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像文化,好故事 找微像 阅读原文 1.科幻作品的改编与其他 IP 有何区别?其难点在于哪里? 首先要表明一点,改编科幻 IP 和改编其他 IP,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针对不同的类型而言,改编都必定会尊重和突出该类型的重要元素。比如改编爱情小说 IP,那么一定会去突出爱情的浪漫和残酷,改编军事小说 IP,就必定会突出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光辉。改编科幻 IP,也会去突出科幻元素,包括故事背景的设定和主题上的呈现。所以说,在本质上,任何类型的 IP 改编是没有区别的。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 IP 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于科幻 IP 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科幻感和理性。 科幻 IP 的科幻感改注重于对科幻元素的设定,这种设定多体现在故事背景和主题上,如《火星救援》,因故事背景设定为火星,那么在剧本改编过程中,所有的故事情节就必须要尊重并且突出火星元素,这包括人类如何到达火星、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以及如何离开火星。而在主题上,《火星救援》所阐述的主题是探讨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继续展现生命力和人性光辉。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能够独自在火星上生存,是人类生命力的体现,而“救援”则是人性光辉的展现。 科幻 IP 的理性则是在讨论科学技术的原理。既然是科幻,那么就一定要严谨,科幻感越强,逻辑就要越严谨。如果只追求科幻感而出现了逻辑漏洞,那么整个故事就会失去对观众的信服力。假设一个爱情故事出现了逻辑漏洞,尚且可以用巧合或者误会来解释,但如果一个科幻故事出现了逻辑漏洞,巧合和误会这两个词就毫无用处了,当观众不会相信这种“科幻”时,也就不会对这个故事产生好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火星救援》这部科幻片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都是很严谨的,就连种植土豆,都是在摄影棚里真的搭建了一个大棚。 根据科幻感和理性这两个特点,对于编剧而言,科幻 IP 的改编就存在三个难点。一是想象力,二是严谨的专业知识,三是如何呈现。科幻感总是与想象力挂钩的,飞扬的想象才能够造就吸引观众的科幻世界。可是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那么不仅想象力从无谈起,反而还会被故事牵着鼻子走,令逻辑漏洞百出。所以,要想改编一部科幻作品,在进入到编剧环节之前,还要做大量的科学调研,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当然,并不是说对于其他类型改编就可以闭门造车了,但对于科幻作品而言,知识量需要的更加广泛和专业。而在解决了想象力和专业知识后,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就是个大难题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往往晦涩难懂,单纯的解释和讲述都会打断故事节奏,引起观众的反感,所以如何既解释清楚,又不会显得晦涩无趣,就成为了难题。 对于头两个难处,可解决的办法也有两个。一是编剧的自我提高,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将专业知识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相结合,从中找出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二是学会分工合作,与科学顾问,或者科幻作家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而对于如何呈现这个难题,则需要编剧从编剧技巧方面入手了。在《救猫咪》中,就提出过一个有趣的办法,叫做“泳池里的教皇”,具体内容如下“麦克‧切达告诉我,有一次他读了乔治‧英格隆(George Englund)的剧本《教宗谋杀案》(The Plot to Killthe Pope)。这是一部惊悚片,为了向观众介绍背景故事的重要细节,编剧做了一个绝妙的安排。在这场戏里,众议员前往梵蒂冈拜见教宗,猜猜他们在哪里会面?答案是:梵蒂冈的游泳池。只见教宗穿着泳衣,来来回回踢着腿游泳,而所有背景细节也在这个过程中交代完毕了。不过我猜,身为观众的我们应该也没在专心听吧,因为我们心里都在想:「原来梵蒂冈还有一座游泳池啊!而且,教宗竟然没穿他的法袍,而是穿着泳衣!」就在你正想要问:「教宗的头冠哪里去了?」这场戏就结束了。” 通过制造新兴趣点的方法,可以在交代一些设定、背景或者科学知识时时令观众感到不是那么的无趣。比如《火星救援》中,如何制造水的那场戏,拿出十字架时的道歉,和一场意料之外的爆炸,都会令讲述显得不是那么的无趣。 2.短篇作品和长篇作品哪一类更适合影视改编? 相比较长篇作品,短篇作品更加适合影视改编。原因如下: 首先,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故事情节会很集中,这有利于编剧去抓住故事的核心所在。 其次,短篇小说会给予编剧更大的创作空间。长篇小说虽然情节更多,但也更繁琐,很容易让编剧会受束缚,拘泥于原著情节中,而短篇小说则只是提供的核心情节,可以让编剧有更大的空间去创造故事。 第三,短篇小说往往更有特色,不管是人物、故事还是设定,短篇小说都容易出彩,也会让改编出的故事更有特色。 3.观众普遍最关注原著小说中的科幻点,如何处理科幻作品中“设定先行”的问题? 设定先行,往往就会出现为设定而编剧情,这容易造成结构混乱,人物丢失,情感不顺畅等诸多问题。对于科幻作品的中科幻设定,编剧要有“既不抛弃,也不拘泥”的态度,科幻点一定是要与人类困惑相结合。如果此刻将一个科幻点摆在编剧面前,比如“基因技术”,那么编剧就一定要先找到“基因技术”所包含的人类困惑,比如《千钧一发》这部电影中,所探讨的就是在基因决定论否定了人类的“个人努力”,那么整部影片所探讨的就是主人公是否能够用自身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去战争基因决定论。 4.影视作品如何在情感点和科幻点之间找平衡? 