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阅读原文 8 亿亩梯田——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请查收! 你也许无法想象,在中国约 20 亿亩的总耕地面积中,居然超过 1/4 都是梯田。 中国不仅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 ▼ 不同口径下统计我国梯田面积数据存在差异,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课题组遥感测量数据,即 8 亿亩左右,图为中国梯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 / 星球研究所 尽管梯田的踪影遍布全球,但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把梯田发挥到了极致。 著名的广西龙脊梯田,层级最多达 1100 余级,最大垂直落差 860 余米。从远处眺望,密密麻麻的曲线令人震撼。 ▼请横屏观看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何旭龙 但这还不是最震撼的。 位于云南的哈尼梯田,总面积更是夸张到超过 100 万亩,层级从上到下多达 3000 余级,最大垂直落差 2000 余米。 如果游客想从山脚的梯田走到最高处的梯田,几乎相当于攀爬一次华山。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嘉楠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建设如此壮观的梯田?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这些梯田既是绵延起伏的风景,是重塑山地的艺术,更是山地之中无数族群奋斗上千年的史册,是改变族群命运的层层阶梯。 01 诞生 早在西周时期,随着平原上人口增加,一部分人便开始开垦丘陵坡地。 在都城镐(hào)京(今西安)周边,人们清除坡地上原有的植被,种植果树和作物。《诗经·正月》唱道:「瞻彼阪(bǎn)田,有菀(wǎn)其特」,即「看山坡的田地里,禾苗长得多茂盛」。 不过,这时的坡地种植更多的是顺坡就势,并没有形成一层层上下分割明显的台阶。 ▼ 新疆江布拉克山坡上的麦田,仅作示意,摄影师@飞翔 到了汉代,随着牛耕和铁器的普及,人们拥有了可以改造山地丘陵的更大力量。 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以及四川盆地的坡地上,人们用农具修建出田埂沟渠,逐渐形成了台阶状的田地。 ▼ 东汉陶水田,出土于四川东汉墓,是我国最早与梯田相关的文物证据之一,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制图@王申雯 / 星球研究所 在不断地改造山地的过程中,原始的梯田便诞生了。 ▼ 梯田的演变过程示意,制图@王申雯 / 星球研究所 不过,北方及四川盆地平地相对较多,此时梯田的开发并不突出。但随着此后中原地区不断的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北方汉族被迫大量向南方迁徙,梯田逐渐开始在山地众多的南方大展身手。 ▼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由于南方降水更多,梯田的建设反而比北方拥有更大的优势,山地间丰沛的地下水、随处流淌的山溪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当水源灌满梯田,又与需水量极大的水稻相遇,形成「梯田 - 水稻」的绝佳搭档,并逐渐成为南方最主要的农业模式之一。 ▼ 梯田引水灌溉过程示意,制图@王申雯&陈随 / 星球研究所 在黄山山脉、天目山等山地纵横的古徽州地区,移民们开垦出婺源江岭梯田、篁岭梯田等。 ▼ 江西婺源江岭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还在这里实施水稻 - 油菜轮作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获取油料资源。 每年秋季水稻收获后便开始种植油菜,到了次年三四月份,油菜花开,大地金黄,再加上粉墙黛瓦,峰峦峻峭之间薄雾绵绵,如同世外桃源。 ▼请横屏观看 村寨与油菜梯田在婺源土地上错落相间,摄影师@李程光 而在以山多著称的福建,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自唐朝中期起,大量北方移民在福建尤溪县境内开荒筑田,逐渐在重峦叠嶂之中开垦出气势磅礴的登天之梯,尤溪联合梯田。 ▼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摄影师@赵必然 在江西南部,由于易于耕作的平原地区已经被更早到达的移民所占据,晚到的客家人只能在山地之上开垦梯田。 其中位于赣州市崇义县的上堡梯田,面积超过 2 万亩,最高海拔可达 1200 米,为面积最大的客家梯田。 ▼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摄影师@陈彦 从空中俯瞰,或顺山势逐级下降, ▼请横屏观看 初春之时,尚未进行插秧的上堡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或蜿蜒盘旋,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 ▼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摄影师@陈彦 而在江西的其他地方,以及福建、广东等地,客家人的梯田同样遍布。例如福建永定梯田、江西西向梯田、江西遂川梯田、广东坪山梯田、广东五山梯田、广东清溪梯田等等。 ▼ 福建永定初溪土楼附近的梯田,摄影师@李艺爽 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富庶,除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外,茶树、桑树、桃树等经济作物同样成为梯田的主角,形成茶园梯田、桑园梯田、果树梯田等。 ▼ 雪后的浙江武义高山茶园梯田,摄影师@项新平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人口达到顶峰,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大量农民被逼上了更加人迹罕至的山区并因居住在简陋的茅棚之中,而被称为棚民。 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汉阴县,棚民及其后代开垦出了凤堰古梯田。