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8-2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78
    赞:
    46
    [​IMG] 胡榴明,作家,城市文化研究民间学者 阅读原文

    先上图:

    [​IMG]
    黄鹤楼面对东方匾额上的大字“楚天极目”;面对南方:“南维高拱”;面对北方:“北斗平临“……此图黄鹤楼面对东方,面对江东(长江东岸)大片陆地,武昌过去直达湖南,古代楚国山河尽收眼底——摄影胡榴明

    胡榴明:天地之间黄鹤楼黄鹄矶

    武昌黄鹤楼,所以称为“天下绝景”,因为地理位置“绝无仅有”——“江南三大名楼”另外两座,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莫不如此。

    位于蛇山头,临于大江畔,黄鹤楼的存在,以及它存在的意义,从古至今,无可比拟。

    当年,江汉之交(古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地)江、河、湖,纵横恣肆,陆地稀缺,建城不容易。

    长江西来,江流千里,空中看曲折蜿蜒,地面看气势磅礴,进入武汉城市圈,从西南向东北绕了一个半圈,分开龟蛇二山,与汉江汇合东去。

    江东蛇山,山形狭长,蛇形游走,匍匐横贯武昌城(古称夏口、江夏、鄂州、武昌),山脉顶端紧抵长江,山与江垂直,如英文字母“T”,横竖相接处,蛇山截止,千尺危崖临江兀立,山形随水势生威,登高如飞鸟临虚,古人取名黄鹄矶,也称黄鹤矶或黄鹊矶。

    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

    危崖上建楼阁,楼阁上看风景, 看江看城,看天看地,高天大地、四野八荒,古今联想,时空悠游。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汉阳龟山跨越大江落到武昌蛇山,黄鹄矶承托武昌桥头。

    这一年黄鹄矶上早已经没有黄鹤楼,最后一幢中式古典木结构黄鹤楼毁于光绪十年。

    [​IMG]
    新建黄鹤楼蛇山上面对长江后退 1000 米,因为长江大桥武昌端建在黄鹄矶上。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新建黄鹤楼楼高五层,且每一层高度都超过古代黄鹤楼建制,为了让登临者看得远一点。让我们把今天黄鹤楼当作一座容纳古今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吧。图:站在黄鹤楼最高处看风景——摄影胡榴明

    三国演义夏口城

    元代有一出戏《黄鹤楼》,说的是周瑜在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城楼设宴企图诱杀刘备而不成的故事,后来改编成湖北地方戏楚剧和汉剧《刘备醉走黄鹤楼》。其实这出戏与史实不合:那一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四川奉节)后孙权建夏口城,周瑜去世已经十三年。

    黄鹤楼的来历都知道和三国历史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一般人懒得往纵深想。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在长江中游域争斗激烈,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逼进军到长江边的曹军退回汉江上游,主战场随之转移。据守荆州五郡(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同时出兵攻占襄阳威胁樊城的关羽成为权力三方争霸天下的矛盾焦点。

    公元 219 年(建安十四年),曹操和孙权联手,魏军大将徐晃攻夺襄阳,吴军主将吕蒙攻克荆州,关羽败走麦城,遭遇吴军潘璋部将埋伏被俘身死。

    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称帝,魏国立,大汉王朝结束。

    公元 221 年,称帝蜀汉的刘备不顾丞相诸葛亮极力劝阻,重兵战船出三峡沿江而下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史学家认为意图夺回荆州)。吴军统帅陆逊迎战, “火烧连营七百里”,夷陵(今属宜昌)大败蜀军,稳固东吴长江中游地盘。

    公元 222 年,魏文帝曹丕率大军南征,兵分三路直奔长江,围攻江陵(今荆州)六个月,东吴将领朱然固城坚守,魏军久攻不破撤军回许昌。

    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奉节),诸葛亮派外交重臣邓芝出蜀国至武昌(今鄂州)说服吴国与蜀国联军征伐魏国。同年,吴主孙权下令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建城,防备曹魏军队再次从中原长驱直入进犯东吴。

    新城建在蛇山(古江夏山)山脊,隔江遥对汉江入江口——当年汉江名“夏水”,所以取名夏口。

    随山形地势,城墙围绕一圈,西南角楼(古代城墙转角处城楼)位于离江畔最近的黄鹄矶,站高看远,茫茫荆楚地,滚滚东逝水,天地之间尽收眼底。

    夏口城墙西南角最早搭建了一个简陋透空的木架高台,后来随城池加固改建为建构完备的角楼——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黄鹤楼。

