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犀稀,教师/直播/书评人,阿德勒忠实信仰者。叫我小稀就好! 阅读原文 太宰治真的丧吗?很多人只是没有走进他的世界!他的愿望真的很简单:“我要的并不是全世界,也不是百年的名声,我要的只是一朵蒲公英般的信任,一片野茉莉叶子般的慰藉,却因此终我一生,任其蹉跎……”不要将他想得太复杂,他只是走错了路而不好回头,竭尽全力想要获救却失败。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褒贬不一的作家,也是众人无法忘却的重要代表,其文学被认为是无赖派文学,作为日本战后兴起的流派,其主要人物除太宰治外,还有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等等。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山室静在其《颓废的文学》中,对于太宰治为代表的无赖派文学进行批判:“读某些作品,好似爬过了一片泥泞的沼泽,令人感到不安、战栗、甚至令人作呕。与其期待借此来产生净化人性的力量,莫如将此期待寄予那些健康的、美的、让人感到理性的、给人以安慰和鼓励的和谐的作品。”这其实就要提到对于文学的善恶特性,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文学? 如果说市面上充斥的是描写正能量、抒写善良故事的文学,那么其实也并非是很好的现象,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反方向进行思考。但是我觉得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并不适合去阅读太宰治的文学,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自然每个人对于文学的态度是不同的。小杉天外在他的《流行曲》序言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不过是某一时代的、某一国家里的、某个人抓住大自然的局部,任意管它叫做善恶美丑罢了。小说也是意境里的大自然,对于善恶美丑,丝毫没有理由来限定那些可以叙述,哪些不可以叙述,如读者感官感受自然一样表现即可。”如果能像小衫天外这样来看待,我觉得也是件妙事。 在我看来,读完太宰治文章之后,我并未喜欢上他,也不再讨厌他。关于《人间失格》,我认为太宰治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他最后选择的是自杀,选择的是一条不适合我们的道路。所以我们可以从叶藏身上看到我们的一点影子,但不要用叶藏的人生覆盖我们的人生,对世界所有的真爱我们都要怀疑吗? 一、初识:你好,太宰(附:太宰治文学中的父亲形象) “一直活到秋天的蚊子被称作哀蚊,那是因为有的人大发慈悲不点蚊香的缘故。”“其实,我就是哀蚊,朝不保夕……”这是奶奶对太宰治所说的一段话,收录在其作品《哀蚊》(1929)当中,太宰治年轻时经历过很多死生之事,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时,其最要好的弟弟礼治离世,当然 1927 年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在《叶》(1934)一文当中,提到了一种树,这其实便是他为何扮演“丑角”的原因:“你知道这样一种树的名字吗?它的叶子直到脱落还是绿的,可是叶子背面却一点一点地干枯,被虫子啃食。树叶将这一面掩藏起来,直到落叶都给人看绿色的一面。你要是知道那种树的名字就明白了。”太宰的人生一直是在隐藏情感,想要获得爱,所以用更绝望的态度对待世界,这便是太宰治矛盾的体现。 我们在介绍其他文章之前,先来走进太宰治所处的环境。首先,他出生于 1909 年 6 月 19 日,在日本青森县北津郡金木町一个大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多额纳税的贵族院议员。尽管津岛(太宰治的本姓)一家是津轻这片穷乡僻壤远近闻名的豪门望族,却是依靠投机买卖和高利贷而发家致富的暴发户。太宰治作为津岛家的公子,为这个家庭感受到了自卑和自豪的矛盾,而这种双重情感的分裂与太宰治一生的极度荣誉感和自我欠缺感的性格基调,乃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他从小是由姑妈和阿竹带大,且与哥哥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反而与姐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他与父亲之间总是存在着隔阂,在《回忆》一文当中有对父亲的描述:“我父亲是个大忙人,平时几乎不回家,即使回到家里也不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很怕自己的父亲。”