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哪个知名画家最喜欢画自画像?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8-2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翁昕,艺术经纪人;《如何看懂艺术1、2》两册各大平台发售中 阅读原文

    太长不看:

    自画像中蕴涵着艺术家的很多心思。既有艺术主张上的,也有个人情感上的。这和大多自画像并非用来销售,所以艺术家们发挥余地更大有关。在一些艺术家的自画像上,甚至包含着他的整个人生。毕加索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用来展现自画像艺术价值的艺术家。

    长:

    要说才华横溢、画风多变的艺术家,绕不开毕加索;要说精力充沛、笔耕不辍的艺术家,绕不开毕加索,要说自负自恋,忍不住要画自画像以明志的艺术家,更是绕不开毕加索。他的自画像,远不只是要「大家记得我长这个帅气样子」,而是包含很多个人的抱负、主张、甚至是自己都不愿面对的、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由于他这一辈子自画像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我就先挑他这一辈子里特别有代表性的说说吧。

    [​IMG]
    毕加索,《自画像》,1896 年(15 岁),毕加索博物馆,巴塞罗那

    这幅自画像藏于毕加索的故乡巴塞罗那,可以说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毕加索的父亲已经看出自己的儿子是块材料,但想象力有限的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可以成为一个功夫扎实的学院派画家。此时无论是他还是毕加索本人,距离日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嘴歪眼斜」风格还有十数年的光景。在这幅早期自画像上,也确实留有他从古代大师处学习的痕迹,只要稍加对比,观众要发现它和伦勃朗自画像的相似之处并非难事。

    [​IMG]
    伦勃朗,《自画像》,1640 年,国家美术馆,伦敦

    但是也正是从毕加索的这幅自画像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神情严肃、眉头紧锁、气宇不凡(至少自命不凡)的年轻人,他无疑对自己所处的现状是有不满的。这会儿的毕加索只是知道自己绝不能落入前人留下的风格之中。他得搞点新东西出来,至于这不同于以往的新东西是什么,他也不清楚。这是一种迫切求变却找不到方向的迷茫与狂躁。所谓「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但是现在没雷。

    在这幅画完成一年后,毕加索和美术学院的同学们只是听说在不远的巴黎,正有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蓬勃发展,和我们巴塞罗那这种老土的乡下简直天壤之别。也正是这些道听途说,让他坚定了信念:去巴黎。长大一点的毕加索,有了目标,自画像也变得干脆利落,线条凌厉了起来。

    [​IMG]
    毕加索,《自画像》,1899 年(18 岁),毕加索博物馆,巴塞罗那

    结果毕加索去巴黎了吗?去了。结果呢?结果巴黎艺术界蕴含的信息量太大,毕加索脑死了。这一时期的毕加索,经历着我国很多艺术家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的信仰崩塌:原来艺术界现在已经这样了?!我之前学的都是啥?!他这会儿的自画像,有着十足的表情包潜力。

    [​IMG]
    毕加索,《我,毕加索》,1901 年(不足 20 岁),私人收藏

    这幅自画像创作于他初到巴黎之后,也是少见的有命名的自画像。这幅画出现于巴黎的知名伯乐沃拉尔为他办的展览中。也就是说,这幅将被卖掉的自画像可以算是艺术家在观众面前的登场亮相。毕加索为作品署了这么一个存在感极强的名字也就不奇怪了。

    [​IMG]
    爱德华·蒙克,《在地狱的自画像》,1903 年,蒙克博物馆,奥斯陆

    此时的毕加索明显是受到了客居巴黎的挪威画家蒙克——就是画《呐喊》的那位——的冲击(此时蒙克已经是名声在外的大腕儿了)。强烈对比的色彩、双目圆瞪的表情,仿佛在表达艺术家有使不完的力气,随时准备和整个艺术界干仗,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干仗的事儿姑且不提,他当时的确把他能学的风格都学了个遍。当时一位名叫马克思·雅各布的作家回忆道:

    「毕加索来巴黎没多久,就被沃拉尔看中了。这对于一个年轻画家来说就已经等于成功了。很多人指责他的作品风格七拼八凑,简直是大杂烩。里面有着学院派、塞尚、劳特累克、维亚尔、梵高……等等艺术家的痕迹。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确实才华横溢……他不但学得快,画得也快,基本上一天就能画出一幅,等当晚又能画出第二幅,平均每一件作品大概可以卖 150 法郎。」​

    这会儿的他住在巴黎的廉租房里,拼命燃烧着自己的能量。然而这种凭一鼓作气来画画的状态很难持久,任何外力都可能打断这口气。最终打断毕加索的,是和他一同来巴黎打拼,想要成为诗人的好友卡萨吉玛斯在众多不顺遂的遭遇下开枪自尽身亡的噩耗。被消极情绪掏空了身体的毕加索不再延续之前那种模仿他人的画风,而是将画画当成表达情绪的媒介。他笔下的一切都充满了抑郁的蓝色调,无论是自画像还是法国阳光灿烂的风景,一概如此。他的第一种由内而发的个人风格——被艺术史学家称为蓝色时期——从此诞生。

