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为做AV男优而努力 阅读原文 这部电影的成就就两点:一是技巧(主要是对景深镜头的突破性使用),二是剧本。 演员水平业余,伯格曼甚至专门吐槽了威尔斯的演技:《公民凯恩》就是一部浪得虚名的无聊电影……在好莱坞混靠的是人品和演技,我不得不承认他人品还不错,但他演技太差。 不过当然,伯格曼本人是喜欢用舞台剧手法拍电影的,他的意见也不应该作为圣旨。 但就我的体验,和三四十年代流行至今的大部分经典电影相比,《公民凯恩》整体表现是相对落下风的,有兴趣对比一下当年击败它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青山翠谷》(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明显是《青山翠谷》手法更纯熟,演员更出彩,观赏体验好出许多。 手法过于前卫,虽然启发了后世的导演们,但是,就《公民凯恩》本身而言,这些手法其实融合的并不完全得当,可能有部分景深镜头很经典,比如下面这张,记忆中这张剧照和《公民凯恩》的艺术成绩几乎是绑定的,绝大部分电影鉴赏类、科普著作上,选一张代表影片的场面就是这张。但是总体来讲,非电影专业的人,如果不从专门的技术角度来分析而只是抱着看一看《公民凯恩》的话,体验其实是有点古怪的。 公认的影史经典镜头 《公民凯恩》的影片手法使用,对比同时期的经典电影,比如三十年代的《乱世佳人》,《金刚》,《关山飞渡》,四十年代的《青山翠谷》,《愤怒的葡萄》,《生活多美好》,我个人想到一个最接近我感受的词就是“锋芒毕露”。 和约翰·福特简单却不一般、四平八稳又充满魅力的镜头相比(福特奥斯卡拿的多,拿他比比较有典型性,而且福特是那个时代我最熟悉的导演),《公民凯恩》的手法极为另类,首先在风格上,这部影片就非常“冷峻”,这一点在开篇就奠定了基调,凯恩去世的场面,发生在凯恩的世纪豪宅中,豪宅破败,寂静,镜头上表现出如恐怖片城堡般的森严。 配上原始又带点惊悚意味的音效(特别是嘴部特写说出“玫瑰花蕾”前后),和护士面无表情走进来查看状态,盖上面部的镜头,加上这部影片的明暗对比非常强烈(比如凯恩替睡着的职员继续写稿骂自己老婆的场面),俨然一部老式吸血鬼电影。紧跟着又是影迷津津乐道的展示凯恩一生的场面,不过那个场面我觉得被后世有点拔高了,当时来讲也不算特别突出,至少和《双重赔偿》的开头回顾模式相比还有点差距。 我个人记忆比较深刻的还有两个镜头:影片终了,当对凯恩人生调查结束后,人们走在大厅中,镜头逐渐拉远,几乎看不到演员嘴巴在动,只能听见对白,这种手法在当时是不会有其他人使用的;当凯恩炒掉贬低苏珊的职员以后又送去支票,却又被退回来,苏珊说他不演了,当时凯恩默默地把信封拆开,动作越来越快,跟着走到苏珊面前,影子十分高大,跟着示意苏珊必须继续演下去,苏珊被阴影笼罩,满脸都是恐惧! 这是手法,可惜《公民凯恩》的技巧固然强悍,但有一个极为严重的弱点导致它的技巧被打了折扣:摄影。 看过影片的应该知道,《公民凯恩》的摄影其实也很厉害,还部分场面的光影表现也值得称道,在当时来讲也算得上出色,但是—— 它会抖! 不是伪纪录片的抖,不是恐怖效果的抖。 是真的在摇晃!部分镜头或许可以解释称伪纪录片手法的妙用(当时还没这玩意,但不排除威尔斯天才表现,毕竟人家做假新闻也是很厉害的),可是很多真的不能解释啊! 到今天,这部影片真正还值得收藏的地方,是剧本。 剧本,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影史的经典剧本,大概是因为我本人喜欢看小说的缘故,因此相比镜头什么的,更关注剧本,以新闻大亨之死为引子,先展示新闻大亨传奇性的一生,跟着采用调查采访的方式展示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几年前日本有一部电影采用类似的叙事手法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度——《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是《公民凯恩》剧本中表现了每个人物对凯恩的不同看法,避免了《松子》部分场面存在“上帝视角”的缺点,反而增添了“罗生门式”的悬念。 而且剧本上对平行叙事、对应剧情的表现,加上手法的刻意配合,以及本来就有真人大企业家作为原型,这部影片的厚度是远胜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虽然不过 100 来分钟的电影,但是其剧本完成度之高,立意之宏伟,即使在出了名矛盾、纠结、社会性强的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也罕有其匹。 大概就是这样,用一段话总结:《公民凯恩》是一部在当时来讲,手法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启发了后世很多导演的经典电影,但是因为拍摄时条件的限制,以及手法过于前卫的缘故,使得它并没能完美实现那些出众手法真正能达到的艺术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世导演们的探索,《公民凯恩》高超的艺术手法,也逐渐被提炼到极致。但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被取代的,是其文学性高超、富有深度的剧本。 顺便说明一下,前年曾经有媒体对几百位导演做过调查,他们投票选出来的最伟大电影,是《东京物语》,最伟大导演,是费里尼。《公民凯恩》的历史地位,可能和其开创性意义有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