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里地处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除了水田,还大量种植小麦、玉米、番薯等旱地作物,形成水旱间作、南北兼顾的特色。 ▼ 凤堰古梯田,可以看到水田、旱田同时存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众多梯田的开发也对山地中的土著部落产生了影响。 畲(shē)族的先祖居住在浙闽山区,本意即为通过放火烧荒获得耕地,而随着梯田技术的传播,畲田逐渐被梯田替代。 在浙江南部的云和县,由畲族与汉族共同开垦的云和梯田,在山谷中蜿蜒迂回、连绵不断,多达 700 多级。 ▼ 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摄影师@张进 即使历经 1200 多年的时光,也依旧是盛产稻谷的良田,是云雾之上壮丽的人类风景。 ▼请横屏观看 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摄影师@段黄德 至此,梯田从北方起源并扩散至南方山地,而随着大量人口向西南地区拓展,古代梯田开发的巅峰 才真正到来。 它将在面积、层级、坡度等诸多方面全面胜出,形成无人能及的梯田王国。 02 壮大 在广义的西南地区,山地更多,且更加高大,生活在此的民族也更加多样。面对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梯田被发挥到极致。 作为中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雪峰山脉,在湖南新化县绵延。这里山势陡峭,苗、瑶、侗、汉等族居民在此修筑紫鹊界梯田,其坡度高达 25°-40°,最大则超过 50°。 ▼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摄影师@俞琳 历经千年之后,梯田总面积多达 8 万亩,相当于 7 千多个标准足球场,山地间梯田遍布、云海蒸腾。 ▼ 浸浴在云雾之中的紫鹊界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在贵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于此,共同修筑了壮观的加榜梯田。 ▼ 放学的孩子,沿着加榜梯田的田埂归家,摄影师@老西关 梯田中,农民们放养鱼、鸭,稻田为鱼、鸭供觅食场所,鱼、鸭捕食昆虫减少水稻病虫害,鱼粪鸭粪又促进水稻生长,从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稻鱼鸭共生系统」。 为此,当地人有意加高田埂,从而提高稻田蓄水量、载鱼量。 ▼ 梯田之中饲养的鸭子与较高的田埂,摄影师@崔永江 在广西桂林龙胜县,壮族、瑶族共同开拓出最多层级达 1100 多级的龙脊梯田, ▼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吕凤霄 他们在崇山峻岭之中依靠血肉之躯,养育了一代代的子孙。 ▼ 红瑶居民正在龙脊梯田之中耕作,当地红瑶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摄影师@Jan 层层叠叠的梯田,如潮水般在群山间涌动。 ▼请横屏观看 群山环绕下的龙脊梯田与少数民族民居,摄影师@林昉 而最壮观的则莫过于位于云南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的——哈尼梯田。 两千多年前,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开始了漫长地向南迁徙。他们最终到达云南哀牢山南段,形成了如今的哈尼族。 ▼ 哈尼族迁徙路线示意,制图@郑艺 / 星球研究所 在这里,虽然终结了千年的漂泊,但在与其他的民族竞争中,哈尼族不得不离开平地,走向了大山深处。 正如他们的吟唱:我们哈尼人,经历了数不尽的灾难,平平的坝子虽然好,天灾人祸太多我们不能在。(哈尼族歌谣,转引自《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 于是在神灵的指引下:从老鼠那里学会了种植,从...大猪那里学会了翻地,从...水牛那里学会了开田,从此哈尼人再也离不开梯田和水。(哈尼族歌谣,转引自《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请横屏观看 云南将平坦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图为元阳哈尼族「四季梯田」实景演出,表现其民族迁徙及山地生存方式,摄影师@戴云良 哈尼梯田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四素同构。 ▼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景观示意,我国南方大部分水作梯田也有类似的景观分布,制图@王申雯&陈随 / 星球研究所 在这个系统的最高处是哀牢山茂密的森林。 森林吸纳降水,形成溪泉,并向下流淌。 ▼ 哀牢山上的高山森林,摄影师@柴峻峰 森林之下,海拔 800-1500 米之间,哈尼族在此建立村寨,并通过挖沟修渠引水入村以满足人畜所需。 ▼ 森林之下的哈尼族村寨,摄影师@崔永江 再往下,溪水裹挟着森林与村寨中的营养物质,进入村寨下方的梯田。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刘珠明 为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当地人还在水沟中设置木桩,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从而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是为木刻分水。 ▼ 木刻分水是哈尼族在梯田用水方面的一大智慧创造,下图为八口分水器,会将一条溪水分散到八块不同的梯田,摄影师@张洪科 再往下,溪水经过层层梯田,最终在山谷底部汇入江河之中,炎热的河谷又将河水蒸发到空中,再次汇集到高山森林,重新形成雾水,终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在容易出现干旱的云南,「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四素同构的体系,却可以让哈尼梯田保持持续不断的水源供给。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潘泉 凭借这样的智慧,哈尼族建造出了总面积高达 100 万亩的梯田。