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土星为什么会形成环」?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6-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谢寅,科学教育搬运工(._.) 阅读原文

    一、问题的回答

    土星的环是由冰组成的。这一条你在百科全书中经常会读到。

    这是一张太空画,描述的就是土星探测器接近土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情景。[1]

    [​IMG]

    不过,这张图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土星环的照片是不太一样的。不知道你是不是对这两张图有疑问?这两张图都是对的吗?这些冰和“环”又有什么关系?

    (有的时候孩子问“为什么”的原因,是他知道他在接触到了一些知识后,自己仍然有没有想明白的部分,但又缺少表达清楚的能力,所以笼统的就问了“为什么”,这里就对他的疑问做了一个猜测和相应的解释)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解释一下,提供一个容易理解的版本:

    你应该在学校里做过“陀螺”的手工

    1.用白色的硬纸板剪一个圆盘,然后在圆盘的中央用工字钉打一个孔,再把牙签的尖端传过去,立在桌子上一转,一个旋转的“陀螺”就做好了。
    现在我们做点更好玩的
    2.在圆盘的边缘,间隔一段距离,画上黑色的点
    3.当圆盘不转的时候,所有的点都是“点”,对吧?但是现在把圆盘转起来,你再看看圆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是不是所有的黑色的点,似乎连成了一条线?[2]

    [​IMG]

    在陀螺旋转的时候,圆盘上似乎出现了一个“环”。现在你知道了,所谓的环,只是看起来的样子像个“环”,其实是所有的黑色的点旋转起来后造成的视觉上的一种错觉。但是因为它看起来的确像个环,我们就给它起了个“环”的名字。

    现在我们进行解释。

    第一,构成土星环的冰,其实都围绕着土星的环在旋转。为什么会旋转?就像是月亮绕着地球转是一样的

    第二,我们站在地球上,用照相机拍摄到这些旋转的小冰块,就像我们看到“旋转的陀螺”一样,拍到的同样是一个“像环一样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土星环。

    我原先认为在地球上也可以看到旋转的冰块形成的环,但是评论区已经指出这种说法的不严谨性

    对于两种土星环图片的差别的解释,你明白了吗?

    利用一个塑料罐头罐,一个迷你电风扇,其实也可以做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土星环”

    用白乳胶把黑色的硬卡纸粘在罐头盖上,然后把罐头盖粘在电风扇上,这样电风扇旋转的时候,就会带动黑色的卡纸一起转起来。[3]​
    [​IMG]
    我们在硬卡纸的边缘,同样涂上一圈乳胶,然后再撒上粗盐颗粒,用来模拟土星附近的冰。​

    在离的太远的时候,这些冰看上去就像环的形状。

    当这些冰粘牢以后,我们就可以打开开关,让罐头盖旋转起来。看看它制造的“环”是什么样子的了,如图所示。[4]​
    [​IMG]
    这个图中用到的是那种类似老式 CD 播放器的东西
    当然,为了这个环看起来更好看,可以放一些彩色的盐块或塑料块进去​

    这一步说明的是:土星环照片的形成原理

    实验做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许多的冰组成了土星环,但是这些冰离地球太远了,我们远远的看去,能看见一个环的形状。

    所以,看上去的效果和观看的距离是有关系的?

    没错

    第二,因为它们一直在绕着土星转,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拍摄到一个“环”。

    第三,这个实验仅仅是做个解释,解释一下为什么有的土星照片拍出来能够看到一个环的形状。实际上土星环中的冰块,没有实验中的电机转的那么快。

    [​IMG]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来说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科学家其实很早就知道土星环是由冰块构成的,早在 100 年前,还没有发明现代火箭和土星探测器的时候就知道了。[5]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探测器飞近土星,也没有望远镜能看的很清楚土星附近是什么样子,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在看不清的时候,知道土星附近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愿不愿意去查查相关的图书,去了解一下?[6]

    [​IMG]

    二、为什么这么回答?(父母版和老师版)

