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绘画作品? 明清续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8-3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78
    赞:
    46
    [​IMG] Scotty,我总能找到些被忽视的珍珠

    此为本回答的续集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绘画作品?

    六、明112.王履 《华山图》册 八幅

    《华山图》册,40 开,纸本墨笔或纸本设色,34.5cm*5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 幅,余藏上海博物馆

    山水独一档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重为华山图序》​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121.边景昭 《三友百禽图》轴

    《三友百禽图》轴,纸本设色,151.3cm*7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花鸟擅长大幅作品,且工写结合,少了宋朝的柔媚,多了更深邃的笔墨趣味,而且篇幅变大,能容纳的精彩内容使得画面繁丽,让人目不暇接,边文进的这幅就很具代表性;

    [​IMG]

    122.王绂 《露梢晓滴图》 卷 需横置

    《露梢晓滴图》 卷 ,纸本墨笔,33.1cm*79.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原名是《雨竹图》,因为乾隆爷御笔提名“露梢晓滴”而今改名为《露梢晓滴图》,很奇怪的一点是,我在故宫出的《故宫画谱·竹》中看到的这幅画,但是现在包括故宫官网都搜不到这幅画的信息,不知道是为什么;

    [​IMG]

    123.夏昶 《淇澳清风图》卷 需横置

    《淇澳清风图》卷,纸本墨笔,22.3cm*471cm,天津博物馆藏

    清流急湍,茂林修竹

    [​IMG]
    [​IMG]

    124.夏昶 《潇湘风雨图》卷 需横置

    《潇湘风雨图》卷,纸本墨笔,43cm*654.4cm,上海博物馆藏

    仲昭胸次洒落,悉寓于此,可谓能画之者。而祯彦深好之如此,盖皆修洁之士也。——王一宁​
    [​IMG]
    [​IMG]

    125.戴进 《金台送别图》卷 需横置

    《金台送别图》卷,绢本淡设色,27.8cm*90.7cm,上海博物馆藏

    此情此景,不由攒诗一首:苍苍松林下,江岸宦游人;好去莫回头,青山一孤舟。

    [​IMG]
    [​IMG]

    126.李在 《琴高乘鲤图》轴

    《琴高乘鲤图》轴,绢本设色,164.2cm*95.6cm,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也是送别,但异于上一幅的情感意境,这幅画中送别之意不是主旨,修行登仙之妙才是作者想表现的东西,取材于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风急天高浪滔滔,画面极具动感,笔墨精炼、格调明快,是明代院体的风格;

    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日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琴高晏晏,司乐宋宫。离世孤逸,浮沉涿中。出跃鳞,入藻清冲。是任水解,其乐无穷。——《列仙传》​
    [​IMG]

    127.商喜 《四仙拱寿图》轴

    《四仙拱寿图》轴,绢本浅设色画,98.3cm*143.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是佛道思想交汇的体现,四仙是前面宋代梁楷画过的禅僧寒山和拾得,踩着芭蕉叶和竹扫把,加上最右侧骑三足金蟾的全真派刘海蟾和踩拐子的八仙铁拐李,凑为四仙,远处骑着仙鹤的就是寿星南极仙翁,四位仙人靠坐骑或法器渡于海上,拱望寿星,欢呼雀跃,人物生动精美,笔法劲健,这位画家还是大明锦衣卫的指挥,想看高清原图可以去:明 - 商喜 - 四仙拱寿

    [​IMG]
    [​IMG]
    南极仙翁
    [​IMG]
    寒山、拾得
    [​IMG]
    铁拐李
    [​IMG]
    刘海蟾

    128.孙隆 《花鸟草虫图》册 四幅

    《花鸟草虫图》册 ,十二开,绢本设色,22.9cm*21.5cm,上海博物馆藏

    孙隆的没骨花鸟,系用清水笔蘸色彩晕染,现代人可能一看就懂,这不就是水彩吗?对,这就是水彩,这是孙隆在工笔渲染的没骨画基础之上,发展成了放笔点染的没骨水彩画,哪怕是依照近代水彩画的审美来看,孙隆的作品仍然堪称拔尖;

    严格意义来说,如果把水彩理解为水加入媒介中调色作画,那中国的水彩画可以往前追溯到敦煌石窟,但如果把这种现代透明色感的呈现定义为水彩画,那么孙隆很可能就是中国第一位水彩画家,同时我的另一篇回答: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水彩画?介绍国外的水彩画家中,其中有不少受到中国画影响,不少外国人称中国画为中国水彩画,我想用在孙隆这里还比较恰当;;

    [​IMG]
    [​IMG]
    [​IMG]
    [​IMG]

    132.陈录《万玉图》轴

    《万玉图》轴,绢本水墨,111.9cm*57.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以前有个讲迷信的老师说,画梅花不画倒梅,因为会倒霉,所以我也尽量不给大家看倒霉,但是这幅倒霉画得实在是太好了,这根一气贯通的梅枝深得王冕笔意,看了这幅画,我愿天天倒霉;

    [​IMG]

    133.王谦 《卓冠群芳图》 轴

    《卓冠群芳图》 轴,绢本设色,205.5cm*116.9cm,上海博物馆藏

    看完倒梅再来幅挺拔的新枝对冲,很遗憾去上博的时候没有看到,我看到大图的时候真的很震撼;

    [​IMG]

    134.王谦 《梅石图》

    具体信息不详

    [​IMG]

    135.林良 《灌木集禽图》卷 需横置

    《灌木集禽图》卷,纸本淡设色,34cm*1211.2cm,故宫博物院藏

    林良作为明代写意画派的先驱,“构图气势宏大,形象器宇轩昂,措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墨色酣畅淋漓,亦能工能写”,这幅画就是这段评语的完美彰显,他笔下的芦荻我最喜欢了,时而让我想起了黄庭坚充满变化的横撇捺,时而又让我觉得像肥美的螃蟹腿;

    [​IMG]
    [​IMG]
    [​IMG]
    [​IMG]

    136.徐霖 《花卉泉石图》卷 需横置

    《花卉泉石图》卷,纸本设色,31.5cm*472.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137.张灵《招仙图》卷 需横置

    《招仙图》卷,纸本墨笔,29cm*11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非常玄妙的构图,一人一月,空旷孤寂,大片留白却引得深思;

    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绮。秋河拂树蒹葭霜,哪能夜夜掩空床。烟中滉滉暮江摇,月底纤纤露水飘。今夕何夕良宴会,此地何地承芳佩。——唐寅 题诗《招仙曲》​
    [​IMG]
    [​IMG]