“父亲背对着阳光,黑黑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一想到当时那恐怖的情景,我至今都不寒而栗。”所以没有人教过他如何成为一名父亲,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在逃避作为父亲的责任,选择所谓的“道义”来掩饰自己。 最后,太宰治是第十一个孩子,在子嗣众多的家庭当中会发现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自卑的情绪在内,即“家庭的多余人意识”。可以说,太宰治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需要我们在教育当中进行贯彻。 下表是几种常见的家庭面具(根据美国家庭咨询师莎伦·维格谢德尔 - 克鲁斯(Sharon Wegscheider-Cruse)以及心理咨询师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的家庭角色理论改编)。我们通过这个可以看到太宰治人生的失败受到原生家庭影响之大。 太宰治的前期文章充满着对于美的思考,《富岳百景》中有这样一段话: “富士山位于正中间,山下宽阔的河口湖冷冷地泛着白光,近景处的群山静谧地蹲伏在它的两侧,环抱着湖泊。我看了一眼这景致感到惊慌失措而面红耳赤。这简直就是浴池里的油画,就是戏剧舞台的布景。这景色怎么都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期望绘制的,我感到非常羞愧。” 可以发现这段话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这在其早期文章中可以发现,在本文的描述当中最为动人的是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认为待宵草与富士山很般配。”这其实很能够表现出太宰治的审美态度,湛蓝欲滴的富士山与鲜黄待放的待宵草的组合能够让我们不禁想象到那样的场景。 除此之外,我们在太宰治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在《维庸之妻》当中,大谷先生自称“是畏惧神灵的享乐主义(者)”,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逃避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但他也曾想用五千元来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的新年。所以我在思考,太宰治想要当好一名父亲,却又不敢或说是力不从心。 甚至太宰治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心态,选择用“道义”进行掩饰:在其作品《父亲》当中,他提到了《创世纪》中的亚伯拉罕与以撒的故事,“为道义牺牲自己的孩子”。他在妻子和孩子面前与其他女人勾搭,可以说是极为不负责任的人,而最后他也道明了逃避的原因:“我无法阐明这一点,可是亚伯拉罕依然要杀自己独生的儿子,宗吾郎依然要演出别子的一出戏,我也依然执着地想要堕入地狱。这道义,这道义就像男人那优柔寡断的可悲的弱点一样。”他自己的优柔寡断让自己都感到可悲。 在《樱桃》一书当中,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父母比孩子更重要。”其实在家中生活的太宰治内心充满着矛盾,虽然他总是开玩笑,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快活。“不,不光是在家里,我和人接触的时候,无论心里多么难受,身体无论多么痛苦,大多场合我都会拼命努力创造出快乐的气氛来。以至于和客人分别后,我疲惫得东倒西歪,于是就会想些金钱、道德、自杀的事情。”在《人间失格》当中不就有所谓的“丑角”精神,太宰治的这种心态并非是瞬间形成的,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过描述。 父亲想着如果把樱桃带回家,孩子会很开心,会将枝蔓用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樱桃看上去宛如珊瑚项链一般好看。“可是父亲颇乏味地吃着盛在大盘子里的樱桃,吃了一个吐出核儿,又吃了一个,又吐出核儿,一边在心里虚妄地嘟囔着:父母比孩子更重要。”我们注意一个细节,便是“虚妄”这个词,说明他内心有非常多的纠结与矛盾,让他想要成为一名好的父亲却不敢也无法做到。 二、太宰治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在阅读太宰治文学时,你会发现大量的文章用女性视角来描写,代表有《维庸之妻》、《女生徒》、《招待夫人》等等。这些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与太宰治之间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也能够成为分析太宰治性格的重要依据。