    [​IMG]
    2021 年 6 月 1 日受媒体邀请在这里参加活动——摄影胡榴明

    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江陵之战,关羽死、张飞死、刘备死,魏蜀吴三国将帅兵卒死,长江和汉江血染满江红……四次惨烈大战换来东吴建城夏口,黄鹤楼横空出世(当年没有名字),继续《三国演义》剩下的故事。

    三国中,东吴存在时间最长,前后五十九年,版图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福建,以及越南北部……

    比较其他因为战争需要而临时建筑的驻军营垒,夏口城无疑是很幸运的——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往往也是商贸繁荣之地——军队驻扎城内,百姓聚集城外,人口众多,粮草给养、日常用度,引来大批过往商船来往交易,黄鹄矶下长江边,码头建起来了,集市搭起来了,民房盖起来了,城墙基下天长日久踩成一条长街,没有战事的日子里,军人和平民,城墙上下,城墙内外,秋月春风,一杯浊酒。

    公元 279 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晋军八部分兵六路大举进攻吴国建业(今南京)、棠邑(今六合)、当涂(今当涂)、武昌(今鄂州)、夏口(今武昌)、江陵(今荆州)……天下归晋。

    [​IMG]
    三国一段历史太复杂,网上和自己都没有图片可概括,就上一副书封图吧——《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年第一版 1972 年第 16 次重印本——胡榴明藏书。

    李白的诗歌唐朝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 726 年),李白二十六岁,离开蜀中来到楚地(今湖北湖南),娶前朝(唐高宗)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十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四方游历,多次往来江夏(今武昌),有一天在黄鹤楼上读到崔颢《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问,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当时李白留下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诗而去”。

    传说不可信:从年轻到老,李白来江夏多次登黄鹤楼多次题诗多首。

    传说可信:李白对崔颢的诗的确很喜欢,喜欢到非照着写一首不可,于是有了下面的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动词名词组合到声腔韵律运用,以李白一向“持才傲物”的性情来说,对旁人的诗赏识到这个地步,真的是“爱之深切”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崔颢《题黄鹤楼》,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IMG]
    当年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的风景大抵如此图,除“忽略”当代建筑(长江大桥和龟山电视塔)外,当年(唐代)汉江入江口应在图左龟山南,现在改道至图右龟山北。图中对江汉阳江畔绿顶楼阁正是以崔颢诗意建起来的晴川阁——摄影胡西雷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亚洲文明的中心,四方国土来朝,包罗万象的唐文化至此抵达顶峰,诗歌文化和游冶文化随时代的兴盛而兴盛,一个思维自由创造力丰富的时代。

    黄鹤楼,以它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文人游走天下的必经之地,游山观水,登楼赋诗。

    公元 735 年(开元二十三年),孟浩然从故乡襄阳顺汉江下经江夏(今武昌)去广陵(今扬州),当天泊船黄鹄矶下,登黄鹤楼和当时闲居汉阳的李白见面然后分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李白来楚地不久在襄阳和孟浩然认识,一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十年后再聚,再聚再分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题黄鹤楼诗最通俗易懂的一首,如时下流行歌曲,亿万人传唱,你以为懂其实你并不是很懂。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去长安出入宫廷伴随唐玄宗和杨贵妃认识一群诗人朋友诗酒唱和。

    公元 755 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在江陵(今荆州)的李白受招募跑去永王璘麾下任幕僚。公元 758 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经过江夏(今武昌)羁留将近四五个月,与汉阳王县令等地方官结为朋友,江北汉阳城郊游湖饮酒,江南江夏(今武昌)城头登山听笛,日夜欢娱,日夜诗歌,例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一次李白登黄鹤楼听《梅花落》,离上一次李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时间相距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转了一圈回到这里,人老了,旧日的朋友友死了,山川依旧,物是人非,此次此刻,不知道李白心里在想什么。

