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瑶老师,丁香妈妈、果壳网多平台签约作者,12年儿童及家庭教育经验 阅读原文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好好说话。 很多人也知道应该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情绪一上来,就没法好好沟通了。其实这和父母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发展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如果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缺乏对孩子发展的客观认知,育儿过程中也没有自我思考、做出调整,教育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想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我们需要升级自己的育儿元认知。 什么是育儿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于 1967 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对元认知的启示 简单来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拥有强元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纠正和优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1] 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和监控 大家都听过《论语》中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强元认知能力的表现。 反思一下最近一次的情绪失控,仔细想想我们失控的根源是什么?问问自己:嘿亲爱的,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为何你对外界有这样的反应?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次你可以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样不断做出反思,认知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而做出调整、优化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 育儿元认知,是对自己育儿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 每一个父母都有对孩子失去耐心、大发雷霆的时候。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在家,孩子没去上幼儿园,我们和孩子多了许多相处的时间,这也意味这冲突和矛盾的时间比以往更多。 有一次,孩子想让我陪他看动画片,我答应了。我们家孩子 3 岁多,他还想让他的毛绒公仔玩偶们也“陪”他一起看。孩子说:妈妈,你可以帮我将动物们在沙发上摆成一排吗?我很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却发现他一会说“不对,长颈鹿放歪了!”一会说“小熊也没放好!”我鼓励他自己来调整,孩子却不愿意。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断的调整,孩子嘟着嘴还是不满意。 我有点不耐烦了,感觉自己的怒火像一个气球,有一股气,不断在膨胀中。气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马上就要爆发了。我很想朝他吼一声“你够了!你到底要不要看电视?不看就再也别看了!”然后扬长而去。 此时,孩子开始哭闹起来了。我心里有个人突然跳出来,对我说:“吼了孩子扬长而去,可以解决问题吗?似乎并不能。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吗?” 我心绪有点乱,情绪也到了最高点马上就要火山爆发了。于是我一把搂过孩子,一句话也没说,开始深呼吸,冷静我的情绪。 我的呼吸声由急促粗大慢慢变成了缓慢平静,孩子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他的哭泣声慢慢变小了。就这样,我们静静的拥抱着,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监控自己的情绪。我感觉到: a.我的肚子咕咕响,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时,就容易让我们的情绪变得糟糕。 b.为什么我同意给孩子看会动画片?因为我想要偷个懒,休息一下。 c.玩过家家、看电视其实对一个 3 岁半的孩子来说完全缺乏挑战,那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这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他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更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一个与我们全情互动的环境。 当我用元认知监控自己育儿的全过程,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我对孩子说:“我有点渴了,想去喝茶,你愿意帮我冲一下吗?孩子欣然答应了,神奇的是我们的拉锯也消失了。 通过元认知的育儿思维,我做到了两件事: a.了解自己的情绪,认可它,监控它,帮助它,而不是任由情绪失控。 b.兼顾孩子真正的需求,让孩子真正有事可做。 这,就是双赢的育儿元认知。 育儿元认知,是开启上层大脑进行深度的剖析,以做出更优育儿选择的能力 强大的育儿元认知,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觉察的心,观察孩子,观察自己,做出深刻的自我反思。国际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明确指出:[2] 我们的大脑,下层大脑相对更为原始,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以及强烈的情感。而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控制着一些这样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 当我们和孩子发生沟通的冲突时,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焦虑)会从下层大脑冲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暂停下来,冷静思考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那么就可以帮助意识转移到上层大脑,帮助我们获得元认知能力。通过元认知能力,我们会获得: -- 明智的育儿决策; -- 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 -- 自我认识; -- 共情。 如何用育儿元认知,与孩子积极沟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开启元认知策略,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1.