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在《大明王朝 1566》中,最聪明的是谁?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6-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86
    赞:
    46
    [​IMG] 庄周座下的大头鱼,心理学咨询的宝藏男人 阅读原文

    谢邀。

    《大明王朝 1566》中,谁是最聪明的?

    好家伙,这个问题真算是在一群精英班里再挑出一个精英,当真是一个难题。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才叫”聪明“呢?

    在稍微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掉脑袋的大王朝 1566 的格局里,每一个人无不是战战兢兢,发挥自己十二万分的”聪明,去争取那微弱的职场生存机会。

    那怎么才能算大明王朝 1566 中最”聪明“的人呢?

    大头鱼以为,当满足四个特征才能称得上一个聪明人:

    1. 看的出趋势格局
    2. 定得好自我位置
    3. 在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
    4. 能得到预期的回报结果

    以这个标准我们一一对应甄别,看看谁能成剧中最聪明的人。

    首先满足第一条的人,就不多,可以排五个人:胡宗宪、海瑞、徐阶、张居正、沈一石。

    常言道:知时势,晓进退。如果不能对于事物发展具有优先的判断感,在波谲云诡的大明官场,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被大局所困。

    那么判断事物趋势格局的关键在哪呢?答案很简单,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分析能力。

    《大明王朝 1566》作为少数在剧中人物信息差上抠细节,在这点上“十分公正”,即给予剧中人物较为公平的信息源,让剧中人物能基于自身认知范围,去洞察事物发展趋势。

    由此,大头鱼在这栏中并没有把嘉靖算进去,为何呢?

    诚然,嘉靖的权谋之术,放到整个历史上与其他雄才之主,都不遑多让,自己 14 岁继位,就能斗倒杨廷和等一帮文臣。

    设道醮玄修二十多年,大明国事竟然也不乱,其人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但即便如此,大头鱼也未把嘉靖算进去,剧中嘉靖神鬼难测的精明,其实是建立在广大的信息差(东厂与锦衣卫)所产生的。

    拥有这样点亮地图的开挂实力,自然而然就能在局势判断上优于他人。

    但习惯开金手指的加持,一旦脱离金手指,嘉靖也便有犯迷糊的时候:

    浙江改稻为桑推行不开,严党只好毁堤淹田,迫使老百姓改,结果胡宗宪等人的及时补救,才只淹了淳安、建德两县。

    之后胡宗宪在拿到马宁远的口供下,迫使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联名上奏折要求朝廷延缓三年执行改稻为桑。

    奏折到京师,一下就让内阁与司礼监全都犯迷乎了,到底下面出现什么问题了?

    这才有嘉靖要严嵩奏对时说过的那句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宽亦误,严亦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

    从这段对话可见,在缺少上帝视角后的嘉靖,对于浙江改稻为桑是步死局,竟也是后知后觉,年初御前财政会议上拍手叫好的声音,不知道此时嘉靖是否音犹在耳?

    [​IMG]

    所以从这角度上来说,嘉靖的洞察力还是棋差一招,而我们回到前面说的五个人,事实上他们获取信息的资源都不是很多,但都能从有限的信息及时洞察事件的趋势,把握局面发展方向,我们细分析一下每个人的洞察力:

    胡宗宪作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在改稻为桑的第一次落到浙江的时候,就已经洞察出这是一步死局,但奈何谭纶的特殊身份,使得胡宗宪的推迟奏疏在严党眼里成为了倒向裕王的“投名状”。

    之后浙江的奏疏被驳回,此刻的胡宗宪已然明白,严党已经不信任自己了,而裕王一党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把改稻为桑搅黄。

    如同在巡抚签押房中,胡宗宪对谭纶说的:

    “你们(清流党)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有几个人真知人,真知势?就说眼下由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引起的大势吧,那么多人想利用这个机会兼并田地,浙江立刻就会有将近一半的人没了田地!那么多没田地的百姓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到时候外有倭寇,内有反民,第一个罪人就会是我胡宗宪,千秋万代我的罪名就会钉死在浙江!就这一点,你来与不来,我都不会让他们这样干。你来无论是想劝我,还是想帮我,都只有一个后果,把大局搅砸了!”​

    这句话可以说狠狠地把清流党的脸给打了,清流党看出改稻为桑成死局,只看到严党会倒大霉,却没看到浙江动乱势必影响浙江东南抗倭大局,影响整个国家大局。

    之后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胡宗宪立马觉察到朝廷两党已经动手了,按照朝廷“尿性”绝对会拿沈一石开刀。