    138.陶成 《竹凫图》卷 需横置

    《竹凫图》卷 ,纸本设色,27.8cm*124cm,上海博物馆藏

    以黑写白,生动的野趣

    [​IMG]
    [​IMG]

    139.陶成 《蟾宫玉兔图》轴 两幅

    《蟾宫玉兔图》轴,纸本设色,193.2cm*106.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图不是完整版,我拿到的图片上面被人截掉了画面左上角应该还有一轮太阳的,因为这幅画就是作者想象的月亮上的景色,所以只可能是太阳,装饰感很强,与下面那幅相互对仗;

    [​IMG]

    140.《蟾宫玉兔图》轴,纸本设色,205cm*10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

    141.沈周 《雨意图》轴

    《雨意图》轴,纸本墨笔,67.1cm*30.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米笔法,但在这么小的篇幅下,构成的意境是苍茫寒幽的;

    [​IMG]

    142.孙艾 《木棉图》轴

    《木棉图》轴,纸本设色,75.4cm*3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含黄蕊嫩,绵韫碧铃深,小草存衣被,长民谁此心。——沈周 题诗 “世节生纸写生,前人亦少为之。甚得舜举天机流动之妙。观其蚕桑、木棉二纸,尤可骇瞩,且非泛泛草木所比,盖寓意用世。世节读书负用,于是乎亦可见矣,弘治新元中秋日,沈周志。”​
    [​IMG]

    143.吕纪 《桂菊山禽图》轴

    《桂菊山禽图》轴,绢本设色,192cm*10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属明代工笔花鸟的精品,难得把工笔画得这么有动感,在风格上有学边景昭的感觉,

    作禽鸟如凤、鹤、孔雀、鸳鸯之类,俱有法度,设色艳丽,生气奕奕​
    [​IMG]

    144.吕纪 《残荷鹰鹭图》轴

    《残荷鹰鹭图》轴,绢本水墨,190cm*10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吕纪的花鸟作品有两种风格除了工笔外就是水墨,这幅水墨全幅描绘动景,风吹残荷,老鹰扑食,水鹭惊慌,野鸭乱嚎,四窜而逃,平中求奇而生动逼真;

    [​IMG]

    145.文徵明 《万壑争流图》轴

    《万壑争流图》轴,纸本设色,132.4cm*35.2cm,南京博物院藏

    文徵明的山水多是细笔,“繁密中见工致文秀”“设色清丽雅洁”“风格缜密秀雅,自有一股士气充盈其间”,善于抒情;

    [​IMG]

    146.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轴

    《湘君湘夫人像》轴,纸本淡设色,100.8cm*35.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是文徵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此图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故宫官网 撰稿人:杨丽丽​
    [​IMG]

    147.唐寅 《枯槎鸜鹆图》轴

    《枯槎鸜鹆图》轴,纸本墨笔,123cm*26.7cm,上海博物馆藏

    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唐寅 题诗​
    [​IMG]

    148.唐寅 《骑驴归思图》轴

    《骑驴归思图》轴,绢本设色,77.7cm*37.5cm,上海博物馆藏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唐寅 自题诗 喜闻天子驾新归,欲控应惭一蚁微。误入云龙山下路,杏花妍映绿罗衣。——朱曜 题诗​
    [​IMG]

    149.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

    《王蜀宫妓图》轴,绢本设色,124.7cm*6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颇有对于唐、五代人物画的承继,还有点北齐的感觉,线条细匀,设色妍丽;

    [​IMG]

    150.陈淳 《写生花卉》册 五幅

    《写生花卉》册,20 开,纸本墨笔,28cm*37.cm,上海博物馆藏

    我最喜欢这些写生,你能感受到一股游刃有余的潇洒,随意挥洒却又每一笔完美的恰到好处;

    [​IMG]
    [​IMG]
    [​IMG]
    [​IMG]
    [​IMG]

    155.陈淳 《梅花水仙图》轴

    《梅花水仙图》轴,纸本水墨,72.8cm*3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谁知冰雪裹,却有麝兰香——陈淳 自题​
    [​IMG]

    156.陈淳 《水仙图》卷 需横置

    《水仙图》卷,纸本水墨,26cm*240.5cm,于 2006.10.29 辽宁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 5500 万元成交

    这幅画被盖了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三方印,乾隆爷还加盖了三希堂精鉴定玺和宜子孙两方印,说明乾隆爷对此画真的是喜爱至极,他的水仙在我看来是最具生气的,是工笔水仙所没有的;

    [​IMG]
    [​IMG]
    [​IMG]

    157.陆治 《梅石水仙图》卷 需横置

    《梅石水仙图》卷,绢本设色,32.3cm*63.6cm,南京博物院藏

    咳,当然了,工笔水仙也有自己的那份雅致;

    [​IMG]

    158.陆治《玉田图》卷 需横置

    《玉田图》卷,纸本设色,24.1m*136cm,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我没有见过的视角和呈现,他的《华山图册》和《后赤壁图》也能看出这份在构图上的端倪气息;

    [​IMG]
    [​IMG]

    159.陆治《仿王蒙山水图》轴

    《仿王蒙山水》轴,纸本设色,130cm*37cm,保利 2011 秋拍 成交价 1897.5 万元,2011.12.05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品藻如春——清代御笔暨宫廷书画夜场

    [​IMG]

    160.仇英 《桃源仙境图》轴

    《桃源仙境图》轴,绢本设色,175cm*66.7cm,天津博物馆藏

    仇英在我看来是一位纯粹的画家,这份纯粹完整地体现在画面的每一处

    [​IMG]