    [​IMG]
    毕加索,《自画像》,1901 年(20 岁),毕加索博物馆,巴黎

    从那之后,毕加索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从抑郁的蓝色时期走出来,并留下了数十件作品。这会儿的他已经知道巴黎没有他想要的答案,并转而回望故乡,希望能从西班牙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出路。这会儿的他把自己画得手脚粗壮,敦厚淳朴,正是灯红酒绿的巴黎所没有的,西班牙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留下的古代雕塑中随处可见的美感。

    [​IMG]
    毕加索,《自画像》,1906 年(25 岁),费城美术馆,费城
    [​IMG]
    埃尔切夫人像,约公元前 4 世纪,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马德里

    不过,这会儿的毕加索并没有将巴黎的一切抛在脑后。这幅自画像的姿势酷似塞尚 1890 年所作的自画像。而毕加索很可能是在当年得知塞尚去世的消息后决定创作这幅作品的。他视塞尚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既是因为向往塞尚纯粹地求索艺术真谛的人生,也是因为塞尚在艺术风格上开一代先河,给毕加索这样的后人开辟了无需顾忌传统的全新道路。另外,尽管左手拿画板的姿势和塞尚相近,他却特地没有给自己的右手画上画笔,似乎是表达自己正处在构思的过程中,并没有草率动笔的意思。或许这是他和当初在巴黎凭一股冲劲画画的自己告别。艺术史学家则以画中的色调为这一时期的他命名——粉色时期。

    毕加索那轻快的粉色时期仅仅三年而已。此后,他从故乡西班牙南望,将目光聚焦在了更为淳朴,乃至富有悠远且原始气息的非洲艺术上。他此时的自画像宛如刻刀雕刻出来的一个木头脑袋,充满了比很多木雕更为夸张的短促直线,粉色时期的温润曲线不复存在。面对这种出格前卫的画风,即使是同为先锋的野兽派大师马蒂斯都很难接受。但这只是毕加索下一个更为激进阶段的序曲。他日后在立体主义时期创作的作品已经近乎「不成人形」了。

    [​IMG]
    毕加索,《自画像》,1907 年(26 岁),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布拉格

    不过,一切随着 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改变。在战争早期,有相当一批先锋艺术家拥抱战争,盼望战争,希望战争能够砸烂旧世界,开启人类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全新篇章,彻底和旧世界告别。不过随着战事愈发丑陋,艺术家们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反而开始怀念秩序和往昔。毕加索的作品也破天荒地回归传统起来,这一时期的他以拉斐尔为师,试图精进自己对每一根线条的运用。

    [​IMG]
    毕加索,《自画像》,1918 年(36 岁),国家美术馆,伦敦
    [​IMG]
    拉斐尔,《无名青年像(自画像)》,1498-99 年,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牛津

    这个回归古典的时期在毕加索身上持续了不到十年。当他来到五十岁左右时,逐渐接受了世界一时半会儿不会变好了的现实,并将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对时局的看法融入了画中。他在这一时期画出了个人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格尔尼卡》,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自画像《水手》也沿用了经他个人发展的立体主义创作理念。他在描绘事物时,将他们直观展现出来的外在模样打碎重组,将它们本该在多个角度下才能观察到的形貌安排在同一个平面画布上,并希望用这种方式还原一个事物的终极真实形象,而不是仅能被我们有局限的双眼观察到的形象。

    [​IMG]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 年(56 岁),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马德里
    [​IMG]
    毕加索,《水手》,1943 年(62 岁),私人收藏

    例如,在自画像《水手》中,毕加索想要画出本质上的自己——一个游刃有余、玩世不恭、自信满满的灵魂,可自己的皮囊却束缚着灵魂的表达。他的手臂无法像章鱼的触角那样随意弯曲,他的眼角只能挤出有限的角度,完全没法展现自己有多么狡猾。所以,他需要借助画笔,让我们看到一个手臂自如扭动、嘴巴和鼻子撇到完全不同方向、只有一只眼(而且还是歪倒下来那只)望向观众的人像。「看,不要搞错了,这才是我,毕加索。」

    [​IMG]
    安德烈·维莱,毕加索把玩加里·库珀(美国传奇影星,以西部片知名)的手枪,1956 年

    当年那个初到巴黎,急于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此时在艺术上已臻化境,他的画笔和灵魂同样自由,即使不借助风的衬托,也可以飘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然而,这还不是毕加索艺术人生的终点。尽管他一辈子引领艺术潮流,锦衣玉食,风流倜傥,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但他依然要面对每个人都逃不开的难题:求得好死。哪怕已经比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要长寿,年过 90 的毕加索依然没活够。他越留恋活着的欢愉,就越怕日渐逼近的死亡。他把求生本能转化为创作激情,在留下的最后几幅自画像中,充满着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IMG]
    毕加索,《直面死亡的自画像》,1972 年(91 岁),富士电视台美术馆,东京

    画里的他把眼睛睁得比任何时候都大,既像是生怕自己一旦闭眼,就再也睁不开了一样,也像是已经见到了死亡来临,惊恐得动弹不得。

    不到一年后,不管他自己甘不甘心,艺术生涯横贯二十世纪大半的毕加索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而他的艺术人生,也永远留在了一幅幅自画像上。


    既然已经看到这儿了……说明一个例子已经没法满足小伙伴的好奇心啦,要了解更多和自画像有关的有趣知识,不妨搭配《自画像文化史》一同食用噢~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