    三十三年唐朝,太平的日子,灾难的日子,经历了太多,黄鹤楼依然立在原处。

    后人评价:此前黄鹤楼名气不大,自唐崔颢、李白之后名扬天下。

    [​IMG]
    唐代黄鹤楼建筑群微缩模型。历代黄鹤楼微缩建筑模型全都陈列在今黄鹤楼一楼大厅。当天这里没有开大灯(也没有如今天好的手机和单反)拍摄效果极差——摄影胡榴明

    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黄鹤楼已经是长江中游不可取代的名胜古迹游览景点(见唐·闫伯里《黄鹤楼记》)。这一年,李白去世已经三年。

    “永泰”,唐代宗的年号。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安史之乱协助父亲平叛立功,以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长安、洛阳,立为皇太子,公元 762 年继位,平定内乱,改革税制,发展生产,“养民为先”,开启唐朝中兴时代。

    唐中期,黄鹤楼建设和江夏城(今武昌)建设比肩而行。

    诗人和政治家,名留史册,各有各的功绩。

    [​IMG]
    黄鹤楼大厅关于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文字介绍,作为研究资料,很珍贵,所以拍照留存——摄影胡榴明

    岳飞《满江红》和陆游《入蜀记》

    曾经以为,南宋是一个凄哀的朝代,所有的一切都如深秋的草木枯萎凋落即将剩下支离破碎的枝条……

    后来知道武昌兴盛于南宋,确实很诧异。

    南宋王朝 152 年,以长江为天堑与金国南北对峙,守住半爿江山坚持这么多年还是不容易,靖康之乱后,宋军和金军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沿线先后十几次惨烈战役,阻拦金军渡江,保住长江南岸农村继续耕种城市继续建设,建康(今杭州)朝廷笙箫歌舞。

    这样担惊受怕日夜心悬的情况下,长江流域居然成就了三个城市,扬州、镇江、鄂州(今武昌)——原因很简单,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根基才华智慧金钱技艺思想文化全部转移到长淮之地长江南岸。乱世求太平。生产生活贸易娱乐文化教育,士农工商,该干什么干什么,哭是没有用的。

    [​IMG]
    古黄鹤楼前孔明灯,现在已经移到新建黄鹤楼面朝长江的广场上——资料图片。

    宋代鄂州(今武昌)繁华胜前朝,城墙扩大到蛇山根下,长江边黄鹤楼下城墙基下临江街市,蛇山下城墙(当时城墙圈非明清城墙圈)外南湖中央花街夜市(南草市)—— “商女不知亡国恨”说也是白说。

    宋代黄鹤楼图,一副水墨,一副青绿,作者和年代均不可考。

    水墨《黄鹤楼卷》因年代久远墨迹模糊,望中如薄云缥缈中的仙山琼阁,重檐歇山顶,楼阁巍峨高耸。另一幅高楼雄伟,十字脊歇山顶,雕栏围绕,画廊凉亭。

    推测北宋时黄鹤楼不仅存在而且建筑壮观,南宋时黄鹤楼在还是不在就令人担忧了,因为上述两幅画图没有年代注明。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直接给出答案。

    公元 1134 年至公元 1141 年,主战派名将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屯兵驻守七年,以鄂州(今武昌)为基地三次北伐中原,今江汉平原(荆楚地区)和黄河中游平原(中原地区)曾经是岳家军和金军作战主战场。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篷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在鄂州(今武昌)期间,宋高宗(赵构)绍兴四年至绍兴十一年之间,黄鹤楼在。

    公元 1140 年,岳飞和儿子岳云率领军队从鄂州(今武昌)渡江进击中原,在郾城(今属漯河)、颍昌(今属许昌)与金军激战,进军朱仙镇途中被朝廷召回临安,军队返回鄂州城。

    这是岳飞一生中最后一次领军北伐。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可是,归不来了。

    第二年(绍兴十一年)岳飞处死临安(今杭州)。宋宁宗时追封鄂王,纪念他最后几年驻兵鄂州(今武昌)。

    今黄鹤楼公园,蛇山脊建岳飞亭,立 8 米高青铜岳飞塑像,25 米长青石浮雕,上刻“还我山河”岳飞手迹。

    [​IMG]
    世纪钟背后不远岳飞纪念亭,真人大小岳飞塑像,“还我河山”大型石刻——拍摄图片电脑里没有找到,以后有了再来这篇文章贴——摄影胡榴明

    公元 1169 年(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受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携家人从山阴(今绍兴)乘船逆长江而上,第二年经过鄂州(今武昌)、汉阳。