    161.仇英 《仙山楼阁图》轴

    《仙山楼阁图》轴,绢本设色,118cm*41.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杨翰 《扫石轩画谈》​
    [​IMG]
    驰藻思兮何间关?构图绘兮非人间。将神游之恍惚兮,抑倒景之曾攀。山莫妙于九叠屏风,又九九而无穷。水莫妙于三十六曲,又曲曲而愈通。示白云之悬路兮,叩灵关而莫从。但见山产不凋之木,地茂常青之草;桃李荣万年之春,羽毛翔不死之鸟。岩幽幽乎叶飞,洞聒聒兮泉鸣。非金膏之余液,则璚树之弱英。双朱楣以为门,忽青林之隐隐。览黄金之高榜,因碧霞以发轫。磴乍升而乍降,径或浮而或沉。非鸾参而鹤跨,抑步虚而蹑清。白玉为栈兮,往来自易。青云为袜兮,出入自轻。秀木疎而复密,石壁起而复合。树交杪结,苍鼯飞越;积雪为膏,碧火明灭。鉴寒潭兮心空,拂水光兮情悦。灵猿荫于寒条,珍鸟宿于贝叶。白鹿引偓佺之车,玉兔开仙城之阙。或蹈翡翠之巢,或载虹霓之辙。云悠悠兮路长,岸萦萦兮屦绝。或悬空中之梁,或设平步之杠。神恍惚于水帘,载宴息于玉房。桂丛蒙密,兰薄芬芳。金堤曲逆,竹林清凉。烟廊雾阁,云帐翠林。冐碧瓦于山椒,牵朱栏于水傍。飞泉出于檐末,红葩焕于幽窗。于是安期羡门之徒,乘紫鸾,驾白鹤;拾瑶草,采翠华。拂烟光而容与,步明月于金沙。既邅回于溆浦,遂释近而即远。望白银之层观兮,凌沓嶂兮宛转。峰嵯峨兮叠青莲,树青葱兮生紫烟。三神山兮起空蒙,十二楼兮悬珠帘。日未出兮珊瑚明,涉春冬兮花木妍。策神驷兮蹑光景,放灵桨兮花间船。入阆苑,即僊居;憩灵宫,临瑶池。于是素女开牖,宓妃上楼。钧天奏于别馆,神籁发乎中洲。载云旗以往来,采清气以遨游。水阁则金屧蹒跚,云闼则绮疏绸缪。兰堂兮贝室,荪璧兮蕙稠。金铺陆离,旋廊洞修。屏比交玉几之光,球琳鸣甲帐之句。出入欢濩,仙侣道俦。凤皇衔灯于玄夜,蟾蜍纳月于中秋。冬居则光风转凄,夏处则瀑布为幕。飡六气兮饮沆瀣,服玄醴兮进勺药。鼓金簧,敲玉钥;檀吹流,霞光落。纤阿举兮椒芬扬,玉汗生兮异香薄。璚浆彻兮回霓裳,华灯陈兮归洞房。窥王乔之灵灶,启赤松之丹床。愈入愈秘,嗅芳始知。元化之道,无为之方。冥冥寂寂,其乐未央。回视凡境,杳而渺茫。於乎!非得仙风道骨,奚为克跻其乡!——陆师道《仙山赋》​

    162.仇英 《上林图》卷 需横置

    《上林图》卷,绢本设色,44.8cm*12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取意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在我看来这幅作品不输《千里江山图》卷,真担得宏大叙事

    [​IMG]
    [​IMG]
    [​IMG]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鎗闛鞈,洞心骇耳。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柔桡嫚嫚,妩媚孅弱。曳独茧之褕绁,眇阎易以恤削,便姗嫳屑,与俗殊服,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司马相如《上林赋》节选​

    163.仇英 《清明上河图》卷 需横置

    《清明上河图》卷,绢本设色,30.5cm*987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来看看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这可不是张择端的仿作而是再创作,这是对于明朝风俗的写生,辽宁省博官网的图太水了,我搞来了相对清晰的图: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164.陈栝 《写生游戏图》卷 需横置

    《写生游戏图》卷,纸本设色,29.8cm*2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了这么多青绿,来点活泼的,这幅画其实没有图片上这么淡,包括故宫官网的图也很淡,如果能亲眼看其实是非常繁碎的,细节小笔触非常多,灵动活泼,野趣横生;

    [​IMG]
    [​IMG]

    165.徐渭《杂花图》卷 需横置

    《杂花图》卷,纸本墨笔,30cm*1053.5cm,南京博物院藏

    有些画我能侃侃而谈,但有些心中的禁脔让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徐渭的大写意花鸟就是这样,不是我不想说,实在是我不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去说;

    皮肤脱落尽,唯有真实在——徐渭​
    [​IMG]
    [​IMG]

    166.徐渭 《竹石牡丹图》轴

    《竹石牡丹图》轴,纸本墨笔,38.7cm*37.1cm,上海博物馆藏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徐渭​
    [​IMG]

    167.徐渭 《蕉石图》轴

    《蕉石图》轴,纸本墨笔,166cm*91cm,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谁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徐渭 题诗​
    [​IMG]

    168.徐渭《墨葡萄图》轴

    《墨葡萄图》轴,纸本墨笔,165.4cm*6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 题诗​
    [​IMG]

    169.徐渭《墨葡萄图》轴 二

    《墨葡萄图》轴,纸本墨笔,尺寸不详2011 年 11 月北京翰海 3795 万拍出

    佛氏衣边说有珠,艰如铁纲海南渔。余亦腹内饶三斛,化作葡萄树一株。——徐渭 自题​
    [​IMG]

    170.徐渭 《墨荷图》轴

    《墨荷图》轴,纸本墨笔,尺寸馆藏不详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IMG]

    171.徐渭《驴背吟诗图》 轴

    《驴背吟诗图》 轴,纸本墨笔,112.2cm*30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张岱《琅嬛文集》​
    [​IMG]

    172.文伯仁 《具区林屋图》轴

    《具区林屋图》轴 ,纸本设色,166.8cm*57.6cm,上海博物馆藏

    [​IMG]

    173.丁云鹏 《罗汉图》卷 需横置

    《罗汉图》卷,纸本设色,37.7cm*702cm,上海博物馆藏

    这张图基本上在网上是搜不到的,我是机缘巧合在一本画册上见识过,难忘,

    此画系孙煜峰的后人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因面世较晚,我在网上甚至连一张完整的照片都找不到,在上海博物馆的官网搜藏品也没搜到这张图,一度想要放弃了,最后不死心地把信息重新规整地填了一遍在上博的官网检索,才终于幸运地找到了这幅画的扫描版:

    [​IMG]
    [​IMG]
    [​IMG]

    174.吴彬《山阴道上图》卷 需横置

    《山阴道上图》卷,纸本设色,32cm*862cm(幅面),上海博物馆藏

    只有这幅画,才配得上真正意义的“重峦叠嶂”,在笔法上不拘一家,真可谓是万法归宗,想看高清原图可以去:上海博物馆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王献之《世说新语》言语​
    [​IMG]
    [​IMG]

    175.吴彬 《十面灵璧图》卷 需横置

    吴彬 《十面灵璧图》卷 ,纸本墨笔,55.5cm*1150cm,北京保利 2020.10.18 拍出 4.46 亿.

