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何很多摇滚/金属乐迷对电子音乐,合成器有很深的鄙夷?传统音乐对电子音乐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8-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龚钊Asa,唱作人、吉他手 阅读原文

    切实体会,深有感触。

    但你说的这种鄙夷和优越感,但凡它一出现,就将成为限制一个人扩展自己艺术审美的阻碍,这点毫无疑问。

    其实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鄙视和优越感全都来源于视野窄、不了解。这种互不尊重不仅存于传统乐队乐迷与电子乐迷之间,也不仅仅存在于风格之间。音乐圈内,这种互不了解,也广泛存在于各个细分专业领域。

    去年玩儿知乎,围观各种回答评论中的争辩,我从学长 @梁源 那儿学习到了一个探讨问题的重点:

    我们无法讨论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讨论双方的边界没对齐。

    举例说明:当一个吉他手和一个电子音乐人讨论什么是“在云中的感觉”的时候,吉他手考虑的是选什么音、怎么弹、怎么组织音符、力度、音色、如何编配;电子音乐人想得可能是音色分类、EQ 频段、选什么合成器、后期调完了什么效果。

    本来就是因为经验和擅长不同而导致的出发点不同、方法过程不同,如果彼此不了解对方的边界,而断言对方艺术审美不成,那任何人之间就无法合作和交流。本质上出现这些鄙夷的原因,是我们学习的音乐语言不同,但彼此的语言没能交汇。

    很多乐手根本不了解电子乐是什么,也不了解制作。如果接触到拽几个 loop 做了首神曲,就被追捧的电子音乐人,接受他营销方向敏锐、流行度把握得好还行,但想来也很难认可他的音乐能力。因为大多时候,这些人的音乐能力确实不太够;同理,很多电子音乐人也不了解器乐,好的电子乐队是真人演奏的,做电子但却不明白 loop 和真人演奏的区别界限,觉得乐手太传统,也不了解器乐的特性;能坐十个小时做一个音色,却没有现场的控制力,自然会觉得乐手太随机。这些误读,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其实都可以理解,但我看来,这种争执只会发生在水平不够的标准线以下。

    像刚刚宣布解散的 Daft Punk、纯在声音极限上开拓的 Kraftwerk、玩儿数学的 King Crimson,老头儿了还是原来那个劲儿的 Rolling Stone 和 AC/DC,一辈子弹吉他的 Eric Clapton 等等,大家不会看不起,无论他们一辈子只演奏器乐还是只会拿电子做音色,都不会被看不起。

    究其原因,和他们用什么做音乐都没关系,原因在于他们的音乐意识。他们的音乐语言无论是任何,都不过只是工具。

    虽然我不知道题主的立场如何,但以我从业的经验而言,并非只是传统乐手对电子乐有不正确的认知,其实电子行业乃至制作行业对于乐手的认知,也是相当片面的。

    电子乐里有电子音乐人和电子乐队,很多大牌电子乐队现场演出,例如 Portishead 是真人全场弹奏的。因为这些做电子乐队的音乐人非常了解,演奏的时候,你的动态和张力控制,动人的部分还是要人来完成。你想做一个现场演奏的电子乐队,却不愿意在现场控制表现力最强的演奏上下功夫,被乐手鄙夷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可喊冤的。

    电子乐中 DJ 的搓碟,合成器的音色控制、midi 控制都是需要精准的机能练习的,挑音色需要时间,练技法也需要,你把所有时间用在制作音乐而非演奏音乐上,就不应该要求别人肯定你这个方面。就像我去看完发电站的现场,我也只会觉得:音乐概念、音响、音色、现场舞台设计太震撼了;而不是非要说:他们弹得真棒!

    分享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视频,是 Jacob Collier 和 Larnell Lewis 在 groundup 音乐节后台随便玩儿的一个 Jam,说明一下用打击板儿打鼓应该是什么样儿的,真不是用鼠标点完现场直接放 PGM 不管就完事儿了的。