    1.写给父母的

    这个问题其实一开始难倒了我。因为我第一想到的答案,也是百科全书上提到的“土星环的构成”以及有些答案提到的“洛希极限”。

    直到我通过搜索找到了这下面这个网站,这个答案,其实主要的想法是来自于这里的:

    灵感的出处

    不过这个答案在我最初的转述中,严谨性是有些问题的,评论区已经有人指出

    不过这个答案我最初的转述中,严谨性是有些问题的,评论区已经有人指出

    “土星环的构成”以及“洛希极限”,我觉得这些答案都不够好。因为他们和孩子的认识太遥远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没有积累的时候,这些都是零碎的“知识”

    给孩子科普,我们需要通过简单的、体验式的方式帮助他去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这一点这个答案也做到了),但是更重要的,是让他能通过一个“小知识”去帮助自己构建一个认知系统,这一点对认知和好奇心的发展都很重要。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当我遇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它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很相似的地方。
    看到的这些相似的地方,我不会对新知识有畏惧,而且还能够把它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去

    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总是像“集邮”一样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看到一种可能,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这就是培养一种对知识的好奇心​

    土星环属于“行星科学”的范畴,看上去是个有些冷门的领域,但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出来之后,它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原来不过如此。”
    "原来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日常的例子,其实就是孩子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把它和孩子已有的经验连接起来,知识才能够被孩子真正的吸收到他的心里。否则,科学教育就只是在凭着孩子的兴趣,来学习一些有的没的“常识”。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好奇心的消退,这些其实都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我之前提到过,好奇心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建构认识系统的能力。[7]好奇心的缺失,其实不是因为别的,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系统,知识一直在哪里,却没有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和途径,进而想去联系的意愿和能力也逐渐消散了。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你忘掉了学校所教授的一切后,还剩下来的东西”。我觉得很可惜的一点是,我们忘掉了自己学习的东西后发现,除了当初的儿时的“初心”,什么也没有在教育中获得(至少是不够多)。我们有好奇的初心不假,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初心”成长起来。

    这就是我觉得这个回答做的很好的一个点:把知识和孩子已有的经验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在帮助他自己建构认知系统

    2.写给老师和科普工作者的

    我觉得第二个很有价值的点,是这个回答很好的阐释了天文学的核心概念

    在天文学上有很多的内容,其实都和“看上去是这样的”这条基本原理分不开。

    例如日月食,并不是天狗吃掉了月亮,而是天体之间遮挡的“视觉效果”。
    为什么木星和土星看上去很近,却不会相撞?其实这也是同样的原理。

    也可以看看这里的文章
    如何用小孩子也能听懂的话来解释为什么土星、木星、天王星不会相撞?
    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给儿童科普启蒙的好书?
    为什么目前中国中小学阶段不开设天文课程?

    天文学其实就是不断的分析和发现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进而构建模型去解释这些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引力导致了公转现象,公转现象进而导致了日月食这种现象的产生)。

    太阳比月球大得多,为什么看上去和月亮一样大?这其实和日月之间与地球的距离有关系。

    首先让孩子知道的,就是这种“视觉效果”的存在,即某些现象是一个视觉上的、看上去的样子,然后再探讨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的原因,让孩子去把握天体之间的位置和视觉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在逐渐体验和使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个答案,其实很好的利用用了上面提到的天文学的核心概念:看上去的样子和天体的位置关系。之前我们提到土星环,想到的都是“行星科学”中的那些知识,像这个答案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很少见的

    我觉得这个案例,十分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学会把一个旧的知识,以一个新的方式重新解读出来。这个对于“行星环”的解读是让我眼前一亮的。

    作为科普工作者,甚至说是科研行业中愿意做科普的人,其实真的应该好好研究下这些核心概念,然后从科研的素材中找出适合阐释核心概念的内容出来。因为这些东西,作为老师是做不了的:我们不了解科研,但是我们了解孩子,了解如何做教学系统,只是我们缺乏合适的教学素材。

    传统的素材已经无法吸引孩子了,现在的孩子认识的东西已经很多很广,特别需要新的东西引入。这项工作离不开老师,也离不开你们,这是我特别想说的。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