    明代米万钟爱石成癖,万历戊申年,他于南京六合县任职时得到一方灵璧石,此石造型雄奇,面面可观,兼具五行之美,峥嵘嵯峨,有三山五岳气象。万钟欣喜不已,乃延请好友画家吴彬为石造像,是为本卷创作缘起。画作从十个侧面对此石进行描绘,由写实进一步写神,画法、观念都为古今独创。画成后,米万钟走信千里之外请画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李维祯、致仕回乡的前内阁首辅叶向高等好友题写跋文。——新浪收藏​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176.董其昌《仿米芾山水图》卷 需横置

    《仿米芾山水图》卷,纸本墨笔,25.9cm* 219.1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我很喜欢他的作品,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使得笔墨组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而不仅是画面的构成部分,笔墨的趣味成为画面审美的中心,这种“解构”再“重构”的思想把中国绘画理论提炼到了接近抽象的层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所以董其昌的很多仿古作品,虽名曰仿古,其实皆出于己意;但是就当代视觉效果而言,并不惊艳,故只列一幅;这幅《仿米芾山水图卷》,我认为他在和米芾神交,真的有二米的神韵,又以造化为师,又有自己的独到在里面,我前面放了不少学二米的作品,就这幅而言它不仅是学习,更是重构;

    集其大成,自出机抒——莫是龙《画说》​
    [​IMG]
    [​IMG]

    177.陈继儒《梅竹图》

    《梅竹图》,绢本设色 120.2cm*51.2cm,中国嘉德 2007.11.06 秋季拍卖会 616,000 成交

    [​IMG]

    178.蓝瑛 《仿张僧繇山水图》轴

    《仿张僧繇山水图》轴,绢本设色,177cm*91cm,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广阔辽远,水天相接,恍若仙境,这幅画也是表明蓝瑛对张僧繇没骨法的学习与容纳;

    [​IMG]

    179.蓝瑛 《丹峰红树图》轴

    《丹峰红树图》轴,绢本设色,184.4cm*50.8cm,上海博物馆藏

    虽说是学张僧繇,但其实这类没骨法绘制的山水是蓝瑛自己的创新;

    [​IMG]

    180.蓝瑛 《白云红树图》轴

    《白云红树图》轴,绢本设色,189.4 cm*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

    181.蓝瑛 《画雪景》轴

    《画雪景》轴,绢本墨笔, 369cm*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听泉溪流,曲径折跃,银装素裹,深远通天;

    [​IMG]

    182.崔子忠 《藏云图》轴

    《藏云图》轴,绢本设色,189cm*50.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辨草木,行出足下,生生袖中,旅行者不见前后。史称李青莲安平入地,负瓶瓿,而贮浓云,归来散之以内,日饮清泉卧白云,即此事也。”​

    画中的主人公是李白,描绘的是李白居住地肺山时,拿瓶子装云准备回家把云垫在床上睡的故事,这个故事颇具浪漫主义气息,这个典故是在这幅画中首出,前史没有这个典故的考据;

    [​IMG]

    183.陈洪绶《荷花鸳鸯图》轴

    《荷花鸳鸯图》轴,绢本设色,184cm*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陈洪绶难得的工笔花鸟的工巧之作,用笔精美细腻,一把拙气全灌进石头里(开玩笑)

    [​IMG]

    184.陈洪绶 《清供图》轴

    《清供图》轴,绢本设色,134×53cm,2005.7.30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6,050,000 成交

    我好喜欢这个瓶子,画得太好了

    [​IMG]

    185.陈洪绶 《梅石山禽图》 轴

    《梅石山禽图》 轴,绢本设色,127.3cm*52.6cm,天一阁博物馆藏

    可以明显看出,工笔花鸟走到陈洪绶这里,写意的气息越来越浓郁了

    [​IMG]

    186.陈洪绶 《无极长生图》轴

    《无极长生图》轴,绢本设色,52.6cm*22.2cm,上海博物馆藏

    虽说我查到的资料是上海博物馆藏,但是我并没有在上博看到这张画,在官网上也没有检索到这张画,对比《无法可说图》来看明显是陈洪绶的味道,衣纹方折有力,笔墨顿挫,造型奇拙,这种线条出自于版画家陈洪绶身上也非常合理;

    [​IMG]

    187.陈洪绶 《黄流巨津图》页

    《黄流巨津图》页,绢本设色,30cm*2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在明末进京和离京时曾两渡黄河,有感于黄河的雄伟,目识心记,绘就此图。画家着意表现黄河水的雄浑气势,以墨笔勾出浪花,复用白色渍染,用笔较实,线条劲健而略具装饰性,两岸景物相对虚化,使画面构成十分鲜明的虚实对比。此图可谓古代画水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幅佳构。——故宫官网 撰稿人:马继革​
    [​IMG]

    188.陈洪绶 《梅石蛱蝶图》卷 需横置

    《梅石蛱蝶图》卷,金笺墨笔,37.9cm*1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是陈洪绶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直接被击中了,我认为八大山人的《猫石花卉图》取法于此,它太浪漫了,构建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陡峭又平衡,拙气又雅致,粗放又细腻,肆意又严谨,仿佛瞬间通达了永恒;

    [​IMG]
    [​IMG]

    七、清189.黄向坚 《点苍山色图》轴

    《点苍山色图》轴,纸本设色,127.7cm*42.5cm,上海博物馆藏

    [​IMG]

    190.黄向坚 《万里寻亲图》轴

    《万里寻亲图》轴,纸本设色,128.5cm*42.5cm(内纵),苏州博物馆藏

    这幅画背后也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离不开明末清初战乱的大背景,黄向坚的父亲黄孔昭在明亡的前一年远赴云南任大姚令,次年明亡,兵荒马乱,与父母断开音讯连接,八年后也就是清顺治八年(1651 年),黄向坚终日思念父母,为寻找父母,徒步独行远赴云南。一路上崇山峻岭,艰难险阻,历经三年终迎父母归乡,行程两万六千余里;

    他在行程图中,会以纪行的形式,手绘途径的险山奇峰,全部命名为《万里寻亲图》,本回答会放上我最喜欢他的一轴一卷给大家欣赏,下面这张就是《万里寻亲图》轴:

    [​IMG]

    191.黄向坚《万里寻亲图》卷 需横置

    《万里寻亲图》卷,绢本设色,36.5cm*553.7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绘黄向坚万里寻亲途中所见险水危峰、浩荡江河,以及山中村落、军营、哨岗、城防,江上船帆等人文景观。作画时间为顺治十三年(1656 年),带有回忆性质。​
    [​IMG]
    [​IMG]

    192.萧云从 《云台疏树图》卷 需横置

    《云台疏树图》卷,纸本设色,26.3cm*2321cm,南京博物院藏

    一看到这幅山水时我就喜欢上了,与前人太不一样了,可谓自成一派,山石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拙气,线条方折有力,仿佛刻意避开柔曲线条而为之,表现力极强,在美感上与现代表现暗和;

