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汇 阅读原文 这是一篇具备实用性的科普。 关于痛觉与触觉的区别,虽然已有答案已经在感受器层面解释的很好了。但我仍然希望做一些补充。 这些补充包括痛觉和触觉传导通路的差异和可利用这些差异进行的脊髓损伤诊断。 实际上,除了在感受器层面,痛觉和触觉的传导通路的组织逻辑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异。众所周知,如果说感受器负责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信号,那么信号传导通路就像是一个交通枢纽,负责将不同类别的电信号进行有序归类和传导,使得特定的生理功能得以完成。 首先选取一张我个人觉得非常直观的图(图 1) 图 1 机械能(触觉)传入与伤害性刺激(痛觉)传入在脊髓通路水平上的直观比较(Dale Purves et al.,2018) 简单解释一下,并为后文进一步介绍进行预热。由图可见,不论是痛觉感受器还是机械触觉感受器,其胞体都位于外周,但区别在第二级神经元上体现出来。这部分可能也是在学习和背书上困扰各类生理学生已久的问题。 首先什么是第二级神经元呢,首先第一级神经元是外周感受器神经元,第二级就是感受器神经元链接的神经元,通常在脊髓水平出现。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对于痛觉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一样,都存在于脊髓背根神经节,然而到了第二级神经元上,二者出现了非常大的区别。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来看触觉,在图 1 中,红色线代表触觉信息的传入,可以清晰的看出来,传入脊髓的神经纤维并没有马上与脊髓内的神经元建立突触,而是继续沿脊髓白质上传;相反,痛觉纤维则直接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建立链接,进而交叉至对侧进行信息的上传。 图 1 同时也展示了医生利用痛觉和触觉截然不同的传导通路,进行脊髓损伤诊断的依据。这个一会来给大家解释。 再给一个更准确的图。 图 2 痛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Kandel et. al., 2021) 具体来讲,传导触觉(图 2 中偏红色线)的第一级神经元轴突进入脊髓背柱,组成 dorsal column medial lemniscal system,与痛觉传导的 anterolateral system(前外侧系统)相区别;随后在同侧白质中上升,到达 medulla 水平,在背柱核(dorsal column nuclei)与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随后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跨过中线,进而到达对侧丘脑,最后是大脑皮层。 与此相对,传导痛觉(图 2 中偏棕色的线)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突触进入脊髓后直接与前外侧系统(anterolateral system)中的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而第二级突触直接跨过中线到达对侧前外侧柱(anterolateral column)中上传,最终到达丘脑和脑干以及皮层。 所以回到之前所提到的问题——这些解剖学上的区分如何帮助医生进行脊髓损伤诊断? 由于这些解剖学的差异,单侧脊髓损伤会导致: ①躯体同侧内侧背柱损伤症状(dorsal column medial lemniscal symptoms),也就是损伤位置身体同侧的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受损; 和②对侧前外侧系统症状(anterolateral symptoms),也就是对侧身体的痛觉和温度觉受损。(可以参考图 1) 所以,为了考验大家有没有理解,这里出一道简单的问题: 当在特定场景面对一位脊髓损伤患者,如果他的身体某个区段下一边丧失了触觉、压觉,而另一边身体对温度和痛觉没有反应,那么脊髓的损伤可能在哪里呢?(再去看看图 1) 相信大家已经能够给出正确答案了,没错,脊髓损伤位置位于丧失触觉身体位置同侧到 medulla 之间的脊髓节段。(再对比下图 1) 是不是感觉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Kandel, E. R., Koester D. J., Mack, S., & Siegelbaum, S., (Eds.). (2021).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sixth edition (Vol. 20, pp. 470-495). New York: McGraw-hill. Dale Purves et al.,(Eds). (2018). Neuroscience, sixth edition (Vol. 10, pp. 207-219). New York: Oxford.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