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自暴自弃与自我接纳的区别在哪?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7-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86
    赞:
    46
    [​IMG] 张临风-心理咨询师,微信Therapycomm,公众号The_Shack 阅读原文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是在人生中始终有效,那大概就是抱着接纳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所有问题了。当我们谈论改变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在遇到触发我们情绪的事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有时候越努力越适得其反?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多多少少都跟接纳有关。我们期待的成长和改变,只能从接纳开始,到接纳为止。当你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选择并不重要,其实做什么都可以。

    一.改变,从接纳开始

    “在我经历中最悖论的事情在于,即使是生活依然如以前一样复杂,但是当我越能接受自己之后,我就越能够理解与接受生活的现实,而这样的接受似乎又能让我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变化。”——卡尔·罗杰斯[1]

    接纳是咨询里非常常见的话题。在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2]中都有涉及,也是许多时候应对成长、挑战甚至危机的核心议题。当然,无论是 ACT 里的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还是辨证行为疗法里的全然接纳,其核心都是相似的:接纳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接纳(内耗)会。

    接纳的定义是:以不评判和不对抗的态度,对当下的情况进行观察、描述和参与。它的反面就是对于事物有过多的评判,或者因为对抗而产生的内耗。

    在具体的生活中,其实就是我们在遇到危机时,对待自己与事务的态度。

    假如自己忘记了一次考试的时间,发现的时候已经离考试就剩几天了,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是评判自己,给自己贴上懒惰,不负责任的标签?还是对抗考试设置,干脆不复习了,破罐子破摔,在焦虑中消耗掉自己仅有的时间?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都不是。大家都明白,在这样的时刻,不管是评判自己还是对抗制度都是无效的,有效的行为是接受我现在面临的危机现状,认可自己担忧的感受,把这种压力更好的调节和应用在有效的复习行为上。

    而在这个情境中,区分有效和无效行为的分水岭,正是我们能不能选择接纳当下的困境与现状,并且不去评判与对抗。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人越愿意做自己,接受自己,越能让自己甚至带动周围的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

    我们的不满意,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者自己想象中满意。因为对这种想象出来的标准不满意,所以迁怒于自己或别人,继而内耗(白白消耗自己的情绪与精力),陷入下一个冲突或危机中。这样的负面循环非常常见。

    因此,在辨证行为疗法里,林奈涵强调全然接纳[3]。全然接纳的核心在于,现实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正如熟鸡蛋不能返生,覆水无法收回一样。试图对抗它,无异于螳臂当车,这样的内耗与挣扎只会降低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变得更痛苦。

    接纳本身就可以直接降低甚至消除这样的无力和痛苦,并帮助我们重新以智慧且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接纳不是放弃,它恰恰是唯一有效的继续改变和有益行为的方式;想变得更好的人,正是应该先接受当下的自己。在生活中和咨询里,绝大多数人并非没有自身的行动力;与此相反,他们有很强的行动力,也在不停的努力。但是由于这些行动和努力不是基于接纳的,而是类似于内耗的。所以这样的努力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也是许多循证心理咨询理论都强调接纳的根本原因。人本身是拥有自我成长的力量的,但是如果用错了方向,却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这是为什么给出接纳建议的初衷。接纳自己没办法做好的事实,恰恰是开始做好的第一步,这就是接纳的悖论,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接纳的意义。

    二.改变,到接纳为止

    “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使其变成天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4]

    如果说开始代表着接纳的勇气,那么停止则是接纳的智慧。如哈耶克所说,我们要在生活的实践中规避一味追求“地上天国”尝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尽如人意,如果只追求天堂般的价值,那么连寻常的人间也会变成地狱。不仅如此,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应该规避让自己成为“地上天人”的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失,正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人没办法是完美的,不可能做到所有事;生活不是完美的,不可能给你一切。一味追求天堂,则会连人间都变成地狱。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以人力的有限试图改变人生的无常,往往不可能及。人的痛苦极少直接来自于自己的不完美(完美是不可达到的,做得好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对自己缺乏认可),而几乎总是来自于自己持续而密切的注视自己和完美之间的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接纳是所有改变的终点的原因:只有你觉得够了才是够了,只要你觉得不够就是不够。同样都是向前走,不够或者担心不够时的惊慌失措,与够了但是还可以更多自信洒脱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犹不及。

    开始生活,不必执着于到哪里去或实现什么目标;成为自己,不被他人的标准所局限;全然接纳,然后做任何自己真正觉得有价值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明明我也没有什么值得头疼的事情,为什么却始终没办法达到一种开心和幸福的状态呢?有人人觉得一定要达到某种标准才会幸福,比如考上 985;有人觉得必须要获得某样人生中珍贵的事物才能幸福,比如需要尽快结婚。但其实,考上 985 也许意味着更多的竞争,结了婚也可能会有更多的麻烦事。

    这世上的幸福如果不在当下,那就一定不在将来,因为将来无非是明天或者三个月后的当下罢了。在当下幸福起来的能力和习惯,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其中就包括了肯定自己拥有的价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及不去和任何人做任何比较。后悔的人总会后悔,遗憾的人总会遗憾,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他们的生活与选择其实并没有关系。

    三.其实,做什么都行

    “接纳,意味着没必要去恐惧(未知);接纳,意味着不再浪费精力去(与生活)对抗;在终极意义上的接纳,则意味着我们可以聚焦于(当下)更富有建设性的行动。”——路斯·哈里斯[5]

    当人不再被自己的不接纳与内耗一叶障目之后,生活就会处处是机会。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主观的,基于自身选择的。在草坪上躺上一下午可以是浪费时间也可以是休息放松,取决于你选择怎么想;奋笔疾书一下午的成果可以是可圈可点也可以是全部垃圾,也取决于你选择怎么想。重要的是明确:怎么想是接纳的,你能否灵活的选择这种接纳,能否在这种接纳的基础上继续承诺有价值与建设性的行为。

    基于价值的行为的前提条件就是接纳。定义人的是行为而非思想,再好的想法,如果囿于脑中而没被实现,也没有任何价值。一味的和某件事情较劲、挣扎,不如拿出一个可行的“不完美方案”去尝试着做。追求谋定而后动绝非困于多谋而难决,这个世界上对的事情有很多,不算太错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强行一定要选出一个最优解,一次两次也许可以,在人生的漫漫长河里,终究是无法达到的。人在想时就没在做,在做时就没在想,适当想想当然可以,但是我们的人生终究是由我们的行为组成的。毕竟,人类是 Human Being,而非 Human Thinking。

    从具体的行为策略来说,大家可以尝试下面的四个步骤:

    1. 识别自身的与事件相关的情绪(觉察)。
    2. 尝试全面的,不带评判的观察与描述引发自己情绪的事件(正念)。
    3. 当你能够全面的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与理智时,尝试平衡二者,既不用情绪压制理智,也不用理智压制情绪,在情绪和情绪能够平衡的时候,以自己的意愿而非冲动决定(意愿)
    4. 执行自己基于意愿的决定(行动)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却也不必追求事事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却也不必追求事事都造就人。不历无益,难知有益;不经彷徨,难得成就。这也许就是解决改变悖论的接纳辩证法吧。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