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不必对我写的东西耿耿于怀,如果觉得有错,那证明你是对的。 阅读原文 托某位入狱流量明星的福,让大家开始关注新型毒品,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也算是做了一个好事。第三代毒品是根据时间来划分的,此前有海洛因为代表从植物提取合成的第一代毒品,以以冰毒、麻古为代表的第二代化学人工合成毒品。 第三代毒品是第二代毒品的变种,即地下毒贩为逃避打击而在第 2 代毒品的化学结构式进行修改,合成出一种与第二代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的毒品类似物。由于无法确定名字,所以被统称为“实验室毒品”或“策划药”。 首次出现是在 2013 年联合国禁毒署的《世界毒品报告》,里面定义新精神活性物质: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可能,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随后联合国禁毒署认为“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范围流行的第三代毒品。 第三代毒品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由于成分与以往毒品不同,再加上检查手段未跟上,很多国家并没有意识这是一种新型毒品,所以被毒贩们钻了法律空子,很快就替代原来法律风险较大的第 2 代化学合成毒品,在全球流行开来。 由于制作方便,简单,第三代毒品不仅种类多,且迭代更新速度异常迅猛,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新精神活性物质 2009 年 166 种,2012 年上升到 251 种,2014 年达 388 种,2018 年陡增到 602 种,年增长幅度达到了 55%。 除此之外,一些不法分子更是丧心病狂的将第 3 代新型毒品伪装成“网红饮料”、“奶茶”、“跳跳糖”、“巧克力”、“曲奇饼干”、“果冻”等,在娱乐场所公然销售。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三代毒品比前几代毒品具有更鲜明,更易传播,更隐蔽的特点: 个性定制 互联网时代讲究用户体验,这点毒贩也与时俱进,根据地区、用户需要,以及躲避各国法律管制,定制不同外观、药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各国缉毒部门防不胜防。目前此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制作方法并不神秘,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或是受过初级药剂师专业培训,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授模式制作出来。 隐蔽性强 由于缺乏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了解,各国基本禁毒人员对此类毒品所知有限,以及法律的管制滞后,很难将收缴上来的新活性精神物质判断为毒品。而一些青少年在娱乐场将一些“神仙水”、“开心水”等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一件新奇潮流的事物,更愿意通过这些获得所谓的“合法快感”、“适度兴奋”等。 易于传播 互联网的发达,也给毒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法律规定的化学合成毒品风险极大,而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易溶、无色等物理特性,毒贩只需要将它添加到普通物品,如饮料、矿泉水,使用快递包装运送即可,给目前禁毒稽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从药物作用机理上讲,第三代毒品与前两代毒品一样,滥用后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很大。例如, 以合成大麻素为主要成分的某种新型香料毒品, 使用该物质经常出现的临床症状有高血压、晕厥、心动过速、幻觉、精神错乱、低钾血症、癫痫和惊恐发作等, 有些并不是吸食大麻时所具有的典型临床症状。 此外, 吸食此类新型香料毒品还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又如, 临床观察表明, 吸食合成卡西酮的最普遍症状是焦虑,小到轻微焦虑大到严重的精神疾病。与前两代毒品一样,最严重的后果依旧是致死率,2004 年到 2008 年之间, 欧洲报道了 6 起与吸食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关的死亡事件。 前两年流行的小树枝毒品,就是一种合成大麻素类的新活性精神物质,其吸食效果与传统大麻类似(或更强)。另外还比较知名的就是被称之为丧尸药物的“甲卡西酮”,以及在一些在娱乐场不法分子用来迷奸的“蓝精灵”、“神仙水”、“开心水”等毒品,都属于新活性精神物质。 联合国禁毒署所确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不同程度的滥用危害。这些有的已经被部分国家列管为毒品, 有的则游离在各国毒品管制措施之外。毒品犯罪分子利用各国毒品管制活动的滞后性和差异性,不断发掘推出新的第 3 代毒品, 并通过制造和贩运活动推广到世界各地。 尽管第 3 代新型毒品可以“千变万化”,但原理和危害万变不离其宗,即让吸食者产生欣快、致幻、麻醉等感受,同时也在伤害其生理健康,尤其是对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比上两代毒品还要严重。 所以,想要避免第 3 代新型毒品的侵害,就得提高警惕,无论是在娱乐场所,还是在生活中,不接受、不购买陌生人、刚认识的朋友推荐的“上头电子烟”、“网红饮料”和“毒品零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