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不懂艺术的普通人,逛各类画展与艺术展后能得到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5-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Lea Liu,双休插画和游戏设计,萌系女汉子 阅读原文

    我要是说得到的就是感受和回忆,你能接受吗?

    题主有一点其实已经很对了,就是:“虽然看不太出名堂,但就是觉得真美啊”。

    其实这种感觉就已经对了。

    现在不懂艺术的普通人看艺术展,最容易有的一个执念,就是要“看懂”。

    仿佛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分析个动机内涵出处手法,讲不上几个流派主义理论,就失败了一样。

    其实这个执念完全没有必要。

    “懂”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词,当你想要“看懂”的时候,其实是寄希望于给自己看到的东西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

    但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总是通过逻辑在讲事情。艺术作品更多的时候,是在调动你的感官,让你去“感受”某种东西。假如它能把“某种感觉”“某种氛围”传达到你心中,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从逻辑上是没法解释清楚的。哪有瀑布有三千尺,银河也不可能从天上落下来。

    但这是重点吗?不是,这两句诗就是为了刺激你的感官和想象,让你脑补出大瀑布落下的华美景象。

    我们小学老师就教过这一点了。欣赏艺术,其实基本就是这个思路:调动感官,发挥想象。仅此而已。

    不然我们要艺术干什么?直接回家写议论文,学科学讲道理就行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题主的思路其实对了,只是自己没有自信。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逛艺术展,其实就和逛一个游乐园差不多。

    抱着放松的,轻松,游玩的心态去看,其实最容易有收获。

    你去游乐场,不会去想办法解释:为什么这个游乐设施是这样,为何这个过山车要做成这个样子,它是不是有什么用意。这个旋转木马揭露了什么社会现实人性黑暗。

    不会的,你不会想这些。游乐园的主办方目的也不是这个。

    你只会去一个个感受这些游乐器械,感受他们带给你的新鲜刺激和欢乐。

    艺术展其实也是如此。首先不要想着去“懂”去“解读”。

    去“感受”就好了。

    比如现在上海正在举办的 k11 扭曲纪元展,策展人程然过去的一个作品《香火》,我就很喜欢,是一个影像艺术。

    标签上是写了很多高大上的词汇啦,消费主义啊,宗教啊,追逐名牌等等。但我觉得这个作品本身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解说。这个作品把火焰啊,烟花啊的效果拍得十分优雅唯美,各种名牌首饰和物品华丽丽地燃烧殆尽的样子非常有冲击力。就静静地观看这段短片,然后想象这要是一个电影的华彩片段,它背后讲了什么故事,这个过程就足够吸引人了。

    这就是欣赏艺术的方式,首先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去体会和想象,而不用急着调用逻辑,去解释:“这是什么”“为什么”。

    [​IMG]

    上海 K11 绝地通天艺术展。特殊时期,这是现场的消毒洗手液瓶子,也成了艺术家“搞事”的对象。

    只有当你感受完了,有所触动了,这时可以再去读读小牌牌,看看作者是以什么心态做的这个作品,升华一下对内涵的理解。

    但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记住和享受这个作品带给你的感官和情绪体验。

    这是第一点:不用追求“看懂”。 看艺术展的第二个窍门,就是不必追求每一个展品你都喜欢

    喜欢的东西就去看一看,读一读,展方允许的时候可以摸一摸,互动一下,不喜欢的,看不懂的,没有共鸣的,一带而过就行了。

    就像你去游乐场,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喜欢,你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就可以了。

    我作为一个画手,我也知道我的画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有的人可能特别喜欢其中几张,对其他的无感,有的人可能就喜欢另外一些。我不追求每个人要喜欢我的每一个作品,我也知道不是每一个作品都一定能和人共鸣。

    吉卜力工作室的影片大部分脍炙人口,小孩老人都爱看,但也有《萤火虫之墓》《平成狸合战》这样会让人费解的作品存在。

    手冢治虫作为漫画之神,阿童木秦博士一类的非常受大众欢迎,但也有《火鸟》这样有些深奥的作品。

    通俗艺术界尚且如此,更何况纯艺和先锋艺术界。

    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在尝试,探索,并没有追求每一个作品都非常直白易懂。

    有些可能他们真的觉得,只有一部分有共同经历和情感的人才能懂。

    你不会因为自己去了游乐场,但只能坐旋转茶杯却不敢坐过山车而过分困扰。

    设计过山车的人,也没指望每一个人都敢上来玩。

    同样,看艺术展,也不需要给自己这种心理负担,觉得所有作品都得琢磨出个名堂。琢磨不出

    来就是我废柴,或者就是艺术家故弄玄虚。

    [​IMG]
    [​IMG]
    [​IMG]

