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宿six,专注医学干货和病房故事写作,有事联系微信songs233 阅读原文 优秀的粑粑是可以用来治病的 不要只敬佩那些捐血捐精的人,要知道捐粪不仅价值不菲,而且可能可以救死扶伤。 粪菌移植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我们的肠道由数万亿定植在肠道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占据着,这些微生物们组成了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物合成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不同的代谢产物或作用于局部肠道,或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各个脏器,包括大脑,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浅显的说,移植的是“菌”而不是“粪”[1]。 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通过智能肠菌处理系统制成混悬液或胶囊,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以实现其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由于粪便移植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微生物菌群的移植,因此又称粪菌移植。 既然是粪菌,移植到肠道,那么粪菌移植可治疗的疾病自然分为肠道性疾病和肠道外的疾病。肠道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肠道功能性疾病更适合做菌群移植。 粪菌移植如何发展而来 早在研究肠道菌群之前,人们就已经有粪便来治疗疾病的记载了。 在传统医学的记载中,《肘后备急方》与《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类似偏方[1]。 现代医学中,最早的应用是在 1958 年一种名叫伪膜性肠炎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西方流行,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已经拥有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手段,但医生仍然束手无策,严重的情况下,即使采用抗生素、氢化可的松等常规治疗手段后,病人依旧可能出现严重腹泻,甚至是休克。 对此,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 Ben Eiseman 开创性地采用了患者家属的大便,并制成粪水,为 4 名重症伪膜性肠炎患者进行了灌肠,结果 3 例垂危患者都神奇地被治愈了,另 1 例患者则是死于与肠道感染无关的其他疾病。这次医疗行为被认为是现代粪菌移植的起点[2]。 尽管治疗获得了成功,但由于治疗技术不够稳定,粪菌移植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直至上世纪 80 年代,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报道了首例粪菌移植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治疗,三十年来,在临床上逐渐有越来越多粪菌移植的尝试。 到 2012 年 10 月,我国张发明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粪菌移植的流程标准化,并将其应用到除外艰难梭菌感染的,其他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等复杂肠病的治疗中[3]。2013 年初,粪菌移植被正式写入了美国临床指南,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的治疗。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复发艰难梭菌病例,在接受了粪菌移植的治疗后都获得了临床治愈,疗效优于抗生素疗法。 到目前为止,粪菌移植这一治疗方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粪菌移植操作为什么这么难推广 粪菌移植是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具体包括供体的筛选→菌液的制备→受体的筛选→标准化的移植途径→MT 相关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处理等[4]。 难度 1:筛查严格。通常捐赠者要经过 100 多项临床评估。目前国内几家大的开展粪菌移植的单位,他们的菌液基本来源于健康的大学生,在收集这些健康人群的粪便以先,需要对其心理、生理 、个人史、家族史、供体持续性、限食耐受性等进行筛查,此外还对个体一个月内的饮食习惯、心理活动、运动记录和遗传学背景等做详细分析。只有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的个体才能够成为粪菌移植的供体,可见条件之严苛。 毕竟因为肠道菌群很复杂,里面的条件致病菌种类很多,用现有的检测方法不一定能都检测出来。如果不幸使用了带有病菌的粪便,病人不但不能被治疗,甚至会感染新的疾病,乃至有生命之虞。 难度 2:推广与政策层紧密相连。正由于第一点,目前更多还是把粪菌移植的粪便当作药物来管理的做法,也当成药物管理,,支持粪菌移植的国家往往发展更加明朗。 难度 3:技术受限。能够开展研究的单位不够多。国内粪菌移植的开展仍然在少数的单位进行。 难度 4:能接受的人还有限。换句话说,人们对粪菌技术的认识,限制了市场开发,当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粪菌移植的概念时,只会想当然的以为这只是重口味的治疗。对于大众和主流医学来说,粪菌移植仍属于边缘医学。 然而,虽然粪菌移植的发展仍旧困难重重,但也总体趋势还是明朗的。粪菌移植发展至今,英国、荷兰、中国香港等地都拥有了自己的“大便银行”;而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中华粪菌库”,是在 2015 年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共同创立的。未来,粪菌移植还可能应用在减肥中,离我们大众的生活场景越来越近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