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凯特,知乎专栏《偶像大历史》作者。原游戏杂志编辑,原少女组合运营 阅读原文 谢邀。 这个问题真够大,成体系完整答完的话,博士不好说,捞个硕士绰绰有余了。 碎碎念讲几个碎片吧。 1 教育 04 超女季军张含韵,05 超女第六名黄雅莉,当时都是在读高中生。那个时侯她们就面临着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怎样平衡学校课业和演艺事业? 04 超女张含韵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无论 2004 年,还是 2021 年,我们都拿不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结果就是大批有才华的少年少女们被迫地,或放弃学业,或荒废特长,残留遗憾。 没必要责怪今天的年轻艺人胸无点墨。大人们营造的教育环境不到位,大人们的资本还对他们有所求,这本就是一道连成年人都束手无策的选择题,你让孩子们怎么选? 好歹人家还有资格读毛概 国情不同,我们不一定需要堀越高中那样的派遣制学校,但我们也必须能拿得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 龙门 以人气最旺的 05 超女为代表,那一波选秀几乎可以看作学院派与驻唱派的大 PK。 学院派代表包括川音的李宇春、谭维维、魏晨、何洁,星海的周笔畅,北影的叶一茜、厉娜,军艺的许飞,留学生苏醒等;驻唱派代表主要有张靓颖、陈楚生、张杰等等。 05 超女五强 无论哪一派,他们参加节目前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象牙塔和酒吧都是四四方方一片小天地,里面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外面却看不到里面的精彩。 那是智能手机还没诞生的互联网 1.0 时代,想鲤鱼跳龙门,只有上电视这一条路。 3 收视率 网络时代叫流量,电视时代叫收视率。 从湖南卫视到爱奇艺,选秀无外乎是一种综艺节目,也就注定了,它的商业模式是面向赞助商的。 综艺节目是从哪儿来的? 1948 年美国诞生了第一批商业电视频道,它们都是从广播转型而来。很快,这批最早的电视人悲催地发现,电视的运营成本远远超过了广播,必须想办法多挣钱,否则早晚破产。 多挣钱的方法,是让更多的用户花更长的时间在频道上,然后拿着收视率数据,找赞助商要更多的钱。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两种我们今天极为熟悉的文娱形态几乎同时诞生——电视剧和综艺。 最早的电视综艺之一《米尔顿·伯利秀》 后来有了互联网,收视率变成了流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流量就是商业媒体平台的初心,早在流量这个词还叫收视率的时候就成为了电视人的使命。至于什么投票,以及根据投票衍生出来各种形而上的意义,都是顺手抄着的。 4 女权 05 超女成就了李宇春和周笔畅。 当然也成就了张靓颖、何洁、叶一茜……但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 05 超女之前,似乎我们并不知道女孩子喜欢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就算知道,也会装不知道。 是超女一脚踹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时还没有直男癌这个词,却有个很直男癌的说法:“超女选了个男的,快男选了个女的”。 当然,今天的我们再也不会为这种事大惊小怪了。每个人要学着去理解、接纳各种各样不同的审美。 如果说意义,让女性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和偏好,这一点超女快男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 5 间歇期 从超女快男热度冷却,到土偶土创再掀风暴,中间是有过几年间歇期的。 青少年偶像因为选秀间歇期就青黄不接了吗?恰恰没有。 不说那些“归国子女”与跨国合作,单说本土培养,TFBOYS 出了王源、王俊凯、易烊千玺,SNH48 出了鞠婧祎、黄婷婷、李艺彤,1931 出了马剑越,Lunar 出了周淑怡……清一水“养成系”出身,各有各的成名路。 TFBOYS 没有选秀,没有平台做主导,也不妨碍他们走向成功。 后来通过土偶土创走红的 SWIN 蔡徐坤、CH2 杨超越、蜜蜂少女队刘雨昕和孔雪儿、SNH48 许佳琪和赵粤……以及归国练习生王一博、李汶翰、周艺轩、程潇、孟美岐、吴宣仪……与其说是新一代选秀成就了他们,还不如说是这些养成系偶像成就了新一代选秀节目。 宇宙少女成员孟美岐、程潇、吴宣仪 就算有选秀,也不一定能成。 蔡徐坤、刘雨昕、孔雪儿,包括 X 玖少年团的肖战,本也都是选秀出道,但节目本身不够火,他们成团后还是得老老实实走养成路,寻找下一次机会。 总之,时代变了。 和李宇春那波不一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选秀本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看到的新一代偶像,本也可以更加多姿多彩。 直到网络平台发现了“流量明星”这么个财富密码。 6 流量 流量和收视率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技术手段不同罢了,商业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拿来找赞助商要钱的东西。 区别在于,电视台是国家广电系统的组成部分,网络视频平台不是。 体制外,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三观这些事情上,他们不需要对任何上级部门负责。 至于要不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耸耸肩,nbcs。 反正对钱负责就可以了。 这就是为什么,广电总局会批这些节目是拜金主义。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节目落幕无售后,选手出道即巅峰。 说白了,格局没打开。 再说得直接点,平台用选秀绑架了养成。 选秀男团 R1SE 7 未来 偶像选秀被打击后的未来会怎样? 选秀节目回归单项才艺比拼,对于学院派来说,是个好机会。 养成系偶像退出平台,对幸存下来的养成系经纪公司来说,也是回归原本轨道的机会。 就看谁脑子想的清楚,谁的动作快,能在变动期抓住新机遇了。 至于那些需要补齐的基础建设,比如音乐产业,比如艺术教育,比如未成年人演艺环境的改善,等等,我直言,短时期看不到什么希望。 如果是这样,那么等到若干年后次世代媒体平台发展成熟,我们还要经历一波“选秀→乱象→整治”的老路。 毕竟,治标不治本,总是要复发的。 而且很可能一波不如一波,陷入中国足球式的恶性循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