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鳞次栉比排布于高山之中,摄影师@林宇先 梯田层级可以达 3000 多级,垂直落差 2000 多米, ▼ 空中俯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胡艳辉 平均坡度约 20°,最大可达约 60°。 ▼ 修建在山脊间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邱会宁 当你从高处俯瞰,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排山倒海地袭来,几乎撑满你的眼眶。 如流动的乐谱,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王超 如多彩的画盘,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张殿文 如变幻的宝镜,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嘉楠 令你不得不感叹,这是何等的雄伟秀丽。 ▼请横屏观看 沉浸在朝阳之中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陈小羊 而梯田中的稻谷除了食用外,稻谷的秸秆还会被用来搭建独具特色的「蘑菇房」,因状如蘑菇而得名。 ▼ 云南哈尼族民居,其房顶依旧沿用传统的蘑菇房样式,摄影师@熊可 就这样,古人在西南山地创造了梯田奇迹。 而在新的时期,梯田将不止于是山地族群的生存寄托,更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力量。 03 新的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梯田,这一起源于北方,壮大于南方的耕地形式,开始重新在北方大规模扩展开来。 ▼ 黄土高原上的梯田,摄影师@任世明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黄土高原大量修建梯田,甘肃庄浪梯田便是新一代梯田的典范。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全县 90%以上的土地都为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地,水土流失严重, ▼ 庄浪地形示意,制图@郑艺 / 星球研究所 而面对降雨,梯田比坡地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 坡地和台地降水对比,制图@王申雯 / 星球研究所 并增加有效光照面积,更加适宜作物的生长。 ▼ 台地与坡地种植区光照面积对比,制图@王申雯 / 星球研究所 于是,经过将近 60 年的努力,庄浪县 94.5 万亩坡地修成了平展的梯田,占全县山地面积的 91.74%。 ▼ 甘肃平凉庄浪梯田,摄影师@王璐 再加上配套修建水库、水窖、淤地坝等水利设施,以及覆盖地膜、修建日光温室、配套养猪场等方式,庄浪从一片贫瘠的土地蜕变成蔬菜和肉产品的供应基地,并成为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 正在进行铺膜作业的农民,合理使用地膜,具有保温和减少水分挥发等作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庄浪,在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梯田都被用于水土流失的治理。 ▼ 黄河中上游梯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 / 星球研究所 在陕西铜川,当地人修建了宜君梯田, ▼ 陕西铜川宜君梯田,摄影师@王佳 在渭南的黄土高原上,当地人修建了蒲城梯田。 ▼ 陕西渭南蒲城县的梯田,摄影师@射虎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黄土高原流域减少了约 5 万亿吨的泥沙流失。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高 1 米、宽 1 米的沙堤,可绕地球赤道 8 圈。 ▼ 近 60 年来黄土高原水平梯田面积与输沙量变化,制图@王申雯 / 星球研究所 此外,在河南林州,人们随山就势开垦出石板岩大垴(nǎo)梯田、西井山梯田。 ▼ 雪后的河南林州西井山梯田,摄影师@刘辰 在河北阳原县,人们在山坡上开垦出旱作梯田,种植着当地特色作物。 ▼ 河北张家口阳原旱作梯田,摄影师@陈剑峰 而伴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梯田也开始逐渐结束了历史使命。 梯田作为人类向大山索取的土地,适度的开发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则会破坏环境。 为保护生态,按照 2016 年颁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具备条件的 25 度以上坡耕地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许多梯田开始由耕地还原为草地与林地。 ▼ 几十年坚持飞播造林后郁郁葱葱的林州太行山,摄影师@李建斌 但梯田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依旧遍布中华大地。 上饶灵山梯田、建德胥岭梯田、云和梅源梯田、永嘉茗岙梯田、筠连高坎梯田、肇兴堂安梯田、甘洛普昌梯田、酉阳花田梯田、昔阳大寨梯田、崇礼塞北梯田、涉县旱作梯田、吕梁柳林梯田、临海黄坦梯田、仙居公盂梯田、旌德兴隆梯田、固始锁口梯田、十八盘登山梯田、朝阳八盘沟梯田、遂昌南尖岩梯田、上虞覆卮山梯田......每一处梯田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绝佳的风景。 