《女性独白体作品》中说“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中的独白者多数是年轻貌美的岁左右的少女或主妇,中年独身女性和中老年妇女很少。”可以说,以女性视角来描写时太宰治的文笔更显细腻,而使用男性视角时更加直接。 1.《女生徒》(1939) 其《女生徒》所描写的是一位女学生从早上到晚上一天的心态变化。其实这本书已经有了一些意识流的影子在内:川端康成在评价该部作品时曾说“能够遇到《女生徒》这样的作品是作为时评家的偶然的幸运。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意识流的手法。”在描写过程中,这位女学生的思绪是飘忽的,也就是没有一个定点,时而描写过去,时而描写现在,时而又探求未来,我们完全从“我”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女生日常所思所想。 不过我们从《女生徒》当中也能够看出太宰治的影子,比如她在对待咔阿时,“我也知道咔阿肢体残疾。咔阿悲伤的神情,我很讨厌。正因为它相当可怜,我才故意地不对它示好。”“因为你不招人喜爱,早点儿死掉好了。”这咔阿表现的不正是太宰治本人,已然残疾却去摇尾乞怜,太宰治总是想着被人所尊重、向往美,却用丑恶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文章写得全都是一些真实的东西:没有个性,没有深度,缺少合理的希望和正当的野心。总之,没有理想。即使有批判,也不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生活的积极性。没有反省意识。没有真正的自觉、自爱和自重。即使有勇气采取行动,也恐怕担不起这一切行为结果的责任。”这是我们在读太宰治文章时会经常发现的事,在描写小说人物的同时,太宰治的身影一直伴随在身边,并没有脱离出去,所以他才会成为“私小说”的大家。 《女生徒》当中的母亲是失去丈夫的,太宰治在其中表达了一些对母亲独特的感情,“我总是考虑自己,想着自己,从内心里一直对母亲都是一种撒娇、蛮横的态度。每次,母亲该会感到多么痛苦啊。对母亲的这一切感受,可我根本不理会,经常顶撞她。自从父亲离世以后,母亲确实变得很柔弱。”对待自己的母亲,太宰治总是饱含着愧疚之情,没有在其身边尽孝也不停折磨着太宰。 2.《维庸之妻》——价值观的涌现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太宰治的价值观在内,他曾在《人间失格》当中表达其对于神的态度,他认为神对他只有惩罚,认为只有地狱而没有天堂。《维庸之妻》当中“偏偏人的一生就是地狱,所谓善少邪多是真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怕一天或是半天能无忧无虑地过着就是幸福的。” 这些价值观充斥着整篇文章,“我呀,看起来装模作样的,其实特别想死。从我出生时候起,就净想着死,为了大家,还是死了好,这一定没有错。可又总死不了,有一个奇怪又可怕的神灵似的东西硬是阻止我去死。”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了吧,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所谓的神灵。 3.《阿珊》——世界观的表达 这篇虽然以阿珊的视角进行描写,但是也表现了很多丈夫的思想,比如丈夫最后选择与他的情人一同自杀后,那封所谓的遗书:“我自己不堪忍受对自己的厌恶,决心亲自登上革命的十字架。记者的丑闻,这难道不是史无前例的吗?如果我的死,能让现代的恶魔感到哪怕是一丁点的羞愧和反省,我也将很高兴。”或许这也是太宰治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落魄。萧条。不,这在当今的日本,已经不仅限于我们了。尤其住在这东京的人们,处处萎靡不振,失去了活力,疲惫不堪地缓缓转悠着。我们的家产也全部烧毁了,每每感到身世的凄凉。” 会发现此时的太宰对待这个社会已经充满了悲观态度,这些都是在预告着他最后的悲惨命运,多次社会变革使得他逐渐走向绝望。 4.《招待夫人》 在看完《人间失格》之后反观《招待夫人》,正能够看出他的“丑角”精神。当有客人来时,“她那既兴奋又紧张的神情已经超出令人同情的范围,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当问到为何要招待这些人,招待夫人的回答不正是太宰治内心的想法——“对不起。我没办法拒绝……”这样的性格是最后招待夫人悲惨结局的直接原因,她缺少这个拒绝的勇气,缺少为自己而活的毅力。 5.《十二月八日》(附:太宰治文中对于战争的描写) 12.8 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二战是太宰治文风变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待战争的态度。“日本美丽的军队啊!