛吗(手动表情)? 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受益终身 看到这里,一些机敏的朋友可能目光逐渐斜视: 你该不会要我们给孩子说文解字吧? 你在逗我? 不要紧张!我想说的是: 会! 没有逗你! 我只是叫你不要紧张。 大家放心,没有产品推荐,没有实操方法,今天只说一点点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驱动」,而不是「连标都治不了的方法」;这里只分享一个引子,是万献初教授的公开课,直接搜索「说文解字」就能找到,只看第一讲就可以。 当初我也是无意中看到,获益良多,也提起一点点兴趣,才有了今日粗浅的理解。 其实汉字之理本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只需稍加引导,我们就可以更系统的感知数千年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自然而又轻松的指导孩子。 「了解字理」是一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在那个妙趣横生的世界里,孩子将领略汉字之美,更深入细腻的感受万物,得到历史和文化的双向启蒙,顺便完成识字量裂变式的增长。 5 幼儿自学类 APP 一句话总结:更适合快速巩固复习,注意身体和效率。 这些年,我深度体验了大量幼儿教育 APP,国内国外,线上线下,机构内部的等等,大概有几百款,还设计研发了几款。毫无疑问,APP 有诸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今天只聊两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伤眼 老生常谈。但……伤就是伤,不管你看过多少论辩,无论我们如何逃避或自我催眠,「伤」就在那里。 尤其是在晚上用手机或 PAD,对眼睛的伤害成倍增加,更别提还有各种炫目特效加持。一想到我儿近视,心就一阵绞痛;所以,带孩子定期检查、多户外活动才是真的。 我也曾设计过自认为缜密 + 有效的「护眼功能」,连续使用若干分钟后,强制休息,但总体感觉效果不太理想。 什么?你说总比纯玩游戏强,学点是点?而且你用的 APP 没有护眼功能? 问题二:学习和娱乐很难平衡 对于幼儿自学类 APP,有四个常见的现象: ①反复玩同一个喜欢的游戏,无视课程进度和操作要求; ②为了看一个搞怪或刺激的反馈效果,故意答错或乱点; ③更关注游戏或外围包装,真正学习占比小且易被中断; ④学习统计显示掌握了很多字,一问发现有一半不认识。 以上问题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影响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的理解。 同样,我也设计过各种严格而又细腻的家长设置功能,但四年的一线实操 + 迭代经验证明:没用。 究其原因,这不仅是产品问题,这是一个关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本质的问题。 当一个 3~6 岁的孩子,独自面对一个 APP 时: ①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引导和交流; ②没有彼此激励带动的学习环境; ③自制力较差,但满屏幕的诱惑; ④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难验证。 如果就这么把手机或 PAD 丢给孩子,还不如让他蹦跶一会或者听会故事。 之前调研过很多 APP 用户,有些人说:「宝贝学的挺好啊,玩的开心,也真学会不少字」。 我说:你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你没有标准,也没有方法,更「没有时间」;所以你对孩子学少玩多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也不曾体会,为师者一个真诚鼓励的眼神,强过一百次动画特效。 当然了,如之前所说,APP 也有很多优势,比如:资源统筹、弱项统计、螺旋巩固复习等等,非常好(这要细说又是千字长文),注意使用目的和保护身体吧。 总之如果选择的话:专业的>带语境的>纯识字的>半专业的。 干货预警 「语境识字」之脑洞拼句 一句话总结:直奔初衷、事半功倍。 幼儿识字主要是为了阅读,而两者并不是先后关系。 之前的大量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孩子识字量不小,但阅读能力较差; 单看一个字立刻能读出来,把字放到文中就不认识了或者需要想一会。 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认字,会使孩子对字的「音、形、义」的理解更立体、更深刻。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更高效、更自然的开启阅读之旅。 所谓「语言环境」,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是文章、古诗、儿歌、俏皮话;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句话,一个词; 可以是别人说的写的,也可以自己编。 这里分享一个我和儿子最常玩的游戏: 脑洞拼句 工具: 随便一套识字卡。 最好只有字,不带花里胡哨的图片干扰。 流程: 1 拿几张有主题的字卡 稍微有点联系,带点虚词,基本能拼出几个像样的句子。 2 把字卡整齐摆成几行 3 看谁找得快(热身) 你说一个字,然后跟孩子抢着拍那个字;这个游戏方法简直是万能的,这么多年,屡试不爽。 4 用其中若干字卡拼句 5 孩子朗读拼好的句子 6 字卡归位继续拼新句 新手技巧: 1 先想句子,后挑字 新手可以先想几句话,专门找其中包含的字,再随便加几个;每组字卡数量 12 个以内,其中生字数量不宜超过 50%。 2 边摆边读 挑出字卡之后,可以跟孩子他一起摆,摆一个读一个,起到巩固和预习的作用。 3 「看谁找的快」时,关注生字,有输有赢 特意多找几次生字,加强印象;时不时让孩子输几次,更刺激 + 有趣。 4 句子结构基本合理即可 初期不必太在意句子结构的合理性,只要能基本表达意思就行;初期需要引导孩子怎么拼,或者我们直接拼出来,他读就好。 5 逐字读、大声读 一定要把拼好的句子读一遍,跟孩子一起读也可以,但需要注意孩子的眼神,一定要让他逐字读,大声读;有时他是听我们读过之后,凭借瞬时记忆在背,小家伙机灵的很…… 实例: 我精心挑选的这组卡,最少能拼出七八个温馨感人的句子。 然后我儿子拼出的是。 来,儿子,借一步说话…… 我还 YY 了这个方法的三大好处: 1.表面是拼句,实际过程中单字识认的频率很高; 2.面对亲手拼摆的句子,孩子朗读的积极性更高; 3.孩子会主动构思,组织语言和句子,对阅读表达有促进。 强调一下,识字方法千百种,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上面这个也是不断摸索、改良后的结果,虽只写了个概要,但足以参考,熟悉之后其乐无穷。 巩固复习 一句话总结:专业方法效率倍增,但无须强求。 这里说一个专业技巧,那就是「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简单来说,就是第 1 天认识的字,最好在第 2、4、7 天再次复习,这样记忆效果最佳。 为了表达对大师的敬仰,我奋勇实践:整体规划 + 便利贴 +Excel 表格 + 事件提醒……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可能是我的表格过于错综复杂,后来我根本搞不清每天到底该学啥、复习啥…… 于是,我改良了一下: 把一盒字卡,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小主题,然后把代词、虚词摘出来单放;每次就玩一组,隔几天想起来要复习了,随手拿一套玩过的,不必在意哪天学的。 尾声 头一回码字,往日种种涌上心头,万千思绪实难取舍。 精简过后仍旧 5000 多字,想必观者寥寥。但关乎孩子教育,又岂能哗众取宠应付了事。 最可气的是,写到一半心血来潮,「画」了一套不堪入目的表情包,花去了大半时间,真是……莫名其妙。 最后,祝老人们健康快乐,宝贝们茁壮成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