    朝起见红日,气象殊佳哉。世事不与我,独登书云台。得此丈余宣德纸,滑腻流光一带水,啜茗焚香染数峰,疏树寒烟青欲雨。吾生得意岂须多,月窟天根自筑窝。安乐何庸处否吟,山高水长我奈何?君不见海上集芝客,湖边配茞人。鹏风龙气万千里,三月飞涛出禹门。——作者题​
    [​IMG]
    [​IMG]

    193.髡残 《江干垂钓图》轴

    《江干垂钓图》轴 ,纸本设色,106cm*60cm,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藏

    大江之滨石壁之下,仰瞻高林,俯听波涛,不唯荡涤襟怀,实亦遗忘尘浊矣。——作者 题诗​
    [​IMG]

    194.髡残 《山水图》册

    《山水图》册,十开,纸本设色,22.8cm*15.3cm,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多取自黄山风景,该作笔法干而不枯,造意高逸古拙,气势苍莽浑厚;

    [​IMG]

    195.弘仁 《松壑清泉图》轴

    《松壑清泉图》轴,纸本墨笔,135cm*60cm,广东省博物馆藏

    山水在弘仁手上又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发展,山体几乎没有皴擦和墨的变化,这种朴素简略的作法反倒是透出一股秀逸清新的气息,在线条上跟前面萧云从《云台疏树图》的处理有些类似,突出了山体的方硬,但异于萧云从的地方在于弘仁能用这种表现手法能把空间的纵深感描绘出来,这是很难的,比较能印证我这个观点的就是另一幅《雨余柳色图》(本文没有放上)中为了表现远处的山体用了淡墨涂抹;

    [​IMG]

    196.弘仁 《林泉春暮图》轴

    《林泉春暮图》轴,纸本墨笔,89.4cm*41.8cm,上海博物馆藏

    去掉了山体的绝大多数质感的表达,反而让观者直达了作者的内心,那是一个冷峻孤独却又细腻安静的世界,辽阔的天地,一尘不染,这是个独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化世界;

    [​IMG]

    197.梅清 《黄山图》册 六幅

    《黄山图》册,十二开,纸本设色,33.2cm*43.3cm,安徽省博物馆藏

    以师法自然所闻名的黄山派巨子梅清,最具生机的莫过于他的写生作品《黄山图》册,梅清的《黄山图》册有很多版,我选择的是安徽省博物馆的这一版,这一版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地方在于画面布置更具巧思,画味浓郁,其他版本的写生气更足一些,但没这一版这么精雕细琢了;

    [​IMG]
    翠微寺
    [​IMG]
    光明顶
    [​IMG]
    鸣弦泉,后面有幅《听泉图》也是作于鸣弦泉
    [​IMG]
    炼丹台
    古帝丹台迹未荒,行来鼎内紫芝香; 便须采药探灵火,仙液千年味更尝。——梅清​
    [​IMG]
    天都峰
    [​IMG]
    汤泉

    203.梅清《鸣泉图》轴

    《鸣泉图》轴,纸本墨笔,54.3cm*184.4cm,馆藏不详

    这幅也是作于鸣弦泉的作品,这幅画所营造的意境非常深远,描绘上也让观者身临其境,尤其是泉水随着山褶涓流而下的画面节奏感,仿佛让人真的能听到泉水的声音,这种视觉引申到听觉的表现手法靠的是对于二者“节奏的把握”,节奏是贯穿于不同形式甚至不同维度艺术的生命律动;

    山头曳杖听流泉,湘浦飞声入五弦;仿佛音徽奏仙乐,一齐分韵到尊前。——作者题​
    [​IMG]

    204.梅清 《黄山图》轴

    《黄山图》轴,绫本设色,186.8cm*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是黄山的莲花峰,观梅清的很多作品,经常发现他的同一首诗出现在了多幅相同的题材中,可见他的诗并非专为画而题,而是为山而题,甚至我推测他可能有的时候会因观山而作诗,翌日因诗而写生作画,这么来猜他的画作应该是追求“眼见之实”和“文思之实”的二者统一,就像这幅作品,以山题诗,诗中喻作莲,便写生绘作莲,但仍然画得很深入;

    仙根谁手种,大地此开花?直饮半天露,齐擎五色霞。人从香国转,路借玉房遮。莲子何年结?沧溟待泛槎。——作者题​
    [​IMG]

    205.吴宏 《仿元人山水图》轴

    《仿元人山水图》轴,绢本设色,171.5cm*55.3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非常精美的 S 形构图,气贯连绵,说实话我真没看出幅画哪有仿元的气息,在用笔上有种素描排线的感觉,让美术生出身的我倍感亲切(开个玩笑)

    [​IMG]

    206.谢荪 《荷花图》页

    《荷花图》页,纸本设色,25.4cm*31.4cm,故宫博物院藏

    特写视角下,这抹残叶衬出的荷花尤为高洁

    [​IMG]

    207.樊圻 《柳溪渔乐图》卷 需横置

    《柳溪渔乐图》卷,绢本设色,28.6cm*16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色差导致原版的那种悠然自在的生活气息被削弱不少,原作应该是绿意盎然的,想看真实些的版本可以去:樊圻柳村渔乐图卷 - 故宫博物院

    [​IMG]
    [​IMG]
    [​IMG]
    [​IMG]
    [​IMG]

    208.龚贤 《摄山棲霞图》卷 需横置

    《摄山棲霞图》卷,纸本设色,30.3cm*15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的作品有黑白两说,这里列上两幅我最喜欢的“黑龚”,素描对比拉的很开,这样强的对比下,最有利的其实不是像其他评述所说的“光影明灭”,而是黑白拉开后,“灰”的空间就变大了,可以把黑白灰的层次感做得非常丰富,甚至随着山体产生一种强烈的渐变效果,这一点在他的下一幅作品《天半峨眉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IMG]
    [​IMG]

    209.龚贤 《天半峨眉图》轴

    《天半峨眉图》轴 ,纸本墨笔,283cm*237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 2015 年,在央美美术馆的“传统的维度———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中重新面世的作品,源自央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民间书画购入的收藏,这幅画经启功为首的众文物专家鉴定为真迹;这其实并不是一幅画,而是三幅图轴,拼在一起后才有这般气象,扫描版中不难看出有拼接的痕迹;

    此画作于甲寅年,即公元 1674 年,龚贤时年七十六岁,画家创作力最为活跃的阶段。龚贤所作山水,与其说是现实山水,毋宁说是理想中的山水。此作近处山石树木尚有写生面貌,而远景山水则极富梦幻色彩,层层量染的山石背面与受光部分制造出眩目的光影效果。画家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对时空变幻无常的感慨:“嶂中日月真驹隙,十斛星辰尽欲韬。​
    [​IMG]

