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哪些能力很重要,却是多数人没有的?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6-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86
    赞:
    46
    [​IMG] KnowYourself,关照自我与内心,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阅读原文

    围观了一下答主们的回答,发现“沟通”是一个高频词。的确,沟通是一件既重要又必要,但却并不那么容易的事。而还有一种情境中的沟通,可能比如在职场、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更加困难,也是更多人不具备的。

    ——那就是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许多人都有着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在外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都没问题,但一想到要和父母开口,就感到深深的无力;甚至有些人在职场上所向披靡、功成名就,可面对父母时,却又变成那个嘴巴笨拙、战战兢兢的孩子。

    而缺乏和父母沟通的能力,也会让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最爱的人却是最不能理解我的人”的痛苦之中。

    在这样的心境下,许多人选择回避与父母沟通。如果有不得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也总是觉得话不投机,想尽快结束对话,认为父母就是说不通的,自己和父母注定是无法交流的人

    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们小时候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影响父母的观点;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坚信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今天,我们就谈一谈“与父母沟通”这项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在反复经历了不受自己掌控的负面刺激后,人们习得的一系列无助的感受、想法和行为(Carlson et al., 2009)。

    习得性无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是无关联的,比如,认为自己无论对父母说什么、怎么说,都无法控制、左右谈话的结果;其次,习得性无助者对结果有无助式的预期,认定“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自己讨厌的结果将会发生”。比如,在开口之前,就已经认定父母一定会反驳自己说的内容。最后,习得性无助者身上会表现出被动行为,不再尝试改变现状。比如,很少主动发起与父母的谈话、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等等。

    如果满足这三点,你和父母的沟通就是已经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里。

    如果一个人对与父母沟通感到无助,Ta 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 回避沟通。尽量不和父母说话,可能会把一件事拖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对父母开口。面对父母主动发起的对话会很痛苦,比如每次面对父母的来电就感到心烦不想接听。

    · 沟通时容易“翻旧账”。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想起以前类似的痛苦场景(“小时候我因为这么说挨过打。”或是“上次你也这样。”),容易因此情绪激动、无法继续冷静沟通。

    · 在沟通过程中总想结束对话。一旦有矛盾的苗头就想迅速切断对话,不论是用激烈的方式打断对话(比如直接表示不想继续谈话),还是用被动的方式加快对话的结束(比如虽然内心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会不断地迎合对方的话语,为了让对话快点结束)。

    ·始终希望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沟通,比如希望父母能照顾自己的情绪等等。一旦父母的沟通方式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强烈的失望感,并开始为自己抱有希望而自责。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对爸妈开口那么难。

    a. 低回应的教养方式阻碍孩子对父母开口

    1965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Diana Baumrind)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1)“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2)“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其中,低回应的教养方式——严厉型(Authoritarian)教养方式与忽视型(Neglectful)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严厉型父母试图控制一切的做法让孩子不敢开口。他们不单很少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达到父母可能不切实际的期望。严厉型的父母很少给孩子开口的机会,也不容许孩子表达自身需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规矩说“不”,很可能会招致严厉型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孩子认识到“多说多错”,为了回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们选择对父母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忽视型父母在孩子有需求时不作出回应,让孩子不再向他们提出需求。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和要求,但当孩子向他们开口时,忽视型的父母会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或是由于没有闲暇、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缘故,而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逐渐地,孩子感到自己“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听”,便转而不和父母沟通,而是向他人求助。

    b. 不稳定的父母让孩子不敢开口

    多变的父母让孩子对他们不敢开口。有些父母情绪或是想法多变,也许今天心情好,能和孩子良好地沟通;但心情不好时会变得粗暴;或者当孩子提出同一类需求时,也许今天答应,明天就会驳回。孩子不清楚何种沟通内容或沟通方式会招致父母的反对,索性不去冒险、避免沟通。

    c. 观察获得的替代性无助阻碍沟通

    我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而进行替代性学习(Peterson et al., 1993)。我们不需要经历无助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无助事件,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我们自身可能没有太多与父母的负面沟通经验,但观察到身边朋友、同事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最后,如果依然希望能够与父母好好沟通,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式:

    a. 沟通前:调整自己对沟通的心态和情绪

    在开启和父母的对话前,我们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记得:要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们能给你“优待”(比如“他们必须照顾我的情绪”),他们就依然会以过去的模式对待你。你可以将自己平时与客户、工作伙伴沟通时的态度、语气、技巧运用在和父母的谈话上。让父母意识到你已经和过去不一样,是个有足够力量、需要他们去尊重对待的成年人。

    你需要反复用言语及行动向父母表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需要反复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具体的感受、思考,而不是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懂得你。你需要在他们有过激反应时,可以暂停沟通,但在下一次沟通时继续坚定你的想法,同时不是以情绪爆发的方式表达你的坚定。

    因为每当你被他们的反应触怒,或者放弃,他们都会加重“你还是个孩子”的印象。有时候父母是比陌生人更难说服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父母是“对自己怀有偏见的陌生人”。

    你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咨询师陪你做角色扮演,模拟可能在沟通中发生的情境,学习如何应对沟通中的障碍和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及时调整。

    b. 沟通中:成熟地觉察和回应

    沟通并不是全然无法控制的,你没办法控制父母的反应,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在沟通过程中,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express and

    letting go)。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在过程中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快乐,而不去期望对方真的会听进去你的话或者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按我们的心意回应,他们的回应也不重要,重要的我们控制自己、成熟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此外,从“情绪导向”变为“目标导向”,学会注重谈话成果,而不是去注重情绪的发泄。在谈话前想清楚,我到底想通过谈话得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在谈话过程中,要坚持你的谈话主题,避免被父母带离目标。可能在谈话过程中你不得不反复地把对话带回原本的主题。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试图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上,否则你可能会失望、变得情绪化,而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c. 沟通结束后,注重自我关怀

    结束后,多做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关注这场对话中积极的部分(比如,不论对话有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对父母开口都证明你很勇敢)。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

    我们理解无助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走出无助感也必然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鼓励你从小对话开始,逐步获得积极的沟通体验——它们未必是愉快的经历,但能让你一点点体验到自己增长的力量——慢慢地积累自信、直到有一天走出无助。

    你的爸妈也许没有给过你最好的成长教育,你现在有力量在和他们的相处中,反过来帮助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许没有过机会,学习你已经学习到的观点、理论、思想,但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相信我——也会让你的幸福感变得更强。

    或者,如果他们暂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帮助,你至少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你是谁,甚至,真正的他们是谁。未来的一切可能,都会从这个“真实”开始出发。

    在这里祝福你们,以上。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