    由上述两点来看,胡宗宪对于事物发展的洞察力,堪属全剧中的第一。

    那么我们在看海瑞,对比胡宗宪的洞察力,可以说不遑多让,因为他的品阶只有七品,所能接触的信息来源,绝对要比胡宗宪更少。

    但这并不影响海怼王对于局势发展的精准判断,首先刚到浙江,就一语道出高翰文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是步死棋。

    之后沈一石家产被抄,只抄出少量的家财,海瑞明锐察觉日后浙江必起大案,一方面劝阻高翰文主动求罪,远离漩涡;另一方面,从省里书办口中得知沈一石的作坊转让给徽州商人,察觉出郑何二人已经狗急跳墙了,其二人离覆灭不远,于是果断顶住省里催缴生丝的公文。

    [​IMG]

    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海瑞并非清官如此简单,也同样是干练之臣。他所处的位置比他人都低很多,但能根据有限的线索拼凑出事件发展趋势,其能不下胡宗宪。

    接着徐阶、张居正洞察之能,在分析胡宗宪那里已然大概讲过,两人都能及时察觉“改稻为桑”是步死局,其洞察力可见一斑。

    而作为第五的沈一石,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官场身份的商人,却能周旋于浙江官员与江南织造局之间二十多年,其精明才智若非常人,早就死了多少回。

    当高翰文、海瑞来到浙江,沈一石已然明白浙江将成为朝廷党争的大舞台,作为商人的他左支右绌,尽力维持着自己空架子的产业。

    然而当杨金水躲在京师不回来,沈一石已然察觉,改稻为桑已经成为两党拼杀的火药桶,自己作为漩涡中心的主要人物,下场只会死的更惨。

    既然逃无可逃,那就索性布个局好好耍耍所有人,于是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粮,等海瑞奉命去摘灯笼时候,又变成“奉旨赈灾”。

    好家伙,一下把剧中所有人物给戏耍了一番,在临死时候一封信,更是气的老何骂道“其心可诛”:

    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数十年倍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补国库之亏空否?诸公见此账目必将大失所望也!兹附上简明账目一页于后,望诸公览后另想良策,为前方筹募军饷,或可减罪于朝廷。否则,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

    沈一石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身处一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不断地周旋于朝廷与地方官员之间,尽管他的才气与能力与剧中其他官员不遑多让,但其贱商的身份注定他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那么我们看第二大点,就是定得好位置,这里需要解释,为什么说定好位置是聪明人的特征之一呢?

    这里不得不说明下,职场的本质是什么?

    职场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交换,这当中会有利益的交换,也会有人情的交换,但归根结底其实是资源的交换。

    那么但凡是资源的分配交换,就绝非等价性交换,在职场当中,二八分配永远是主流,因为位置的不同,所分的权益就不同,这就会形成某种分配壁垒,这是一种规则分配者的保护,也是一种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妥协。

    但职场当中,总是会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想去打破固有位置的制约,攫取更多的利益,这是极其愚蠢与不理智的,当你在不合适位置时候,急于求进,必将会遭受职场的反噬。

    这在剧中出现的情景,已然太多了:

    正月十五的冯保,私自隐瞒司礼监吕芳等人,抢先去报喜;吕芳瞒着嘉靖,私下里与严嵩徐阶二人见面,在宫里允许自己子孙叫老祖宗;陈洪在嘉靖还活着的时候,就想去攀裕王的枝条。

    这三人哪个不是大明王朝翻手为云,覆手雨的存在(冯保在万历),但都或多或少犯了逾越位置,认不清位置的错误。(吕芳是没办法,读书少吃的亏)

    弄清楚这条标准,我们再来看谁能符合呢?

    其实这条能符合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剧中唯有严嵩、徐阶、张居正三人。

    可能到这大家疑惑,那嘉靖、胡宗宪、严世藩、高拱、赵贞吉、海瑞等人呢?

