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花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阅读原文 鲸落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鲸鱼死亡后会变成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像死亡的陆生生物那样只剩一具骨架。鲸鱼的骨架也能为化能自养生物提供养分,最终被分解。 这时候就有人就会好奇其他海洋生物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尤其是海洋中也存在一些与鲸鱼外形相似的鱼类——鲨鱼,鲨鱼死亡后会不会像鲸鱼死亡之后形成小型生物群落呢?除了鲨鱼之外的其他海洋动物如海龟、软体动物和硬骨鱼死亡之后会怎样呢?偷偷地说,其实科研工作者的脑洞更大,它们甚至扔一堆木头到海底进行实验。 这些自然死亡的生物体在科学研究中被称做 Food-Falls,可以翻译为食(物)落、食降、降食这种比较正常的译名。但是我特别想翻译为——天上掉馅饼! 众所周知深海是没有阳光的,生活在 200 米以下水层中的大多数动物都是依赖海水表层中的碎屑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这些碎屑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的尸体和粪便颗粒组成,它们以“海洋降雪”(marine snow)的细颗粒形式沈降到深海底[1]。大多数碎屑以毫米级的海洋降雪颗粒的形式到达海底。这种机制叫做生物泵(Biological pump)。 生物泵其实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用来探究全球碳循环 来源:附注 1 大型植物、藻类和动物的尸体却可以以生前完整个体的形式沈落海底,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有机质富集区域。对于海底的生物来说,这种大型的食物仿佛天下掉下来的馅饼,对生活在营养贫瘠区域的它们来说简直是中了特等大奖。 关于鲸落的讨论已经足够多了,甚至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生态学的范围而传播到文学圈,并由此引发了正反两派的激烈辩论。对于鲸落的讨论就参照这个回答吧,我从生态学的角度说明了鲸落的原始意义。 为什么「鲸落」这个词突然变成文艺词汇?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shark fall,由于鲸落的出圈,鲨鱼的死亡也为人所关注。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鲨鱼和鲸鱼的 fall 是完全不同的,有本质性的区别。有一篇研究报告[2]讲述了鲸鲨——现存最长的鱼类以及蝠鲼尸体。它们恰巧都是软骨鱼类。 A 为鲸鲨 B、C、D 为蝠鲼 来源:附注 2 科学家在安哥拉海域海底 1210 米处发现了这具鲸鲨的遗骸,经过还原这头鲸鲨体长大概 7.3 米,体重约为 3600kg。在这具鲸鲨遗骸附近发现三具蝠鲼的遗骸。于是他们基于这四具遗骸进行了研究。 这篇研究报告的作者还综述了不同物种沈落海底之后形成遗骸的分解速度 红色圆圈代表的是哺乳动物 蓝色方框代表的是硬骨鱼类 绿色方框代表的是软骨鱼类 紫色三角代表的是鱿鱼 来源:附注 2 图片里超过 10 吨以上的物种只有鲸鱼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哺乳类体重最高,分解速度相对来说更快,但是计算之后哺乳动物遗骸存续时间会更长。看图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软骨鱼类依靠其低分解效率也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那么为什么鲨鱼遗骸分解效率几乎是最低的呢?看过我之前回答的朋友们应该能猜到,那就是鲨鱼特殊的渗透压调节方式让鲨鱼肉质口感并不好。食腐动物更喜欢硬骨鱼类,清除效率可以达到软骨鱼类的十倍,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鲨鱼死亡之后食腐动物的食用效率只有 0.38kg/d。另外鲨鱼表皮那些细小的盾鳞[3]也可能会阻止食腐动物的进入。 研究发现这些鲨鱼遗骸在分解过程中并不会出现在鲸落中常见的食骨虫(Osedax) 食骨虫 科学家现在还在争论食骨虫到底是在食用胶原蛋白还是骨髓中的脂肪,不过这两项都是鲨鱼这种软骨鱼类所并不具备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例,用手捏一下自己的耳朵,指骨与耳朵软骨的区别就是鲸鱼骨骼与软骨鱼类骨骼的差异。鲨鱼这种软骨结构很容易就会被分解,所以并不会像鲸落那样滋养一些蠕虫和化能自养的细菌从而形成生态聚落。地质化石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发现的大多数鲨鱼化石几乎都是鲨鱼牙齿而很少看到鲨鱼骨骼。 简而言之,shark fall 只会经历鲸落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肉被吃光大家就散了。硬骨鱼类也是几乎如此,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接触过软骨鱼类骨骼,但是可以想象一下油炸鱼刺与烤牛骨髓这两道菜的差异。鲸鱼也是偶蹄目,鲸鱼骨骼跟牛骨成分差不多。 所以鲨鱼并不会形成鲸落那样的生态系统,即便是世界上最长的鱼类——鲸鲨也不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