所有的教育,都从觉察开始。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更理解他们“无理取闹”的原因,我们会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更理智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需求,更好的引导和养育孩子。就像蒙特梭利说: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得学习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通过观察得来。 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多点时间适应学校的生活,每次放学后,我们都会在学校门口的那片空地和班上的小孩多玩一会。有一次我们坐在台阶上,孩子的老师看到我们,就过来和我交谈。 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在旁边拿着水壶来回的摩擦水泥地板,发出吱吱的声音,我看到水杯底座都磨出了深深的划痕。于是我把手放在孩子的手上,眼睛坚定的看着他说: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要拿它摩擦地板。 可是孩子的耳朵好像会过滤我的声音似的,继续手中摩擦的动作。我和老师继续在交谈,但是我眼睛的余光仍然还在观察孩子。 突然,我意识到:孩子对老师还不够熟悉,他可能是有点紧张了。或许他也很想加入我们的谈话,却不知道如何做。 当我观察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关注在如何解决问题,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而不是关注孩子表面上的问题。当我们用心察觉时,元认知能力就在提升,我们会做出更明智的沟通方式。 2.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提升育儿元认知,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和孩子沟通出现矛盾时,我们还可以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所谓“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就是在遇到育儿的问题时,反过来问自己:如果某某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 比如,如果蒙特梭利(教育学家)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能怎么做?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想培养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3.观察不仅包括眼睛看,还包括积极的倾听来回应。 在下面这段我和孩子对对话里,我用到了积极的倾听来观察孩子、回应孩子,这样沟通的过程会更和谐愉快: -- 孩子:妈妈,看!我会自己擦桌子,我是不是擦得更好了? -- 我:嗯,我看到你在擦桌子,听起来你觉得自己擦得比以前更好了,是吗? -- 孩子:是的,我觉得擦的比以前更干净了。 -- 我:你看到了自己的变化。 -- 孩子:是的。不过有时候我的毛巾水会滴在地板上。 -- 我:这个对你来说不容易。 -- 孩子:嗯,我要再试试,下次把毛巾拧干一点。 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我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指正,而是用聆听的耳朵观察孩子,用自己的一眼描绘出听到的语言,给予孩子回应。 你会神奇的发现,孩子会启动自己的元认知,开始更加积极的思考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做出更恰当的调整。 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让自己的育儿元认知帮助你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我们要学习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提升的过程。仅仅是这样,就可以让沟通更有效。 1.善用肯定性的“我 - 信息”,让亲子沟通更高效和谐。 很多的时候,我们是用“你 - 信息”来和孩子沟通的。比如: -- 今天晚上你吃完饭,就开始玩乐高了,地板上的散落的到处都是,你总是不爱收拾! -- 现在已经 10 点了,你还在床上乱蹦乱跳,难道你就不能乖乖睡觉吗? 而这样的“你 - 信息”,很多时候并不会带来沟通的好效果。如何改变?在 PET 的父母效能训练里,托马斯戈登曾经提出“我 - 信息”的肯定性表达方法。我们可以试试这么说: -- 我看到了乐高散落一地,我没有办法走过去了。 -- 我看到你在床上蹦,妈妈今天累了一天了,很想可以躺下来好好休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 - 信息”是对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自然的流露。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当我们用更贴切的词语表达时,我们会更加肯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让孩子理解我们的期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托马斯戈登还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使用的“我 - 信息”沟通语式:[3] 孩子的具体行为 + 这个行为带给你的感受 + 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完美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进行语境的转化,表达更积极的语言效果,而不是一味的赞扬或匹配,比如: -- 今天早晨你收了自己的碗筷,这让我感觉很好,因为我的工作量减少了。 -- 今天我看到你在客厅玩玩具,很开心能和王阿姨聊很久,而且中间没有被打扰。 其实,这也是一种元认知的表达方式,我们不断的监控自己的上皮层大脑,理智的进行表达和分析,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2.深刻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合适的沟通和育儿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同,沟通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增加自己对孩子各阶段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更加好的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沟通方式,匹配不同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a.1.5 岁 -2 岁的孩子,不要问“好不好”。 1~2 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如果你问他们: --“宝宝,我们吃饭好不好?“ --”宝宝,我们洗澡好不好?“ 他们会说:”不要!我就是不要!