    陆游《入蜀记》详细描述鄂州城(今武昌)。江边:“出汉阳门江滨,城上居民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幢幢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江面:“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者数里”;城墙内外:“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

    宋代鄂州城(今武昌)以黄鹄山(今蛇山)山脚为限,军事行政机关设在山北和山脊,南城门外(今阅马场以南)南草市(当时商贸集市),南草市从长江边码头兴起向东南方发展,在南湖中间筑堤成街,商埠罗列,居民聚集。

    陆游途经鄂州(今武昌)这一年与岳飞驻军鄂州(今武昌)最后一年,其间相隔三十年,三十年前黄鹤楼在,三十年后黄鹤楼不在。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入蜀记》)——不仅楼毁了连遗址也毁了。

    这一年(乾道六年)陆游来鄂州(今武昌)游黄鹄山寻访黄鹤楼,同年鄂州城(今武昌)百姓在黄鹄山尾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建忠烈庙祭祀岳飞。两件事看来毫无关联其实冥冥中相互关联。

    陆游一生倡议北伐一生不了其愿,“铁马冰河入梦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剧时代悲剧命运,英雄死,壮士老,黄鹤楼毁,历史翻过旧的一页。

    [​IMG]
    黄鹤楼风景区包括整整一长条蛇山山脊,在我游览的中国城市中心公园,这样构建绝无仅有,漫步在静寂的幽深的长长的山路上,古往今来的人物故事在心头漫漫涌起——摄影胡榴明

    锦衣卫画师安政文

    公元 1368 年(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湖广会城,扩大武昌城圈,蛇山南北平地例如宋代南草市一律圈进城墙内,大兴土木在蛇山上和蛇山北建造官衙府邸,同时在黄鹄矶上重建黄鹤楼。

    公元 1381 年(洪武十四年),楚王朱桢分封武昌,蛇山南坡建造楚王府,八年完工,宫室巍峨,上与浮云齐,占据半个武昌城,同期修复宝通寺设为皇家寺院。

    公元 1402 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废建文帝登帝位,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

    永乐帝(明成祖朱棣)笃信道教到痴迷,公元 1411 年(永乐九年)征三十万劳力在武当山建宫殿式道教建筑,供奉北方玄武真武大帝,工程浩大,建筑华丽,十四年完工。

    [​IMG]
    湖北武当山明代道教建筑群之紫霄宫——摄影胡榴明

    上行下效,一时间中国各地大兴道教大建道观。永乐十二年,武昌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扩建长春观成今天规模。楚王朱桢实际行动向皇帝兄长致意。

    楚王朱桢,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驻藩武昌,子孙九代王位世袭,前后 273 年。

    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夺帝位后对几个兄弟“怀柔”政策。各位藩王各踞一方,小心翼翼,看永乐帝的眼色。

    唐代兴佛教,明代兴道教,都是皇帝起的头。

    明代画师安政文《黄鹤楼雪景图》:黄鹄矶上青砖垒砌高大的台基托住黄鹤楼建筑群,主楼重檐歇山顶加两个小歇山顶,屋脊正中宝瓶,檐下斗拱密集雕花繁复,楼内雕花木围栏,楼外雕花石围栏,台基下石阶斜斜沿山坡而下穿过雕花石坊,山脚下一棵枝干虬然的古松,三三五五步行骑马的游人,楼阁上推开隔扇窗卷起竹帘撑开布篷,薄雪覆盖琉璃瓦的颜色……

    台基上一群人拱手向天拜揖,画面右上方烟云缥缈处隐隐约约一只鹤载一个人不知是飞去还是飞来?

    道教文化色彩含蓄婉转地显露在这一幅画里。

    [​IMG]
    明代宫廷画家安政文《黄鹤楼雪景图》(局部)——资料图片

    当时,官宦、士子、商人,来黄鹤楼除宴饮游乐外往往聚一起谈仙论道——费文伟吹笛驾黄鹤翩然而去,道教传说与黄鹤楼千百年来联系紧密。

    史籍记载:明代黄鹤楼建筑群华丽恢弘史无前例。

    画作者安政文(安正文),除了“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寥寥数字别无记载,。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先是直属皇上管理的亲兵侍卫队,后来职责范围扩大,秘密特工、独立执法,奉皇上命令监控群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私家军队。明洪武二十五年废除。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恢复建制并发展壮大。