    我经常接到一些国内制作人发来的工作,可能是一个键盘出身的编曲老师,或者一个后期老师,他所提出的一些风格或者演奏技法上的要求,在吉他上实际上常常是毫不合理的。很多所谓的电子制作人连基本的音域选择、风格特色、手法能到达的动态张力都不够了解。有时制作人朋友在跟我聊不同型号吉他的音色的区别时,我常常感觉,只考虑到材质型号,却不考虑手法力度能到的极限,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同时,很多乐手对制作也是没有概念的。很多时候大家需要了解的是,电子音乐其实跟乐队文化几乎是同时期就开始了,但一开始这本来就是两个方向。乐器就是演奏出发,接电有了后来各种音色与风格的拓展,一步一步演化至今的。电子乐也是一样,从一个声音信号开始,塑造一个声音的形态,结合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就跟你学吉他,你不能弹完 John mayer 不知道 srv 和 jimi Hendrix,你玩儿电子不知道声音的原理和风格脉络、与各时期文化的关系,就单纯把它当成音色拓展。当然你也可以这么坚持,但就不要怪电子音乐人嫌你不尊重他们的精力和专业。电子音乐人靠频段就能控制情绪,是一种声音物理,本质上和你在乐器上靠演奏制造情绪张力是一样的。但是手法不同,擅长出彩的方向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坂本龙一在玩儿 YMO 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了。他在纪录片《Coda》中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来解释用电脑做音乐有什么好处的时候,演示了一段琶音,他先用手弹奏,到了手跟不上的速度时,电脑就完成了这个高速的琶音,他说,这样就不用十年二十年地练习钢琴了。(B 站的这个视频中 38:10 秒左右的一段)

    【完整版】坂本龙一:终曲 Ryuichi.Sakamoto.-.Coda.2017.1080p.Bluray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就像 Jojo mayer 能打出像电子鼓一般的鼓律动一样,这些音乐家都是演奏到了,用电子乐来拓展自己不能到达的部分,这是作为一个演奏者,对音乐表达的一种追求,对自我音乐语言的拓展。

    通常,如果能互相尊重地沟通,其实一切问题都能够搞明白。但如果本身不够自信,对对方的音乐语言又不甚了解,说出一些小白的话生怕对方是在贬损自己,立马摆出防御的姿态,进行回击,那么任何沟通,就都难以进行下去了。当然从业多年,如何闷声不响地赚钱走人,每个从业者也许早就学会了。可是能真正不卑不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真实地探讨,才是更难的。能表达到位更多还是在个人的修炼。

    你不能指望对方能听懂你所有话,所以我们最好先了解别人的语言,再开口说话。在被打脸的时候,不要过于急躁。不交流的话,很多事情是无法自己琢磨明白的,但没有这种打开自我的善意和觉悟的话,也就是还没有做好沟通的准备。那我觉得人可以谦虚一点儿,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敬畏一点儿,并且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不该停止的。

    但我所描述的所有我遇到的情况,也并没有贬低任何一个细分行业的意思。因为越伴随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越了解到,造成这种创新和突破上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无论摇滚还是电子,其实对我们而言都只是舶来的音乐,发展时间之短暂,从业人员之良莠不齐,整个学习认知之片面,根本上就是客观存在的。

    从业者之间都如此,那么作为只把听音乐当作业余爱好的粉丝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更不觉得学习对方的音乐语言而与对方平等沟通有什么重要的了。更多的时候,也许只是在附和某一种乐迷身份所能带给自己的社会标签,这种加持也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未尝不可被理解。

    但是,作为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如果迎合这样的圈子,并且以封闭地玩儿音乐作为吸引粉丝的方式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不怎么上进,没什么追求,或者只是懒得去提高自己,觉得比粉丝稍微专业一点儿就够用了;或者感觉“直接否定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要比从零开始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简单得多“就一边犯懒一边抱着侥幸心理,从而能在行业中得过且过罢了。

    说到底,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甚至当细分领域的壁垒建立,专业人士还试图为年轻和新进的音乐人制造人为的障碍的话,我常常想,其实只不过是这些人,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热爱音乐罢了。很多时候,做音乐只是一门营生,一个生意。情怀之类的东西,在现实面前总要低头的。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各行各业都在谈论“内卷”的时代,音乐圈也并无什么特别。而那些被圈子消磨很久还能保持锐气,常在以卵击石的人,大概都是经历过更多让人“难忘初心”的时刻,并且没被生活逼到妥协那一步的人吧。

    我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但不必同情。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寻找着能做和喜欢之事之间的平衡。总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努力,不以外界的某种潮流做标准。作为一个投身音乐领域的自由职业者,我真心希望这样的人更多一些。有时候同这样的人交谈短短的几句话,常常就使我仿佛醍醐灌顶。但其实很多时候,不仅和同行,和圈外的人聊到这些,我也常常感觉自己被打开了,十分兴奋,不想退回到舒适的区域。

    这也让我愈发相信,只要你打开自己,永远进步,无论你的人生轨迹如何改变,你总能做出更加接近自我内心音乐的作品的。

    以上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