    210.朱耷《怪石鸲鹆图》轴

    《怪石鸲鹆图》轴,纸本墨笔,151.5cm*41.2cm,香港佳士得 2002 春拍成交价 469.41 万港元

    抛开八大山人的身世而言,其笔墨本身就是非常顶尖的文人画,但文人画乃笔随心动,因心绘景,窃以为评判文人画不能够脱离其心境而只谈其画面,但也不能只凭着画家的身世去越俎代庖一刀切地来理解画面,当下向各位介绍八大的作品,我本人就陷在这两难之中;八大的作品固然饱含遗民之痛,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这其中包含了立意、造型、画面布置、笔墨、诗书、禅宗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突破发展,可谓是大写意花鸟的最高水平,希望大家能欣赏到一个饱满的朱耷;

    [​IMG]

    211.朱耷 《荷石水鸟图》轴

    《荷石水鸟图》轴,纸本墨笔,127cm*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图网上高清版的绝大多数都是仿作,包括知乎上对八大山人的一些很专业的回答也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张仿作,其实很好区分,人家故意留破绽了,就是落款下大小印的顺序,大印(八大山人)在上小印(可得神仙)在下的就是高精仿作,同时高清仿作没有左下方的两个鉴藏印:

    多说一句,本篇回答哪怕是像我这么小心谨慎,在这么巨大的篇幅面前,也容易很用上高精仿作,如果有高手能看出来,还望不吝赐教、多多指点;

    [​IMG]

    212.朱耷 《荷花水鸟图》轴

    《荷花水鸟图》轴,纸本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画我认为最显八大的遗民心境,一种压抑到难言的沉默,怨气冲天,故宫之前在 2017 年武英殿办的四僧展中展出过这件作品,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故宫官网上搜不到这张画,包括下面那张《猫石花卉图》具体的尺寸信息就没弄到

    《荷花水鸟图》轴为八大山人晚年佳作,以大写意技法描绘荷花与孤鸟,笔墨淋漓肆意。图中孤鸟单足立于危石之上,荷花茎细而纤长,唯一叶垂下,遮于孤鸟之上,仿若与鸟儿轻轻依偎,又仿佛孤鸟无助之中,但求一叶以避风雨,整图意境孤寂,无不表达出八大山人对于自身坎坷身世的无助与伤感。​
    [​IMG]

    213.朱耷 《猫石花卉图》卷 需横置

    《猫石花卉图》卷,纸本水墨,34cm*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作于朱耷七十一岁,心境已日渐平和、画面布置少了年轻时的凌厉,中正圆润,尽褪锋芒,浓淡推敲拉开的空间的纵深,透出一股空灵感,但画面元素之间仍气贯连绵,包括印章落款都对视觉形成一股巧妙的引导,细看笔墨,万千气象尽在胸中抖擞,随心所欲不逾矩,堪称雄奇隽永;

    [​IMG]
    [​IMG]

    214.朱耷 《河上花图》卷 需横置

    《河上花图》卷,纸本墨笔,47cm*1295.5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画完《猫石花卉图》一年后的朱耷,也就是七十二岁所作,这幅作品中,你能感受八大山人纯粹的艺术热情,可谓跌宕起伏,恰如激昂饱满的华章,“笔墨交叠,浓淡互破,洇润渗化,清气满纸”真乃叹为观止,这幅画也寓意着朱耷自己的人生写照:

    卷首展现了荷花从河上跃起,枝挺叶茂,生气蓬勃,隐喻朱耷初涉人世时的远大志向;画面随即就遇上了陡峭的山坡,荷花只能从夹缝中生长,虽仍显旺盛,却已弯枝低腰,暗示青年时的朱耷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便遇到了国破家亡的挫折;接下来便是崎岖的河床、枯木、乱石,荷花已呈残败之状,犹如自己残喘的人生;卷末的景致更是凄凉,成片荒芜的土坡,已不见一枝荷叶,仅有星星点点的兰草竹叶杂生,寓意着自己的一生将在萧索中终结。​
    [​IMG]
    [​IMG]
    [​IMG]
    [​IMG]
    [​IMG]
    河上花,一千叶,六郎买醉无休歇。万转千回丁六娘,直到牵牛望河北。 欲雨巫山翠盖斜,片云卷去昆明黑。馈而明珠擎不得,涂上心头共团墨。 蕙岩先生怜余老大无一遇,万一由拳拳太白。太白对予言: 博望侯,天般大,叶如梭,在天外,六娘剑术行方迈。团圞八月吴兼会, 河上仙人正图画。撑肠拄腹六十尺,炎凉尽作高冠戴。——朱耷 卷尾题诗《河上花歌》​

    215.顾符稹 《松石图》轴

    《松石图》轴,绢本设色,157.5cm*98.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苍劲又不失淡雅,我很喜欢他的用色,包括他的据传藏于上博的那幅《桃花源图》卷,但因为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过于好,加上我也没找到《桃花源图》卷藏于上博的依据,就只列图不介绍吧;

    [​IMG]
    [​IMG]
    顾符稹 《桃花源图》卷

    216.唐炗 《仿宋人写生莲花图》轴

    《仿宋人写生莲花图》轴,纸本设色,121.5cm*58 cm,嘉德香港 2014 秋拍流拍

    恽寿平这段题于《红莲绿藻图》(下一幅)的嚣张言论在我看来是对他和唐炗二人绘画主张的囊括,正所谓“唐荷花”“恽牡丹”,唐炗的作品以荷花闻名,但流传下来的真迹极少,我之所以敢放上这幅是因为有故宫藏的《红莲绿藻图》做一个造型上的印证,而且我也非常喜欢这幅作品;

    余与唐匹士研思写生,每论黄荃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唯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苑匹士画莲,余杂拈卉草,壹本斯旨,观此图可知两人崇尚庶几有合于先匠也。——恽寿平 题《红莲绿藻图》​
    [​IMG]

    217.唐炗、恽寿平 《红莲绿藻图》轴

    《红莲绿藻图》轴,纸本设色,135.7cm*5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唐炗(音光)与恽寿平联手为祝王翚 40 岁诞辰所作。唐炗绘荷花,恽寿平画荇藻。荷花与荇藻皆采用了没骨法,透露出轻盈飘逸与湿润的感觉。微风中,仿佛莲叶与荷花的清香淡淡而来。水塘里荇藻则用一笔点画。状物形神兼备,风格清新淡雅。——故宫官网​
    [​IMG]

    218.恽寿平《花王图》轴

    《花王图》轴,绢本设色,45cm*123cm,江苏聚德 2011 拍出

    我喜欢的恽寿平的下面三幅作品全部系真伪难考的私人收藏,故不介绍:

    [​IMG]