“ 此时的他们正在建立自我的概念,想要证明我与你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伯克利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说的: 孩子的自我觉知开始发展,当孩子对环境进行探索时,他们会注意产生的效应,这帮助他们区分自我、他人和客体。 他们自我的概念是如此强烈,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说: --“宝宝,洗完手我们就可以吃饭了。” --“让我们去洗澡吧!” --“穿上鞋子我们就可以去公园玩了!” 这样直接了当,明确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 1~2 岁的孩子。 b.2 岁 -4 岁的孩子,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A 还是 B? 从两岁孩子,孩子的自我分类能力会增强,语言变成了发展自我非常有力的工具。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运动计划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今天中午你想吃鸡翅还是排骨?” --“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早教中心玩?” 当然我们给予孩子的选择,不能太多,否则孩子会难以做出选择。 比如有一次我让孩子挑选自己要穿的衣服,打开衣柜是成山的衣服,选择太多反而让孩子纠结很久。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思维,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 帮助孩子更好的做出选择 减少衣服的量,改变环境是一个好方法。井然有序的呈现方式,孩子可以一目了然,这不仅可以帮助他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帮助他管理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收纳和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c.4 岁以上的孩子,鼓励自主选择,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在 4 岁前,一直有机会锻炼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在 4 岁之后,孩子会做出更有责任的决定。如果可以,多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吧,只要孩子的选择没有伤害自己和他人,也不破坏环境,那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 孩子使用小刀做沙拉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他们的大脑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下一次做的更好。 增加自己的体验,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其实这也是锻炼孩子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因为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层的思考,自己的决定是否是最棒的。 3.刻意练习,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提升元认知能力。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这样才能使彼此的沟通更加畅通有效。而快速成长的方法是就是可以用元认知有效记录、刻意练习。 我是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自己面对其他的孩子,比较有耐心,而对自己的孩子反倒耐心不足,容易对他发脾气。 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一次我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我发现自己在两个时间段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a.饭点时间之前(我特别饿的时候) b.睡觉之前(我特别困的时候) 因此我了解到,自己生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大脑情绪的小怪兽就要出来了。我给我的情绪小怪兽起了个名字,叫“阿呆”。每次要发脾气之前,我会告诉自己:阿呆快要出来了,小心!我会尽量提醒自己,避免自己在阿呆出来的时候和孩子呆在一起。 我可以去先吃点东西,在来和孩子玩,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而在不断的刻意练习之下,我发现我似乎可以更好的掌控情绪,对孩子发脾气的时间会减少。 充足的睡眠,积极的心态,帮助大脑用元认知思维实现更和谐的亲子沟通 我们还要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只有我们睡得好,才能保持好的情绪。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影响人们情绪的两大因素之一就是睡眠。此外,有研究证实,晚上睡眠质量好的人,情绪较为正面,反之则情绪不佳。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理智的处在上层大脑的区域。这也有助于我们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时刻监控我们的思维,做出行为的调整。 写在最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和孩子产生沟通的矛盾,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总是情绪失控,长此以往会容易引发孩子的各种问题,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而当我们开始用元认知: a.有意识的觉察孩子和自己的情绪 b.用“我 - 信息”表达对孩子的感受 c.养成记录的习惯,对育儿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理解和监控,刻意练习正确的育儿方法 d.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合适的沟通和育儿方式 e.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和积极的心态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更加睿智和从容。孩子会成为一种动力,他们鞭策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就像曾经有人说过的: 学会与自己的软肋和平共处,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意义。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会影响孩子,他会用元认知思维与他人和平沟通,真正做到欣赏自己,悦纳他人。我想,这就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