它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诗句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图为贵州丹寨梯田,摄影师@姚朝辉 它是「招邀过邻里,款曲话桑麻」, ▼ 诗句出自陈必复《村家》,图为云南元阳梯田,摄影师@崔永江 它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诗句出自王维《新晴野望》,下图为浙江台州仙居公盂梯田,摄影师@陈世丰) ▼ 诗句出自王维《新晴野望》,图为浙江台州仙居公盂梯田,摄影师@陈世丰 它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诗句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图为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邱新生 它是「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 诗句出自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图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廖志远 它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诗句出自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图为浙江遂昌湖山梯田,摄影师@舒同才 它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 诗句出自韦应物《观田家》,图为湖北宣恩木笼古村寨之中的梯田,摄影师@文林 梯田,于无声处改变着中国。 ▼ 贵州黔南平塘的梯田,摄影师@酷鸟魏建 作为立体绿化的一部分,它让绿色驻留, ▼ 贵州毕节大方奢香古镇中的城中花海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它让大地多彩,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卢文 它让故乡如诗,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何俊云 它让丰收连年, ▼ 安徽黄山呈坎灵山梯田,摄影师@堂少 梯田里不仅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汗水,还有着人与大山之间的默契。 通过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今人改变的未来。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卢文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河边的卡西莫多 编辑:所长 图片: 潘晨霞 地图:郑艺 设计:王申雯 审校:张照 丁佳昕 陈志浩 头图摄影师:傅鼎 封面摄影师:韦革宁 万贲 专家审核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俞乐研究员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李根蟠著. 中国古代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刘兴林著. 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7. [3]梁家勉著;倪根金主编. 梁家勉农史文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编. 千年哈尼梯田[M].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5]闵庆文,田密主编;张红榛,角媛梅,刘珊副主编.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6]史军超,白海思主编. 首届哈尼梯田大会(中国·红河)论文集[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7](美)马立博著;关永强,高丽洁译.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中国环境史 从史前到现代[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8]曹博文,俞乐,Victoria Naipal, Philippe Ciais,李伟,赵圆圆,卫伟,陈蝶,刘壮,宫鹏. A 30 m terrace mapping in China using Landsat 8 imagery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Google Earth Engine[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1. [9]李含琳.我国山地农村实施梯田改造升级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以甘肃省的情况分析为基础[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 [10]姚云峰,王礼先. 我国梯田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水土保持,1991. [11]陈桃金,刘维,赖格英,赖怡恬,吴青,李世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的起源与演变研究[J].江西科学,2017. [12]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族的历史走向[J].古今农业,2005. [13]刘伟,康健.近七十年来明清棚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农业考古,2018. [14]马岑晔.哈尼族梯田灌溉管理系统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9. [15]角媛梅,杨有洁,胡文英,速少华.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6. [16]焦雯珺,闵庆文.紫鹊界梯田:山地自流灌溉系统的典型代表[J].中国投资,2018. [17]韦妮妮.景观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究——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18]梁淑巧.艰苦奋战三十年 庄浪坡地变梯田[J].中国水土保持,1997. [19]王志刚,何煜,王红.庄浪县梯田深层次开发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9. [20]贾志宏,袁莉.庄浪梯田产业道路建设发展综述[J].中国农业信息,2012. [21]程志立.庄浪梯田化建设与黄土丘陵地区生态建设的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4. 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