    219.恽寿平《玉堂富贵图》轴

    《玉堂富贵图》轴,绢本设色,105cm*49cm,瀚海 2014 秋拍现世,流拍

    [​IMG]

    220.恽寿平《东篱图》轴

    《东篱图》轴,绢本设色,142.5cm*65cm,匡时 2016 春拍成交价 322 万元

    [​IMG]

    221.恽寿平《花卉图》册 四幅

    《花卉图》册,十开,尺寸不详,上海博物院藏

    这套图在网上传的名字一直是《没骨花鸟图册》,这么找是什么信息都找不到的,我抱着不死心的态度跑到各个博物馆的官网去检索,一张张地翻恽寿平的作品,最终在上海博物馆(上博又是你)官网找到了这册图,不过上博没有标尺寸且上博扫描出来的颜色跟我列上的这一版相差很大,所以这里就不放上博的网址了,我之前在上博亲眼看过另一版十开的恽寿平《花卉图》册,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版没有在上博展出;

    [​IMG]
    [​IMG]
    [​IMG]
    [​IMG]

    225.袁江 《观涛图》轴

    《观涛图》轴 ,绢本设色,215cm*104.3cm,上海博物馆藏

    “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汤垕​

    汤垕的这番言论,窃以为在袁江这里是例外的,界画为人所轻主要是因为匠气过重,但袁江的界画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山水和建筑之间二者的气质迥然又互相成就,在视觉上构成强烈的对比,宫阙楼阁精美辉煌,云海山石气势奇峻,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没有一丝匠气;

    [​IMG]

    226.袁江 《观潮图》轴

    《观潮图》轴,绢本设色,97cm*13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袁江的早期作品,描绘钱塘大潮的壮阔景色。浙江钱塘江因其特殊的地理形势形成异常壮观的大潮汛,观潮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此图采用了对角式构图,颇受南宋马远夏圭边角式构图的影响,山石楼阁集中在左下角,而大半画面用以表现滔滔潮水和淡淡的远山,充分显示了江潮的汹涌壮阔。山石皴法多借鉴北宋李成郭熙的用笔,江水画法细密严谨,亦有宋人余韵。——故宫官网 撰稿人:傅东光​
    [​IMG]

    227.袁江 《骊山避暑图》轴

    《骊山避暑图》轴,绢本设色,224cm*134cm,首都博物馆藏

    骊山此处的建筑是华清宫,此画应该是描绘玄宗于此游乐为题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IMG]

    袁江在我心中是界画第一人,文人对界画的刻板印象在袁江笔下得到扭转,且将界画拔高到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在我看来,只有近代的黄秋园先生在另寻僻径后的《十宫图画》册等作品才有突破痕迹,其实袁江的作品绝不仅于此,相传他的两幅通景屏《蓬莱仙境图》屏、《阿房宫图》屏在我看来更是蔚为壮观,可惜实在是真伪难辨,此处仅放网址供好奇者观看:

    清 袁江 蓬莱仙境图 12 屏清 - 袁江 - 阿房宫图屏

    再放上一幅黄秋园先生的作品:

    [​IMG]

    228.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图》轴

    《仿王蒙山水图》轴,纸本设色,102.4cm*54.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熟不甜、生不湿,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张庚《国朝画征录》​
    [​IMG]

    229.郎世宁 《花鸟图》册之三

    《花鸟图》册,十开,绢本设色,32.5cm*2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一个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的其他作品放上来会很违和,虽然我个人还比较欣赏他的作品,我有一篇关于他的回答,想看的可以移步:一个擅长素描油画的现代人穿越回古代中国,会发生什么?

    [​IMG]

    230.任熊 《十万图》册 五幅

    《十万图》册,十开,泥金笺设色,26.3cm*2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万图》册是任熊晚年创作的 10 幅山水精品,因题目均以“万”字起首而得名,即“万卷诗楼”、“万点青莲”、“万峰飞雪”、“万笏朝天”、“万竿烟雨”、“万松叠翠”、“万林秋色”、“万壑争流”、“万丈空流”、“万横香雪”,以寓至多尽善、完满俱足之意。该图册多取材于苏州太湖一带的山水而内容又有所扩大,如“万笏朝天”、“万横香雪”即以苏州天平山和香雪海为素材,“万点青莲”描绘的应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而“万丈空流”、“万竿烟雨”则是想象中的海岛和潇湘奇景。总之,画家是以“十”、“万”来概括天下美景与赏心乐事。作品笔法细腻,构思精微,意境深邃,并富有装饰趣味,于写实中充满浪漫情调。尤其是作者充分运用金笺纸的底色作用,使青绿设色逾显得绚丽多彩,浓艳华贵而不失雅逸的艺术效果。——故宫博物院官网 撰稿人:汪亓​
    [​IMG]
    《万点青莲》
    [​IMG]
    《万笏朝天》
    [​IMG]
    《万丈空流》
    [​IMG]
    《万横香雪》
    [​IMG]
    《万竿烟雨》

    235.金农 《佛像图》

    《佛像图》,纸本设色,134cm*64cm,天津博物馆藏(待考)

    这幅画网上都说在天津博物馆,但我在官方查仅有一篇 2018 年的文章引用了这幅画,但也没有明确说明这幅画是他们的馆藏,故存疑,金农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他的书法,早年习汉隶,晚年开始变法,扁笔作隶书,横方粗、竖细劲,称之为漆书(这幅画里的字不是漆书哈),该画线条粗莽拙朴、顿挫有律,这幅画用作让大家理解什么是“金石气”是最好不过的了,金石是指金属与石板上雕凿而成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线条多是刚硬、拙劲、生涩、古朴的姿态,从而演化出了异于“纸帖”的“石碑”式审美,而这幅作品中的金石气,不仅仅体现在了书法上,更是表现在了绘画的笔墨线条拙朴之中,金农本身酷爱金石,这幅作品字金石、画金石,题记后半段聊的也是书法,不愧为金吉金(但注意“金石气”不能完全等同于“金石线条入画”);

    [​IMG]

    236.金农 《红绿梅花图 》轴

    《红绿梅花图 》轴,绢本设色,138cm*65.5cm,上海博物馆藏

    [​IMG]

    237.郑燮 《墨竹图》 两幅

    郑板桥的伪作实在是太多了,包括我最喜欢的这两幅是否真伪也存在争议,具体信息就不列上了,大家欣赏就好:

    [​IMG]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IMG]

    239.李方膺 《南风之熏竹》轴

    《南风之熏竹》轴,纸本墨笔,93cm*36cm,2005 年春季文物展销会流拍

    不仅画竹,更是画风,我很喜欢他的另一幅作品《潇湘风竹图》的题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不过他说画史从不画风这一点不对,前面元朝顾安的《平安磐石图》其实就有画风之意,李方膺的仕途几经打击,甚至铃铛入狱,在他的另一首《风竹图》中,他的题诗更有将自己比作风中坚韧的竹子的隐喻,他的风中之竹系列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幅《南风之熏竹》,简略而有力度;

