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爱因斯坦的斯坦。。。 阅读原文 这个问题其实是包含了好多问题。。。一个是艺术是不是需要强烈的个人风格,一个是可不可以不考虑公共性,一个是个人的艺术是不是产生于灵感的。 艺术并不那么个人 先说一下前者,现在有一个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想法,就是艺术是一个很个人的东西,甚至是私人的东西。这大约和学院派式微,印象派的崛起和个人风格越来越受重视有关。但如果你放眼艺术史,会发现其实艺术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非常公共性的东西。 比如古代西方,不用说,我们现在所谓的艺术家在那个时候都是工匠,雕塑和绘画上连名字都是没有的。这个情况大概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更不用提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完全公共的作品,教堂的壁画,雕塑,古希腊的神像,都是服务于公共空间的。文艺复兴之后,服务于金主,公共性少了点,个人性大约是多了点,但也是有限得很。大概马上有人会说了,卡拉瓦乔,伦勃朗,都是很个人的艺术家,没错,但问题是他们可都是创造出新风格的人物啊,看看同时期其他艺术家,都是比较同质化的。我们学艺术史,都是节点式学习,就学那个跳变的一个点,导致我们脑子里的艺术史都是这一个个的闪光点,其实历史上 99.99%的艺术,都是在同质化的基础上有那么一点点个人的东西,我们眼睛里只看到了那 0.01%。相当于只有骨架,没有肉。直到印象派,艺术的主旋律,还是同质化的,不那么个人的。 中国比较特殊一点,宋代以后,文人画开始流行,绘画变得个人起来了。文人画画,号称都是笔墨游戏,但这个个人只是创作心态上而言的,谈到笔墨技法,又是同质化。当然也有不少风格独特的艺术家,但还是那句话,那是 0.01%。。。至少在中国书画这个领域,你可能学这个学那个,你有你自己的路子,但那也是老路,不强调个人独创的风格。 可以说在古代,公共性不说有多强吧,至少个人风格并不被鼓励。 直到现代,忽然之间,艺术风格才得到了重视。每个人都在探索个人的风格,没有个人风格,大概就属于无聊的画匠了。到了当代,又没有人重视风格了,因为当代艺术范围之广,突出形式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可能还有草间弥生,杰夫昆斯之类具有鲜明形式特点的艺术家,但这只是无数当代艺术中的一小类罢了。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 如果说形式和风格已经不是重点了,那么对于当代那什么是重点?你可以回忆一下,观看当代艺术展览,你看的是什么?你是不是在那疯狂猜,疯狂脑洞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啊当代艺术理念是最重要的,他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思考,并且思考个爽。为什么思考当代艺术会爽到?不是他风格多么独特,也不是他有多么好看,而是他表达背后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有能挠到你痒处的地方,有能戳到你小心心的地方。最终,这是一个理念的游戏。 在以前,注重形式的艺术,只需要关注形式,人人都长了眼睛,好看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出来。但现在呢,理念就不是那么普适的东西了,每个观众的生活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差别都巨大,对牛弹琴是常有的事情。公共性就体现在这里了,艺术品想要谈的东西,必须得考虑观众的接受问题。谈一个超级冷门的问题,没人知道,等于对着空气使力,所以得谈一个公共问题,批不批判先不说吧,也有走温暖路线的,不是说必须得批判。但讨论的问题如果太个人,别人得不到,等于不考虑观众了,也就是说有没有人看无所谓。我是严重怀疑这一点,哪怕梵高,这么自嗨的艺术,也是渴望观众的。或者说你仍然走纯形式路线?那这就过时了,老师大概是不会希望这样的,形式化的艺术路都被前人走尽了。 艺术灵感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灵感”不是持续的东西。灵感当然是有的,也是一瞬的,但把灵感变成艺术品,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的,持续性思考的过程。 如果看下面这个康定斯基画画的视频,你是不是觉得这是灵感喷薄而出的产物?好像也是没什么理由的? 但其实不是的,这是康定斯基“唯手熟尔”的结果。他绘画一整套理论,慢慢形成《点线面》这本书,详细到你照着操作就能画出满满地都是康定斯基味的画来。这是长时间持续思考的结果,里面当然也汇聚了康定斯基无数个灵感的瞬间。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视频这个样子,几乎不需要多加思考。 包括梵高也是一样的,别看他画的好像很潇洒,其实都是他画废很多张之后出来的东西了。比如向日葵,据他的日记说,画了很多都不满意,反复雕琢,才出来他认为好的几张向日葵。 当代艺术的很多“idea”,也是一样的。瞬间的灵感只是一个种子,要让这颗种子长大开花,成为最后的艺术品,需要细心的培育。同时因为当代艺术是一个理念的游戏,你就得对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是支撑起作品的内核,否则就只剩下一个形式的空壳,而形式对于当代艺术等于什么都没有。 也有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是没经过仔细思考,就“看起来很当代”的那种,作者可能也没仔细想过。但这些一般都不是好的作品,或许偶尔瞎猫碰少死耗子出来一些好的,那也是随机事件罢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