无论如何请务必要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今后我们的家庭应该会物资愈来愈不足,更加困苦,不过,请不要担心,大家会平心静气,丝毫不会有厌烦的心情,也不会后悔生长在这样辛苦的局势里。生长在这样的世界,反而可以感觉到生存的价值。我很庆幸生长在这样的世界里。啊!” 似乎太宰治是用一种很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次战争,可内心却是无比担忧:“这样不会太暗吗?这么暗的路,我还未曾走过。一步步像探索般缓慢地前进,可是路途遥远,我还是迷失了方向。从独活到杉林这一段路,真是太暗太恐怖了。”对前路的迷茫,对日本前途的思考,并未表现出来的那样乐观。 在《货币》一文当中借用了一位妓女的口吻,表达了太宰治对于一批军人的控诉,“现在日本,这样喝酒玩女人的只有你们。你们的薪水是从哪里来的?请好好地想一想。我们赚得的钱大半都给了老板娘,老板娘再把那些钱用在你们身上,让你们可以在这家小吃店里喝酒。”在空袭之时,也是这位妓女救下了军人,“在人类的职业中,被指为从事最低等买卖的这位瘦黑憔悴的妇人,闪耀着在我黑暗的一生中见过的最尊贵的光辉。”当时那些应该为国捐躯、应该在外斗争的人却在贪图享乐,而那些出卖身体的人却闪现了人性的光辉,如此对比也非常有趣。 非常有趣的是一篇短文,也就是《等待》,篇幅虽然很短,但是内容却是非常丰富。“只是我每天坐在这边,究竟是在等谁呢?在等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或许我等的并不是人。我很讨厌人。不!应该是说我很害怕人。”我在等谁?等待的结果是什么?等待的是战争的结束还是赏识自己的社会,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太宰治对于日本很多政治事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对研究一个完整的太宰治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6.《斜阳》 这篇文章是太宰治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价值不逊于《人间失格》,我将其称作是为贵族所写最后的挽歌,整体基调也是非常压抑,作品改编自太田静子的日记,也就是作品中的“和子”的原型。我们知道太宰治的家庭属于地主家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开始逐渐没落,虽然与家庭关系复杂,但是其感情所系依旧是与贵族相连,所以他对此会有非常多的感慨与悲伤。整篇小说是太宰治对日本战败后旧制度与新制度交替的写照。 而整个社会也如同这西下的“斜阳”一般,没有希望、充满着对于未来的恐惧,让我们可以在其文章中充分感受到其内心的矛盾。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没落与衰亡。”后人在解释太宰治的文章时,经常会使用“罪意识”这一词。《斜阳》中的四个主要形象其实都是太宰治的化身。 “和子投身于道德革命, 向压抑人性的势力挑战。她以为人是为了恋爱和革命才生存下来的。为自己所爱的人生孩子是道德革命的完成。要一直同旧道德斗争下去, 像太阳那样生活。和子的这种思想是太宰治思想的体现, 要以自己的行为对抗旧道德, 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和子投身革命, 同旧道德展开斗争, 多少有些赎罪的意味, 作者塑造了和子这个形象, 也暗示他带着赎罪的思想参加革命和他自己所奉守的新道德。” 而直治是太宰治罪意识最直接的承受者,他的出身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其实都与太宰治本人相符合。随着他的阶层不断衰弱,他感受到了耻辱,这萌发了其罪意识,他想要改变,但都是做无用功,逐渐颓废,最后走向绝望,这都是太宰治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本书是解读太宰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三、向往爱与美:太宰治的内心世界 在太宰治结婚之后,其内心世界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重点是我们必须清楚他虽然表现出悲伤与绝望,但是其内心依旧是向往爱与美的。就像格非所说“悲观就是乐观。只有一个悲观的人,才能不断受着灵魂的折磨,被迫要去思索,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慢慢人会变得坚强,看清楚一些事情,便是所谓的乐观了。”其实与太宰治的人生有很多的类似,只是太宰最后没有看清楚这些事情。 《关于爱与美》当中所描述的是一家人在故事接龙,所说的故事是一位老人在与自己的前任妻子偶遇时,表现出的却是与其内心截然相反的态度,用所谓的自傲来掩饰内心对于爱的向往。