    明永乐年间,征天下画艺高绝的人入宫,在文渊阁和武英殿遵皇上旨意绘画。明朝是宫廷画师最兴盛的朝代。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指示画师兼军职,入职锦衣卫,例如锦衣卫百户或锦衣卫千户画师不等。绘画本行,军职虚衔,待遇优厚,以示皇上对画师的“恩宠”。

    画师兼军职由永乐帝开始,但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并不一定是永乐年间人。

    明成祖后,宫廷画师兼职锦衣卫制度沿袭,宣德、成化、弘治,宫廷绘画抵达顶峰,直到明中期后江浙文人画兴起,民间绘画大家诞生,宫廷画派日趋没落。

    2006 年版《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王其均著、中国建工出版社),其中《明代绘画中的楼阁建筑》一章,以安政文为明代建筑绘画代表,收入他《黄鹤楼雪景图》和《岳阳楼图》。

    安政文《黄鹤楼图》,想象和现实重叠,其中可能有依实景描摹的部分,也许武昌楚王请他来楚王宫作画,也许京城皇帝派他来武昌作画,总之,画留下来了,画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画了。

    [1]

    汉江揽胜图

    [​IMG]
    《汉江揽胜图》另一仿品,作者佚名——我手头有《汉江揽胜图》原版影印本,与此图相似但诸多不同,总的印象是更为金碧辉煌一些,除此图武昌黄鹤楼半幅外,还有另外半幅汉阳晴川阁和汉口汉正街(原版藏于武汉市博物馆),因为不属于我(指影印件),就不方便拿到网上来——历史资料图片胡榴明藏品

    古时武昌城,沿市区周边筑一圈高而厚的城墙,东南西北,四方八面,九个城门,固若金汤,城内是官衙是学府是商埠是民居,城外是田地是田原是山岭是湖泊……

    武昌河街(今临江大道)沿长江岸延伸,四方生意,八方来客,三江五湖的船停泊江边码头,沿街店铺,门朝长江,背靠城墙,黄鹄矶在城墙内,黄鹤楼在山崖上。

    长江北岸汉阳古城,建城历史早于夏口,长江中游商业重镇,汉江入长江口自古以来军事商贸要冲,平常时日舟车行旅贸易繁忙。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汉阳知府范之箴主持修缮禹稷行宫(禹王庙)。东北侧长江边建晴川阁,楼阁正面与对岸黄鹤楼遥遥相对,因崔颢《登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立意得名。

    [​IMG]
    黄鹤楼隔江遥对晴川阁,因为崔颢的诗《黄鹤楼》。汉阳晴川阁明代建筑——资料图片

    明成化年(1487 年),汉水改道,由龟山北注入长江,天长日久,沙泥淤积有了汉口。

    汉口,隔汉江与汉阳相对,隔长江与武昌相对,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的咽喉,东西南北交汇要冲,舟车商旅经行往复,明中叶时,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华“四大名镇”。

    [​IMG]
    历史上最后一座木建构黄鹤楼毁于 1861 年汉口开埠之后。图:汉口海关江汉关,武汉三镇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的分界岭——摄影胡榴明

    《汉江揽胜图》,将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长江和汉江交汇,图左武昌古城,图右汉阳古城,那年鹦鹉洲还在长江中央,画作者站在汉江入江口汉口龙王庙高台上。

    武昌风景名胜黄鹤楼,汉阳风景名胜晴川阁,当年汉口年轻,没有名胜古迹(其实有晚清龙王庙,和黄鹤楼和晴川阁比年代不算古影响也不算大)。

    武昌西城门正对汉阳取名汉阳门,黄鹄矶位于汉阳门西南,画中黄鹤楼远远望去和清同治楼建筑式样没有区别。

    《汉江揽胜图》,意在气势,不在意技法,属山川地理图,不属山水风景图,看得出画家对图中山石草木没有兴趣,对江河流向城市建筑方位比较着意,技法依然虚实结合,例如想象自己站在龙王庙前长江边的高处观赏两江交汇百舸争流的风景,为后人留下清晚期武汉三镇进入现代化之前的历史痕迹。