想要实现情感点与科幻点之间的平衡,首先就应该坚持故事至上的原则。不论是情感点还是科幻点,都需要故事作为载体来表现,所以只有先将故事做好,才能够去体现情感点和科幻点,并实现相得益彰的平衡。比如《E.T.》等外星人电影,情感点是人类对其他种族的恐惧和友善,讲述的是一种大爱,那么编剧首先就要在如何表现大爱上做文章,因为无论是外星人还是野狼,人类都会表现出恐惧或友善,这种情感点是共同的,所以要先将这种属于人性的情感点建立起来,再加入外星人这一科幻点,加大种族之间的鸿沟,也会令情感更加打动人。再比如《千钧一发》这类人类对抗科学的故事,其实和人类对抗阶级,对抗困境是一致,所以要先将人类的困境和坚强建立充足,再加入基因技术,令困境更加困难,也会令人类的胜利更加辉煌。 5.影视作品是否一定要对其中的科幻点进行解释?如何解释? 影视作品是否应对科幻点进行解释,是有一个原则的,那就是故事焦点。可以对比一下《爱的就是你》和《千钧一发》两部电影,前一部探讨的故事焦点是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如何修复爱情,那么对于一个奇怪的房间里突然多出一对和本尊夫妻拥有同样外貌同样记忆却性格更好的夫妻这个科幻点来说,由于观众将所有的注意力早已经集中在夫妻本身的爱情上了,所以没有进行解释也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解释了反而会破坏节奏。那么《千钧一发》的故事焦点是在人类意志和基因决定论的对抗上,这就必须要去对科幻点进行解释,如果不解释,主人公的行动和遭遇就缺少了基础。总而言之,“解释”和“不解释”都是为故事服务的,需要从故事的范畴上去考量。而如何解释,大的原则是应该融入到剧情当中,这样才不会显得生硬无趣,比如第一个观点中所提出的“泳池里的教皇”,就是很讨巧的做法。 6.科幻作家适不适合当编剧? 总体来说,科幻作家并不适合当编剧,其他文学类型的作家也不适合当编剧。因为小说创作和剧本写作,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展现形式的不同,小说创作会留给作者和读者更自由更富裕的空间,让作者可以慢慢地建立读者与故事的感情,而电影是要在最多三四个小时内就要讲述完一个故事的表现形式,这要求编剧和观众都要在故事一开始就建立代入感,并且时刻保持对故事发展的关注。所以说,小说创作和剧本创作对于结构、节奏和情节展现等方面都不一样。对于科幻作家而言更是如此,一部科幻小说,科幻点往往比故事情节更重要,用文字讲述一个科学现象也会比用画面表现这个科学现象更费笔墨。所以,科幻作家与编剧对于故事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并且也很难互换。当然,不适合并不代表不可以或者不应该。经过编剧方面的训练,是可以帮助科幻作家去尝试进行科幻剧本写作的,并且采用剧本故事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反过来帮助科幻小说再故事性上更加精彩。 7.科幻电影一定需要大场面吗? 一说科幻电影,往往想到的都是大场面,但并不是必须的。而判断需不需要,也是要从所讲述的故事类型和故事题材来决定的,比如《复仇者联盟》这类超级英雄科幻电影,为了展现超级英雄们的能力和科幻感,就必须要有大场面。而对于《千钧一发》《爱的就是你》这类比较内敛的,探讨人生哲理的电影,就不要求一定要有大场面。科幻电影应该和所有类型电影一样,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故事的内核。 8.中国科幻该如何区别于世界? 首先,中国科幻不应该盲目地去学习其他国家的科幻,邯郸学步,容易丢掉自己的东西;但也不要独立于其他国家的科幻,这样会显得夜郎自大。个人认为,中国科幻要想在世界科幻已经成型的局面下迅速崛起,感觉应该在影视制作上以学习为主。比如在编剧创作上,就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工作方法,既有编剧,也有科学顾问。而在影片风格和影片特色上,中国科幻可以去尝试与其他国家的科幻相结合,比如美国的科幻片大多是超级英雄、外星人和宇宙冒险、欧洲科幻电影则是些小成本的、小清新的、较文艺的题材,日本的科幻电影多是喜剧探讨爱情,那么中国的呢?我们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比如科幻与古老历史的结合,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去反思科学技术、甚至最简单的加入中国元素、中国式生活或者中国技艺等等。这种区别注定是一条坎坷漫长的道路,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 9.科幻剧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如何脚踏实地? 第一就是要严谨,在科学基础上不能出现漏洞。当然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微小的逻辑缺陷,这在很多成功的科幻电影上都会出现,但也一定要做到越严谨越好。 其次就是要关注人类困境,故事是给人类看的,所以即便再怎么科幻,也要保证人类能够感同身受,这就需要科幻因素去制造人类困境。这种困境包括生死危机、道德抉择、个人牺牲、种族之爱等等。 10.科幻剧本的本土化,如何处理东西方差异、语境不同所产生的距离感? 在科幻剧本本土化的过程中,应该用中国元素来缩小东西方语境所产生的距离感。这里所说的中国元素不是指中国人、中国话或者中国城市(当然这些肯定都是必须的),而是指中国文化。我们应该要向日本韩国的科幻电影去学习经验,用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感情去缩小这种距离感。因为所谓的距离感,无外乎是两点,一点是美国所特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蜘蛛侠这些侠们是东方语境中所没有的,二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东方都是比不上西方。所以如果科幻剧本在本土化时过多的去展现这些,那么一定存在距离感。反而观之,人类情感是不分东西方的,所以日本韩国的科幻电影往往是从表现情感出发的。比如《我的机器人女友》,《奇怪的她》,都是在讲情感;而《哥斯拉》、《汉中怪物》等电影,所引起的也是人类对怪兽的恐惧和勇气,这种情感也是东西方共同的。对于中国科幻剧本本土化,个人认为也要从情感出发,去探讨科幻所带来的情感困境,并且融入到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中去,从而减少所谓的距离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