这样一段唯美的故事,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太宰治,这位老人心中的矛盾体也是太宰治心中的矛盾体,不断纠缠而无法理清,爱而不得。在《花烛》一篇当中更清楚地可以提现太宰治对于感情充满着憧憬却又不敢踏出那一步,不过结局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人生的启程,总是幸福甘甜。那就先试一试吧。惨淡的局面之后,便是春天。樱桃园已经回不去了。” 在《花烛》当中有一段话让我觉得是太宰治对自己的怒吼: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觉悟,难道不应该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吗?与其关心别人,难道不更应该先救救自己吗?请您让我们好好见识一下吧。即便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成绩,我们也依然会尊敬您。无论多么微小的个人力量和努力,我们都应该充满信念。而我当下的新理想,就是将那曾经零落成泥的自我意识,从混沌的深渊中打捞起来,踏踏实实地修复它培育它,让它茁壮成长。事到如今,要是还有人把自我意识过剩或者虚无当作某种清高的东西来谈论,那才是货真价实的愚蠢!”这是太宰治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之间徘徊时表达出来的对于未来的态度。 在《满愿》当中其实也能够看出对生的渴求,“太太,您要再忍耐忍耐一段时辰啊!”只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却给了那位年轻的太太生的希望,一直坚持了三年,“随着光阴的流逝,我愈加感到那位女性身姿的美丽。”可以发现该文是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经历过大量生死的太宰治对于生有着别样的感情,就是这样在生死之间犹豫的太宰治显得更有魅力。 这样一位充满着矛盾与对立的作家,其一生坎坷的经历为他的作品提供了非常多的可塑性,所以读他的作品一定要跨年代、跨时期,通过对比来发现其文风的转变。 《灯笼》其实反映的是两个阶层之间的冲突,其中的水野先生已然从贵族阶层中跌落,却依旧保持着所谓贵族的“矜高”,而咲子家境并不好,她用讽刺的话语来抨击这个社会:“不过是一件游泳裤而已,对大丸能有什么伤害?有的人明明去诈骗人家一两千圆,不,甚至是害人家倾家荡产的,竟然还能受大家爱戴、被大家赞许,不是这样吗?监狱到底是为谁设的?为什么被关的都是穷人?这些人明明都是不会去诈骗别人的人,都是弱势又正直的人啊。” 虽然看上去这像是小偷对自己错误的掩饰,但是仔细思考其中的内容会发现,有其道理。那些害人倾家荡产的却能收到大家的爱戴和赞许,这样一想是不是很奇怪?《江南三部曲》当中所说“资本家在读马克思,黑社会老大感慨中国没有法律,吉士呢,恨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赏乐。被酒色掏空的一个人,却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滑稽不滑稽?”这些讽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社会有时候便是非常的畸形,充斥着各种不公平。 “我们一家三口就在明亮的灯光下,一起吃着晚餐。母亲一边念着‘太亮了、太刺眼了’,一边拿起筷子挡在自己额头上,但看起来似乎相当开心,我则在一旁帮父亲斟酒——我们家的幸福,顶多也就是如此罢了,只是把屋里的灯泡换新而已,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幸福了。”其实简单的家庭生活便是最大的幸福,太宰治向往的或许便是这样的日子。 四、寓言中的思考 我们发现太宰治其实写了很多寓言体的小说,比较著名的便是《奔跑吧!梅勒斯》以及《御伽草纸》等等,能够体现很多其思想观点,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在《奔跑吧!梅勒斯》是一篇简单的寓言体文章,讲述的是信任,是一篇积极的短文,“我正受到他人的信任。我的性命算得了什么呢。我现在说不出什么以死谢罪之类的轻巧话语。我必须回报他人对我的这份信任。我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一件事:奔跑吧,梅勒斯!”所以这篇文章被选进日本的中学教材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要知道太宰治的风格从来不是固定的只有绝望与死亡,还有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爱的追求。 而《御伽草纸》是太宰治对于传统故事进行的改编,风趣幽默却暗含哲理。《肉瘤公公》是一个孤单却又非常乐观之人,对其他人来说肉瘤是一种惩罚,非常讨厌自己的肉瘤,而对他来说,“不仅不觉得这个瘤碍事,反而觉得这个瘤真的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可爱,因为它是慰藉自己孤独的唯一对象。”