    但是,和明代画家仇英扯不上关系。

    仇英,明弘治至明嘉靖人,年少时开始绘画,一生画作留传下来的很多,工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其中山水建筑图多半云烟缭绕山石劲峭屋舍或精细或随意远处近处的林木几乎每一片叶子都是有生命的……

    五百年前的中国画,古风沉郁悠远几乎与世隔绝,后世人(指当时清晚期)模仿不来。

    没有黄鹤楼的悠长岁月

    清同治四年(1865 年),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郭伯荫主持重建黄鹤楼,两年后建成,三层四望、翘角飞檐、八面攒尖顶,沿袭清代以来样式,虽然规模不能相比,人称同治楼。国运兴衰,楼阁兴衰。不一定应合准确,表达人们对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的期望。

    湖广总督官文,满洲正白旗人,武官出身,军功显赫,和平时期在武汉做了两件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事:1861 年和英国人协议“汉口开埠”,1868 年主持重修战乱中被毁的黄鹤楼。

    可惜,天不遂人愿,十七年后,同治楼毁。

    [​IMG]
    同治黄鹤楼,当代新建黄鹤楼建筑样式摹本,比较宋代和明代清代早期黄鹤楼,同治黄鹤楼楼体及建筑群规模缩减,因为进入王朝衰败时期——历史资料照片

    清光绪十年(1884 年)八月,武昌城墙根下一家店铺发生火灾,火焰窜出屋顶窜上黄鹄矶,当天北风肆虐(季风气候的长江中游,竟然盛夏起北风,天毁黄鹤楼也),江面空阔无阻挡,风助火势,长江南岸火光绵延,同治楼焚毁旦夕之间。

    中国建筑史最后一幢木构架古建筑黄鹤楼毁掉了。自后一百年,长江江畔黄鹄矶上残垣颓壁苍凉萧索,“落日江流带女墙,飞楼百尺俯苍茫”的意境,从今往后,只能去古人诗画中找。

    [​IMG]
    在黄鹤楼公园抱冰堂给小学生讲武汉城市历史故事——摄影长江日报记者

    同治楼烧毁后,官方重建计划一再搁置。张之洞督鄂时期曾经说:假如(黄鹤楼)重建全部得用钢铁。当时他正在兴建汉阳钢铁厂。说归说,做归做,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情是另一回事。城市建设,国计民生,古建筑复兴从来不在首位。

    一百年间,没有黄鹤楼的武汉人怎么过?

    茶馆、酒楼、戏院,评书、大鼓、小曲、戏,《吕洞宾醉酒黄鹤楼》、《刘备醉走黄鹤楼》,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真真假假不重要,图个乐而已。武汉人心里,黄鹤楼是一种荣耀,精神的寄托,和衣食住行日常需要还是不一样的。

    [​IMG]
    汉口民众乐园,建于 1919 年,中国三大娱乐场之一——摄影胡榴明

    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湖广总督端方(短期兼职)在空空荡荡的黄鹄矶上自作主张建造一幢二层平顶西式建筑,竖一个砖砌瞭望高塔,武汉三镇没人喜欢,除了他自己。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张之洞在北京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湖北部属集资在黄鹄矶山坡兴建楼阁,主楼三层重檐歇山顶,附楼攒尖顶加歇山顶,风格、气势和前代黄鹤楼截然不同,先名风度楼(如战国蔺相如之虚怀若谷),张之洞更名奥略楼(谋略深远之意)并题写楼名。

    [​IMG]
    奥略楼的历史资料照片没有找到,发一张黄鹤楼公园新开放景区抱冰堂·张之洞纪念馆——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北京,湖北新军军官集资修此堂纪念。张之洞平时自称“抱冰老人”,取《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常握火”一句——堂馆建筑素雅简朴,山静寂,树丰茂——摄影胡榴明

    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后世人以奥略楼替代黄鹤楼,多数人真不知道,少数人知道装不知道。“昨天在武昌黄鹤楼和几个朋友聚”,“明天约好一起过武昌游黄鹤楼”……武汉三镇世代相传的黄鹤楼情结在没有黄鹤楼的一百年时光里有意或无意执拗地坚持着。

    万里长江第一桥 1957 年建成,上层走人走汽车电车,下层走火车连通京广铁路,汉阳桥头架在龟山,武昌桥头架在蛇山,“天堑变通途”,武汉人好高兴!当年哪里顾得上毁掉不毁掉黄鹤楼旧址。任何时代,美学从来都败给实用科学,数年后,兴奋的心情平静下来后,蓦然回首,天造地设的大自然馈赠的黄鹄矶已经不见了。

