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医生,野生外科医生/美短饲养者 阅读原文 目前文献报道的最大耳屎应该是长达 10 英寸 咋回事呢? 先卖个关子。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外耳道皮肤都会不停分泌一些含有脂肪、脂肪酸、蛋白质和色素的蜡状物质——耵聍,这些耵聍和外耳道脱落的角质层混合,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耳屎。 一般而言,耳屎是干燥无臭味的,而且会随着我们日常的张口和咀嚼运动带动的外耳道拉扯、变形从外耳道内壁上松动脱落,最后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从耳朵眼跑出去。顶多我们用棉签之类的工具掏一下也能清理干净。 但凡事有例外。 因为有脂肪酸的缘故,一些陈旧的耳屎会因为脂肪酸氧化而带有特殊味道,如果有微生物繁殖还可能出现明显的臭味。尤其是一些耵聍腺分泌旺盛的朋友,耳屎中丰富的脂肪酸让耳屎变得油腻,丰富的蛋白质滋养了好吃懒做的细菌,最后让耳屎变得粘稠,在外耳道里牢牢粘附皮肤,最后形成栓塞。而这种栓塞也会因为时间推移变得愈发粗壮,最后把外耳道堵得严严实实。 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的听觉都是通过耳廓收集空气中的震动,然后通过外耳道把震动传播到鼓膜: 鼓膜和咽鼓管 这些空气中的震动信号会通过鼓膜和紧贴鼓膜的听小骨传导至内耳,内耳把空气震动转化成神经信号,再由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听觉。 听觉神经信号形成听觉的示意图 所以如果耳屎太大把外耳道给堵个严严实实,空气中的震动就无法沿上述途径传导到内耳,我们的听力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是病,得治。 而这种被耳屎影响听力的现象确实不少见,我很多学耳鼻喉专业的同学跟我说自己亲手做的耳鼻喉科操作往往就是拿镊子、钩子帮人清理外耳道。这个就叫耵聍栓清除术: 但如果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这种把外耳道彻底堵死的耵聍栓反而能带来更加清楚的听觉,而且耵聍越是堵得牢固、越硬,传导效果越好。 嗯,鲸类就是这么干的。 几乎所有鲸的外耳道都被耵聍栓给堵得密不透风,这样海水中的震动可以直接从液态介质通过耵聍栓固态介质传导到内耳。而且因为这种传导声音的方式更加高效,所以直接退化了哺乳动物常见的鼓膜、听骨链,声音直接在耳蜗内产生听觉信号: A 图中 d 部分就是那块塞满外耳道的「耳屎」 目前已经报道的最大耳屎长达十英寸! Trumble 等研究人员在解剖一只被船撞死的蓝鲸尸体时从其头骨内找到了一根长约 25.4cm 的耳屎柱!而这跟耳屎柱的主人只是一只 12 岁的蓝鲸[1]。 蓝鲸的寿命一般都在 50 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 90—100 岁。可以想象,如果让这只蓝鲸继续生长下去,这根巨大的耳屎会是多么壮观! 你以为这些爱玩耳屎的科学家会就此罢休吗?怎么可能。 当他们把耳屎柱纵向剖开,那一层层的纹理展现出来,这不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吗? 和树木年轮的形成跟不同季节生长速度有区别一样,鲸耳屎柱的一层层结构也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科学家曾经从树木年轮的宽窄中推测当年的降水量、光照时间、病虫害等等信息。所以这些脑洞大开的科学家决定深入研究一下耳屎柱上面的年轮。 他们先化验了一下睾酮(一种雄激素)含量,发现最外层成分的睾酮含量最高。这是因为蓝鲸约在 10 岁左右性成熟,所以这只 12 岁的雄性蓝鲸耳屎柱最外层含有最高浓度的睾酮一点不奇怪: 皮质醇和睾酮含量 然后他们检测发现耳屎柱中汞、农药残留等等污染物的含量也随着不同年份而出现不同: 汞含量的年度变化 而在耵聍栓中还找到了已经在 1972 年被全面禁用的杀虫剂 DDT 的踪影: 在这张图可见 DDT 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在最内层最高,而后期越靠近外层含量越低。这可能提示 DDT 污染物来自于这只蓝鲸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则在生命周期中吃掉了很多含有 DDT 的食物,以至于体内含量过高,传给了下一代。 而这项研究更是因为创新的科研角度、发人深省的研究结果,被自然科学三大刊物之一的《自然》再次报道[2]。 一根恶心的耳屎柱,简直记录着一只鲸鱼的一生境遇和地球、海洋的环境变迁。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