    为什么只要这三人,而其他人排不上呢?其实大头鱼本意是想把吕芳算上,但如前面所说,犯过错误,就给排除了。

    首先说下,像嘉靖是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是参与者,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却从来不想皇帝该做的事,其聪明才智但凡用于皇帝本职工作上一点,大明朝局不会如此崩烂。

    而胡宗宪之所以排除了,其因为他是严党的核心骨干,处于他的位置,按理应为本集团”尽心“服务,但由于其人公心太重,严党之所以能屹立不倒,首在东南抗倭离不开他。

    所以严嵩劝他养寇自重,一方面是保护严党,从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胡宗宪,艰难抉择的胡宗宪最终选择了彻底剿倭,公心天下。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胡宗宪彻底是”背叛“严党了,站在严党的位置上,却给予了严党最沉重的一击,最终自己与严党共同沉没(悲剧)。

    严世藩、高拱、海瑞的问题,都大致出在位置认识,而且都有点共性,那就是火爆脾气。小阁老骂街的时候,几乎不分场合,正月十五御前会议上、西苑宫墙之,只要脾气上来就破口大骂。

    [​IMG]

    而高拱,熟悉《明史》的人也知道”高火炮“,而本剧中这一性格完美演绎出来,只要东楼兄开火,高拱就绝不闷火,性格火爆可见一斑。

    更有意思的事是,就算是自己人,高火炮也不会轻饶,在裕王府上,因为海瑞二审案词之事,当着裕王面对着徐阁老就是一番炮火,一国之重要辅相,虽说是性情中人,但这未免会招人嫉恨。

    而我们的海阎王,自然就不用说,从浙江怼到京师,也是一个奇迹的存在,更遑论嘉靖皇帝被气到吐血。

    那么回到前面,为什么说只有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三人呢?

    严嵩掌枢要内阁二十多年,其核心秘密就是能看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就是嘉靖的工具,所以急嘉靖所急,想嘉靖所想,奈何整个严党组织的无限膨胀,俨然不是他一个 80 多岁老人所能控制,最终被严党所累。

    徐阶可以说另一个版本的“严嵩”,但比严嵩更能忍,吕芳私下会见严嵩、徐阶二人,犯了大忌。致使严嵩被严令回家修病,吕芳被发配吉壤修陵,内阁、司礼监由徐阶、陈洪二人暂掌。

    如此看似优势的“顺风局”,徐阶仍然把自己位置摆得很正,不敢逾矩,让陈洪结结实实地用热脸贴了会冷屁股。

    如果说当时是局势不明,所以徐阶有所做作,到了正月十五,嘉靖下令抄严世藩家,由徐阶去给严嵩传旨,到了严嵩府上还是毕恭毕敬,要求下人先去通报一声。

    [​IMG]

    做敌人做到这份上,徐阶的谨慎自我定位,当真是叹为观止。

    那么第三个人物张居正,张居正作为后起之秀,其聪明才智在裕王一党中俨然军师级别,但千万不能被才气所遮蔽,对比于严嵩、徐阶,张居正的心机也更为深沉。

    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定位位置,嘉靖一朝,内阁首辅的位置轮不到他,于是他把所有赌注放在世子身上。

    血经与送寿龟两件事,他作为背后策划者,巧妙利用李妃与世子与嘉靖的关系,达成营救齐大柱、海瑞。

    那么回道前面,能清楚自己定位,在正确位置上做正确的事的条件,也就这三人,奈何严嵩因为组织关系庞大,很多时候,自己位置上,却没有做正确的事,放任严世藩做出毁堤淹田的惊天大案。

    对于鄢懋卿南巡盐税分成,自己无力掌控,最终使得自己与嘉奖的决裂。

    故而严嵩在此栏中被删掉。

    那么到第四栏,得到预期的好结果。从历史结果来看,徐阶熬走了严嵩、张居正大权独握十年内阁。

    似乎二人都得到好的结果,但大头鱼以为,张居正较之徐阶,还是差了一点(参考张居正死后被曝尸)。

    为何这么说呢?徐阶熬倒了严嵩,大明朝走了一个贪官,却引来了更贪的徐阶,但在明史当中你会发现,徐阶的口碑俨然要高出严嵩、张居正很多。

    为何呢?徐阶既贪财又贪名,万事混水和稀泥,嘉靖要杀海瑞,他从中尽力斡旋,保下海瑞,就为他赢下了身前身后名。

    在剧中,你会发现即便是敌人,严嵩与严世藩对待徐阶,都与高拱、张居正不同。严世藩跟高拱、张居正都急过脸,唯独却对徐阶没红过脸,称呼徐阶也是“老徐”称谓。

    足见,徐阶此人之权谋心智以及修养秉性之高,都能让敌人都能叹为观止。

    严嵩说过:

    “这人啊,熬一天不累,熬十天就累了;小心一年不难,小心一辈子就难了。”

    克己修身、和光同尘、虽贪而不鄙,徐阶当真算《大明王朝 1566》中最聪明的人了!

    老徐这个媳妇,真有你的!

    [​IMG]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