    [​IMG]
    长江一桥武昌桥头,图中桥头堡站立的位置就是当年蛇山头黄鹄矶。假想古黄鹤楼所在就是图中桥头堡所在。在这座桥头堡底下临街水泥墙上刻有几个字:古黄鹤楼旧址。古黄鹤楼之所以为天下名楼,其中之重要原因就是离长江太近,居高临下的江上风景——摄影胡西雷。

    很多人惋惜,以为黄鹄矶上的黄鹤楼毁掉了,后来才弄清楚毁掉的是奥略楼和纯阳楼。

    其实他们“惋惜”错了,建筑毁掉可以再生,自然(例如山和水)毁掉,“再生”就难了。

    “古黄鹤楼旧址”几个字,很不显眼地刻在长江一桥武昌桥头临江大道靠山壁的那根钢筋水泥桥墩壁上,走过路过的人如果注意到可能会停下来看看,其实也没看到什么。

    新建黄鹤楼

    1985 年,新建黄鹤楼重临长江之畔,坐落蛇山山顶,距离黄鹤楼旧址面对长江后退 1000 米,楼高五层,中式风格,西式结构,金碧辉煌,朱彩灿烂,特别是灯光勾勒的夜晚。

    [​IMG]
    黄鹤楼广场——摄影胡榴明

    古今相比较,遗憾是肯定的:地理位置变了,古人诗词里的黄鹤楼风景多纬度视角效果绝对不会再有;时代空间变了,古人绘画中的黄鹤楼木柱木梁木架构纯中国古典绝对不会再有。每逢节假日游人堆山填海的今天,古风悠然的古黄鹤楼意境存在心里最好。

    古今相比较,骄傲是肯定的:今天黄鹤楼公园(黄鹤楼风景区)沿袭唐代起始楼阁建筑传统,主建筑群周边园林相互烘托,山石、花木、池塘、流水、亭阁、台榭、雕塑(包括巨型青铜雕塑世纪钟)……顺蛇山山脉一路往东绵延数公里,建造规模恢弘壮丽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IMG]
    因为长江经过武汉三镇的流向(从西南往东北),历代黄鹤楼面临长江,正面楼体朝西。登高对岸两江交汇,汉江入江口江水奔腾。新建黄鹤楼楼上扁额书“黄鹤楼”三个大字,一楼匾额“气吞云梦”,曾经古云梦泽浩浩汤汤,从汉江上游一直覆盖长江中游——“气吞云梦”,对远古时空的怀念——摄影胡榴明

    (完)2021.8.19


    附武汉黄鹤楼内外景观图——摄影胡榴明:

    [​IMG]
    气吞云梦,意思我正文解释了。书写者: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年轻人多数不知道他,我们那一代人对他很熟悉。他的书法很漂亮!去年十月去长沙,长沙贾谊故居几个大字也是他的墨宝——摄影胡榴明
    [​IMG]
    黄鹤楼一楼大厅历代黄鹤楼模型展,图为当代黄鹤楼。黑石板墙上刻有唐·闫伯里《黄鹤楼记》——摄影胡榴明
    [​IMG]
    照片拍了好几年,忘了是黄鹤楼第几层了,墙面汉白玉刻绘,玻璃罩子里可能是只银制香炉,木雕长椅也是工艺品——摄影胡榴明
    [​IMG]
    黄鹤楼公园世纪钟,建于 2000 年。图片上看不觉得什么,走近前看非常巨大。作为一个世纪之交的亲历者,站在那里,很感动——摄影胡榴明
    [​IMG]
    明末青绿山水画家仇英的画。特地从网上找来放在这里给喜欢的人看看。前年去年《黄鹤楼》一文写作,为了鉴别《汉江揽胜图》到底是不是仇英的作品,我花了一些时间。说明一点: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很多知识非得了解一点不可,不然写不出好文章——当然我也不能说我的文章写得好——网络图片
    [​IMG]
    前几年应黄鹤楼景区和长江日报邀请,和几位诗人朋友去黄鹤楼参加一个黄鹤楼诗画活动——摄影黄鹤楼公园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