    2020 年 12 月即将进行的上海艺术博览大会,现场有上百家机构和画廊的展出 ,规模吊打绝大部分的小画廊和艺术馆,不妨看看自己到底会对哪些样式的艺术品感兴趣。

    第三个窍门,展方允许的时候,拍照打卡

    这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点,有人认为,看艺术展就要好好去看,如果只是为了图时髦拍照,就是亵渎艺术。

    其实大可不必。

    我上面说了,艺术展要通过“感受”的方式去看。

    而拍照,恰好也是一种“感受”的方式。

    很多去看展的人,其实没有什么艺术背景,也没有艺术创作经验,这导致了普通人去理解比较先锋前卫的艺术品,确实会有一些困难。

    但当你开始“拍照”,你在琢磨着把艺术家布置的场景纳入你的镜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创作”的过程。

    而当你想着“创作”,其实你的心思就已经和艺术家站在了同一立场上。

    这就为没有艺术经验的新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当你把自己和艺术品同框的时候,心理上就会对它们产生一定的亲近感。这样再去感受和理解它们,就变得容易很多了。

    现在的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亲民,他们不但创作作品,也把展陈空间视为创作的一部分。有的时候还故意把空间布置得非常适合拍照打卡,其实他们是很欢迎你去和他们的作品拍照留念的。

    国外绝大部分艺术馆和博物馆,也都欢迎游客在尊重展品的情况下拍照留念。为的就是更好的让大众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普及艺术。

    [​IMG]
    [​IMG]

    我有时觉得他们就像是个小孩,布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邀请大家来玩。这就是很多艺术家的心情,他们没有期待你一脸严肃地去“欣赏”他们的艺术。而是希望你像个游客一样,觉得他的东西新奇,有趣,好玩。

    [​IMG]

    上海 chi K11 绝地通天展中,艺术家徐震,通过融合中西方雕塑,所创造出来的奇妙视觉效果和独特的空间。

    [​IMG]

    K11 的新世界狂潮 - 扭曲纪元展的大型户外艺术装置、

    坐下来安静体会

    其实如果恰好在一个人比较少的时段来到艺术展,那你是很幸运的。

    我曾经就在一个非常阴冷人少的时间到过广州红专常的一个小展。当时现场正在展出宋东等人的一些装置艺术,全场只有我们和老公两个人。场内灯光十分幽暗,角落里闪烁着装置的灯光和影像的片段,萦绕着悠远的声音。

    我和我老公就在这些展品的围绕中安安静静坐了半个小时,不说话也不走动,就静静听展品的声音,看那些跳动的影像,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IMG]

    当时现场有宋东的《抚摸父亲》,我印象最为深刻。

    [​IMG]

    我就感觉那半个小时,可能是我近五年来读过的最安静的时光。

    在一个安静的场合下静静看看画家们的笔触,雕塑的材质,还有影像和声音在脑海里划过的感觉,能让你最大限度地沉浸入艺术家想要给你制造的氛围里。调动你的感官去体会。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那就特别值了!

    结合自己的专业,想象有什么可以“偷师”的概念。

    如果你恰好做一些相关的职业,艺术展能很大程度上启发你的工作。

    比如如果你刚好是个广告或者电影导演,那么很多影像和新媒体艺术品,对你的工作都会非常有启发。

    如果你是个广告、活动、游戏一类的策划,很多行为艺术也能给人以启发。

    更不用说做视觉设计相关工作的了,现代艺术展基本就是一个素材大宝库。

    如果能把正在看的艺术展当做自己的灵感源泉,其实就会很容易地困扰很多人许久的“这些艺术有什么用”的烦恼。

    当你能看到艺术品的“用处”的时候,其实艺术就非常好理解了。

    [​IMG]
    [​IMG]
    [​IMG]
    [​IMG]
    [​IMG]

    Alexander Calder 的平衡装置就启发过很多的艺术创作,上图为受其启发而创作的谷歌标题 Doodle 和室内装潢设计。

    [​IMG]

    上海 K11 扭曲纪元展的概念视频作品中展示的扭曲空间,也非常适合做为游戏和多媒体设计师设计空间时的灵感。

    了解作品背景

    这一条被很多人看得很重,但我不是很倾向于把这一条放在很前面。

    就像我前面说的:欣赏艺术首先是调动感官去体会,其次才是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学习。

