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水浒传中,高俅为何将大小船只钉住,铺板相连,难道他不知道火烧赤壁?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6-2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娃娃鱼 阅读原文

    二败高俅与鄱阳湖大战

    “二败高俅”火烧战船的故事,并非出自《水浒传》编写者的凭空想像,而是借鉴了元末明初一场真实的大型水战。

    相隔两百年的两次水战

    侯会先生在《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中,曾经全面地对比了水浒故事,与南宋初年钟相、杨幺起义的相同之处,认为是借宋江之名,写钟、杨之实。

    在书中,侯先生特别指出,《水浒传》第十九回晁盖、三阮在蓼儿洼大败官军,和第七十九、八十回三败高俅中的几次水战,都借鉴了杨幺起义中的阳武口之战[1](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

    [​IMG]

    但是,二败高俅时,吴用使用了火攻战术,却与阳武口大战有明显不同,对此,侯会先生没有论及,只是笼统地提到两处:

    • 小说中公孙胜祭风助火,是另从“三国”中借来的情节;
    • 高俅手下的两员水军将领刘梦龙、牛邦喜被李俊、张横捉住后,直接杀死的情节,与阳武口大捷中,朝廷的水军正副统帅崔曾、吴全皆死,极为相似。

    事实上,二败高俅一战,借鉴的不是南宋初年的钟、杨起义,而是 230 年后,元末明初的另一场水上大战:

    1363 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

    [​IMG]

    历史上的鄱阳湖之战

    这一战实在太有名了,关于它的评价是: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场战役有几个关键词:

    大船连锁、小船火攻、最终以弱胜强

    《明史》中对这一战的记载如下:

    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

    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

    1363 年的七月,陈友谅带领号称六十万的军队,与朱元璋在鄱阳湖的康郎山相遇。此时,陈军战舰巨大,气势非凡:

    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这些巨大的楼船涂着红色的漆,高三层,楼上楼下说话声音不相闻,橹箱都用铁裹住:

    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

    而朱元璋的船太小,无法仰攻,兵力也差太多,接连三天都吃了败仗。

    [​IMG]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部将郭兴建议用“火攻”:

    陈友谅连巨舰以进,我师屡却,兴献计以火攻之。​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

    当天傍晚,恰好刮起了东北风,于是朱军一方派出七艘小船,装载火药柴薪,顺风放火,火势迅速蔓延,整个湖面都烧得通红:

    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

    陈军一时大乱,陈友谅的兄弟陈友仁也战死。

    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明史》后来总结这次胜利说:

    是战也,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以上引文,均出自《明史》)

    [​IMG]

    与水浒故事的对比

    《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中写到“火攻”的情景:

    刘梦龙急教棹船时,只见芦苇丛中,藕花深处,小港狭汊,都棹出小船来,钻入大船队里,鼓声响处,一齐点着火把。

    原来这小船上,都是吴用主意授计与刘唐,尽使水军头领,装载芦苇干柴硫黄焰硝,杂以油薪。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后官船,一齐烧着。​

    以小船穿梭在大船中间放火,是鄱阳湖之战的特点,是以小胜大的成功案例。

    而高俅这边,在船只上用板铺、用铁环锁定的做法,也是陈友谅军队的实际情况:

    (高俅)便传号令,教把船都放入阔港,每三只一排钉住,上用板铺,船尾用铁环锁定;尽数拨步军上船,其余马军,近水护送船只。​
    [​IMG]

    这么做其实是有好处的。

    高大的楼船连缀起来,非常稳固,可以运送大量步兵甚至马军,同时也对小战船形成了大山压顶的气势。

    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前几天的失败就是证明。

    当然,有利则必有弊,缺点就是容易被火攻。

    不过,火攻也需要条件,那就是风向。

    鄱阳湖之战中,傍晚时分突然刮起的东北风帮了朱元璋的大忙,而在《水浒传》中,则直接由大法师公孙胜施法祭风,想往哪里刮,就往哪里刮,取胜容易多了。

    小结: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目前有两个说法,一是元末明初,洪武初年;二是明嘉靖年间,1533 年左右。

    关于编著者施耐庵的生平,流传较广的看法,是他曾担任过张士诚的谋士。《施耐庵墓志》上说他:“生于元贞丙申岁……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也就是 1296 年 -1370 年,享年 74 岁,是陈友谅、朱元璋的同时代人。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水浒》的编著者对于大明开国皇帝用火攻的方式,以小船胜连锁大船,取得鄱阳湖水战决定性胜利的辉煌战绩肯定都了然于心,拿来作为写作素材自然也很顺手。

    如果你问,陈友谅知道赤壁之战的事吗?肯定是知道的。

    那他为什么还会把船钉起来呢?

    因为历史有时候就是会一再重演。

    2021.6.23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