便是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最后他的肉瘤被恶鬼摘走,因为他没有目的,他仅仅是为了喝酒唱歌,而这肉瘤消失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是另一位老人他认为肉瘤影响了他的生活,所以当他听到肉瘤公公的故事后,马上去寻找那些恶鬼,但是他唱歌却异常难听,最后恶鬼将原本的肉瘤贴在了老人脸上,自此他便有了这样两个肉瘤。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刻意去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当我们纯粹出于自己的真心去做,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浦岛太郎》这篇文章充满着幻想,但我们从浦岛太郎与乌龟的对话中可以引出很多内容,比如:“为什么非得互相攻讦,人们才活得下去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存之道,既然如此,那难道就不能尊敬彼此的处世方式吗?”我们知道寓言总是有所指,我们会发现浦岛太郎一直在思考这个社会的环境,有着自己的清高,但这清高其实是自命不凡,他们用所谓的“亲切”来对待别人。所以乌龟讽刺道:“因为这种人,非常厌恶面对人生的真实面貌,那对你们‘高贵的宿命’而言,感觉起来就像是被涂上了粪尿一般脏臭难忍。你们所谓的‘亲切’,只是一种游戏、一种享乐罢了。” 我们该如何对待人世间纷杂的欲望与干扰?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只有怀抱野心的人,才会深为孤独所苦,但,倘若完全不去在意外界的事,那么就算百年、千年独处,也能自得其乐。”这也是为何最后公主会将三百年时光装在盒子里送给他,立刻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但是没有说浦岛过完了凄惨的一生,没有说他的经历非常可怜。在贝壳的底部蕴藏着“希望”,浦岛因此获得了救赎。 古人有言:“唯有岁月,方能带来救赎;唯有忘却,方能带来救赎。”回忆越是遥远,越是美好,为何中国一直认为三皇五帝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便是如此。一打开贝壳,瞬间给予的是三百年的岁月,还有忘却。所以太宰治认为“日本的童话里面,其实蕴藏着如此深刻的慈悲。” 第三篇《咔擦咔擦山》讲述的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狸与兔子之间的故事,而太宰治用幽默的笔法对这个传统的故事进行了改编,让我们最后觉得兔子杀死了这只狸是符合人性和逻辑的。太宰在最后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所有女性心里,都住着一只残酷无情的兔子,而男性则总是像那只倒霉的狸,总是在溺毙的险境中反复挣扎。”太宰认为自己是那只贪得无厌的狸,想要追求美好的事物却总是用错误的方法,最后失败。 最后一篇《舌切雀》描述的则是一位老人与麻雀之间的感情。这篇文章将麻雀的形象完全拟人化甚至拥有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而老人的妻子因为争风吃醋而将这只麻雀的舌头拔去,“人啊,有时候就是会像这样,突然做出残忍至极的事哪!”这成为了整个故事展开的契机。老人不停地去寻找那只麻雀,意外来到了麻雀的王国,拜访了那只麻雀并谢绝了麻雀王国的礼物归去,而老人的妻子却想要获得那些礼物,最后被那些宝箱压死,而宝箱里的金币成为了老人发家的工具。 “每个人都在编造谎言,然而更可怕的是,每个人都没有察觉自己正在说谎。”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麻雀王国的存在,也许这位老人利用的便是妻子贪婪之心,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其实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可以思考。 五、失格:再见,太宰 经过前几部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太宰自杀的念头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是这个社会与他理想的状态格格不入的结果,当他彻底与社会断裂时,便“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在讲《人间失格》之前,我们先说下其《小丑之花》,其主角是大庭叶藏,其实就是太宰治的化身,全文的开头是“前一天夜里,在袂浦有一对男女殉情自杀,两人一起跳进水里,男的被返航的渔船救起,挽回了一条命,女的却没有找到。”这也是太宰治第一次自杀,与一位女招待一同,最后是自己活了下来。 