    我个人从来就是先看作品,看到了第一眼喜欢或者有趣的作品,再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故事和艺术家生平。

    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好奇又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创作思路,是一个非常关键地解读作品的方式。

    很多艺术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说它是一个“作品”,不如说它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思潮、某一个现象的“标本”。只有把它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IMG]
    [​IMG]

    宋东的《物尽其用》,是我感触颇深的一个作品。猛一看上去就是一堆旧物和垃圾铺张开来,不知道的还以为艺术家把跳蚤市场搬到艺术馆里来了。

    了解了作品背景后,你会知道,这是宋东母亲的“个人收藏”。他的母亲是一个经历了中国贫苦和动荡时代的普通老妪。生活的艰难让她形成了“囤积癖”,凡是拥有过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空水瓶,一个牙膏皮,废纸箱,也不肯丢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此壮观的“收藏”。

    这个作品,基本上凡是中国人可能都会深有体会,因为我们的家里,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喜爱囤积东西的老人,这是贫苦的岁月永久地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带给他们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更让人觉得感动的是,艺术家没有像我们很多年轻人一样,对老辈的习惯百般嫌弃,十分看不上。而是怀着温柔的心欣赏和整理了母亲所有的收藏,并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摆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通过这些“垃圾”,让人们触摸那个年代人的心灵,所思所想和伤痛。

    宋东的母亲得知她的“收藏”被做成了艺术品展出后还十分开心,打电话跟宋东说到:“你看,我就说这些东西都有用呢,这不就用上了。”

    所以我每次看到这个作品都是真的会落泪。因为这件作品简单直接地表现苦难,却又尊重苦难,温柔地抚慰他人,充满了令人心酸的现实和令人感动的人情味。

    而这些,都必须通过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 get 到。

    买买周边

    和拍照打卡一样,似乎也是一个看上去很俗气的“方式”。

    但我把它当成享受一个艺术展很重要的活动。

    很多艺术展的商品区其实都是展览的延续。

    艺术家会推出一些有意思的小周边,以便观众收藏。

    现在很多艺术家的理念,都是艺术应该走进大众生活,要亲民,走近千家万户。他们把商品的开发,也当做了展陈的一部分。

    对于观众来说,看展后购置一些小纪念品,也是保留自己对这个展的感受和回忆的一个重要手段

    [​IMG]
    [​IMG]

    上海 K11 新世界狂潮 - 扭曲纪元展,参观者正在选购喜欢的周边产品

    [​IMG]

    我很喜欢收藏冰箱贴,每次吃完饭,或者有朋友来,就会欣赏一下,当时的情景就会浮现在脑海中。

    十分利于我记住我曾经看到的东西。所以一个展如果收入了满意的纪念品,我才会觉得不虚此行。

    因为和游乐园一样,看展给你留下的东西,就是这些回忆和感受嘛。

    所以回到题主的提问上,这系列的问题都有了很好的答案。

    没有太多艺术知识的人去看画展也很有意义,哪怕仅仅把它当做一个休闲而时髦的活动也没有关系。因为艺术这东西,还是在于“欣赏”“享受”和“体会”。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有感觉和感受的人,都可以去欣赏。

    至于如何将看展所得“最大化”,有一系列的从浅到深的方法。浅如拍拍照,买买周边,深如安静体会,阅读和了解背景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总之,“抓住一切机会去感受,去体验”,是将看展所得最大化的最好方法。

    而“放松心态”,是这一切的前提。我们国人过去总是把“艺术”和“严肃”“高大上”联系起来,导致人民群众谈艺术色变,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我就喜欢劝人们怀着轻松自在的心情去欣赏艺术。不要把艺术展当成学术场合,而当成一个“游乐场”,尽情体会

    这里不是说不是说要大家都带着走马观花和不求甚解的心情去看艺术展。而是鼓励人们不要把艺术展看做“很玄”“很难懂”的事物去理解。

    我不反对人们为了“打卡”“赶时髦”而去看艺术展。因为当你认识到艺术是”时髦”的事物,可以用来“打卡”的时候,其实就首先给艺术赋予了意义,从而带着一种比较友善而好奇的心情去看,而不是勉为其难地“膜拜”艺术,明明认识不到艺术的价值,却还要强逼自己。

    当你看多了,看出名堂了,自然而然就会开始有所感悟和体会,会不知不觉去学习艺术品背后的故事,那个时候再谈一些高深的东西,也不迟。

    对于新人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