他望着烟雨蒙蒙的海面,念叨“过了这里,就是空蒙的深渊。”到底何处是适合生存的地方?为何选择自杀?其实在《小丑之花》当中,太宰治透露出了一些自杀的原因:“虚伪傲慢、懒惰懈怠、阿谀奉承、阴险狡诈、阴损缺德、疲劳愤怒、心生杀机、自私自利、脆弱无助、欺瞒骗人、病毒肆虐,一幕幕场景撕扯着他的内心。”正是内心的各种情绪交错纵横,无法排解,这些都成为了他放弃的生命的原因。 在文中我们会发现太宰治对于神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神这个词不过是授予愚钝之人的兼有揶揄和善意的无所谓的代名词,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过于接近神的缘故。”我们再去观察《人间失格》,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甚至对神也充满了恐惧。我不相信神的宠爱,而只相信神的惩罚。我觉得,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为了接受神的鞭笞,而俯首走向审判台。就算可以相信地狱,却怎么也无法相信天国的存在。”这样我们反观他所谓的海面之外便是深渊,“下面的江之岛显得很小。”或许这个孤岛便是他想去的地方,而现在他到达不了,海洋与深渊阻挡了这一切,而地狱覆盖了这个世界。 “我并非在玩弄‘生命’,我早就受到神的惩罚,只是遵循着被赐予的黯淡天命。事到如今我并不恨任何人,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罪孽。正因如此,我一边写着这部小说,一边深感痛切地活着。我也懒得带走什么,就如清晨竹叶上的霜一般。现在的我,唯有创作出两三篇佳作,才能作为我微薄的谢礼,用以感谢那些过往曾经照顾过我的善良人们。”太宰治一直认为自己受到的只有神的惩罚,而没有所谓神的宠爱,这样的思想让他总是以悲观面对世界,却始终无法达到从悲观到乐观的程度。 我们提到太宰治经常会说到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作为《二十世纪旗手》的副标题,这句话借用的是他一位诗人好友的绝笔。我们可以看到太宰治对于这个社会看的非常透彻,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怀疑这个社会的合理性,“困难厄运、爱憎流转,不过是我在人们背后悄悄戴起那顶黄金神冠,然后对着镜子窃笑的罪过罢了。”或者说在面对这个社会时,太宰治总是在演戏,不敢也不愿意表露自己。“我的内心惶惶不安,只能凭靠手杖,然后一人分饰二角,说相声来慰藉自己。尽管是孑然一身,但我还是假装与大伙儿同行,齐声高唱、彼此诉说。” 作为其代表作品,《二十世纪旗手》更像是太宰治的内心独白,“我要的并不是全世界,也不是百年的名声,我要的只是一朵蒲公英般的信任,一片野茉莉叶子般的慰藉,却因此终我一生,任其蹉跎……”正是因为想要得到这个信任,也正是因为他得不到这个信任,所以太才会成为混沌和自尊心的混合体,不知所措。“所谓的作家,就是看透了所有的人事物,然后将一切的痛苦,全都往自己肚子里吞,但我却把它误当成是不能对人发怒,唉,我实在是太天真了!俗话说,爱得愈深就恨得愈深,指的就是这种事吧!” 按照心理学当中的“情结”里面来说,因为无法获得信任而导致自卑,而我们知道导致太宰自卑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这样就会使得自卑、悲伤不断累积,最后成为自卑情结,一直存在于太宰治的内心。 在《人间失格》当中,我们发现主角叶藏一直在扮演一位“丑角”,他的表情、行为是为了其他人而展现的,并非是真情的流露,虽然对这个社会充满着不满,但是他依旧保持着一些对美的向往。“尽管我对人类满腹恐惧,但却怎么也没法对人类死心。并且我依靠搞笑这一根细线,保持住了与人类的一丝联系。表面上我不断地强装出笑脸,可在内心却是对人类拼死拼活地服务,命悬一线地服务,汗流浃背地服务。”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后,太宰已经紧闭了信任的外壳,他终于还是选择了不再流露真情。 他认为他的失败源自不懂得拒绝,这个在之前我们讲解《招待夫人》时也有提到,他用欺骗的手段让他人开心,也让自己能够与这个社会勉强连接。“我的不幸乃是一个人缺乏拒绝能力所带来的不幸。我时常陷入一种恐惧中,以为一旦拒绝别人的劝诱,就会在对方和自己心灵中剜开一道永远无法修复的裂痕。”不过他看不懂的是:那些彼此欺骗,但却纯洁而开朗地活着,抑或是有信心如此活下去的人,才更令人费解。 所以,我们知道太宰治的自杀是必然的。我们可以将他的《Good Bye》作为他对这个社会的告别,也将这篇文章作为我们与他的告别。他没有写完这篇文章便已经自杀,作为绝笔有其好友发表,对待太宰,我们要知道他有喜有怒、有善有恶,他是一个混合体,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学界的明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