    [​IMG]

    240.虚谷 《杂画册》

    《杂画册》,十开,纸本设色,34.7cm*40.6cm,上海博物馆藏

    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IMG]
    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吴昌硕 题虚谷《佛手》​
    [​IMG]
    虚谷 《鱼藻图》具体信息不详

    242.虚谷 《花果册》 四幅

    《花果册》,十开,纸本设色,尺寸不详,上海博物馆藏

    这股拙趣不知为何让我想起了牧溪的《六柿图》,那是一幅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这种精神心境而带来的笔法上的“形变”充满画意,同样简单的作画对象中,必然要进入对空间布局结构的推敲思索,必然要考虑最后的呈现,不同于牧溪的地方在于,虚谷十分重视表现刻画对象内在的生机,而牧溪《六柿图》则应以禅画的标准去理解: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明证广博的精神世界,从小处着手,描绘的却是宇宙的本源,对世界枯荣的参悟,也就是大道至简;

    [​IMG]
    [​IMG]
    [​IMG]
    [​IMG]

    牧溪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列在正文中呈现,主要原因还是题目中的“惊艳”二字,有很多没有列上来的画我深爱但是并不惊艳,本回答中也有很多画让我"惊艳"但我并不喜欢:

    [​IMG]
    牧溪《六柿图》

    246.赵之谦 《花卉图》册

    《花卉图》册,十二开,纸本设色,22.4cm*31.5cm,上海市博物馆藏

    之前在上博亲眼见过他的作品,张张色彩艳而不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用于汲取民间敷彩的特点,用色饱满浓丽;

    [​IMG]
    [​IMG]

    248.任颐 《芭蕉狸猫图》轴

    《芭蕉狸猫图》轴,纸本设色,181.4cm*9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

    249.任颐 《渔父图》轴

    《渔父图》轴,纸本设色,157.8cm*47.2cm,上海博物馆

    无际空旷,萧索寂寥

    [​IMG]

    250.吴昌硕 《紫藤图》轴

    《紫藤图》轴,金笺设色,163.4cm*4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其实某种程度而言,是吴的非典型作品,可能是因为作于金笺之上的原因,让他平日的大气磅礴多了一丝工巧之气,最为代表性的藤枝在画中的浓度也弱了许多,但却在视觉上有种和谐,下方的藤枝做盘龙之势,浑厚酣畅,依旧是飞驰狂草的笔法,笔动走蛟龙,与上方的“岁月静好”有非常精巧的动静对比;(想看高清图可以去:吴昌硕紫藤图轴 - 故宫博物院

    [​IMG]

    251.石涛 《云山图》轴

    《云山图》轴,纸本设色,45cm*30.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的石涛是我安排在本回答的最后一位画家,因为这不仅是本回答清朝部分的最后一位,也是整个回答的一个结尾,思来想去,只有石涛最适合做这个结尾,一位花鸟、山水、人物三者均登峰造极的画家,石涛是一个节口,他自身万法归宗,千变万化,你能透过他看到中国绘画这一广博的命题在他身上的传承和发展;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用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一画章第一​
    [​IMG]

    252.石涛 《游华阳山图》轴

    《游华阳山图》轴,纸本设色,239.6cm*102.3cm,馆藏不详

    不过正因为徐涛风格千变万化,其伪作非常多,多到市面上拍卖的有时甚至一半都是伪作,本文的选作参考北大教授朱良志的《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里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当年张大千作为石涛的粉丝,他自己就是石涛的伪作最顶尖高手,自己却还收了不少石涛的伪作,张大千自己有时候也没有搞清楚自己收的到底是不是真迹,包括石涛现在的很多作品是否真伪就有大量的争议;甚至有说法故宫当年的四僧展中石涛的书法作品就有伪作,但这些伪作本身也都是古代高手的对石涛的仿作,所以哪怕放上来的是伪作,也不妨碍我们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对于石涛的欣赏,所以在这篇回答下,我们还是以感受美为主,考证较真可以暂时放下;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IMG]

    253.石涛 《花卉图》册 芭蕉图

    《花卉图》册,十二开,纸本水墨,31.2cm*20.4cm,上海博物馆藏

    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一画章第一​
    [​IMG]

    254.石涛 《花卉图》册 水仙图

    《花卉图》册,十二开,纸本水墨,31.2cm*20.4cm,上海博物馆藏

    [​IMG]

    255.石涛 《新篁脱粉图》轴

    《新篁脱粉图》轴,纸本水墨,90.5cm*44.3cm,嘉德 2009 春拍成交价 179.2 万元

    [​IMG]

    256.石涛《罗汉百页图》册 十幅

    《罗汉百页图》册,一百开,崔如琢私人收藏

    画人物最佳,远胜山水;山水则愈细愈妙。后之学者,从横暴处求石师,远矣!”——吴湖帆 “先不说创作,就说临摹。目前为止,我相信没有一位画家敢称自己能临得了这套册页。画人物的,画不了山水;画山水的,画不了动物;画动物的,画不了人物。更重要的是,谁都得承认,石涛的功底太扎实,现在的人都叹为观止。——崔如琢​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266.石涛(传) 《诗画册》需横置

    《诗画册》,36cm*634cm,加拿大多伦多九松堂藏(未核实)

    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之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也。每每写山水如开辟分破,豪无生活,见之即知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写此三叠奚翅印刻。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两段,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境界章第十·​
    [​IMG]
    [​IMG]

    267.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需横置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纸本墨笔,34cm*28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石涛 自题​
    [​IMG]
    [​IMG]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和那些与时代形成内在共鸣的艺术家们

    向石涛和那些与时代形成内在共鸣的艺术家们致以敬意!



    正文毕

    八、写在正文后 我的心声

    欢迎你,能看到这里最起码说明你已经阅览了一遍我眼中所惊艳的中国绘画,但是我想对你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的遗憾,本回答道不出我眼中的中国绘画真正绝美的万分之一,本回答的时间跨度虽大,选择的作品虽然是我自己日日夜夜所精心反复挑选出的,但这之于中国绘画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诸君切不可因此繁生出已领略中国绘画全貌的谬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还需你自己身体力行去体会,不仅仅需要你去亲眼所见,更是要从中国美学思想的角度去把握参悟,而在这方面,我只是个小学生;

    这个回答我早就想编写了,之所以敢写,主要还是因为题目“惊艳”二字,“惊艳”不是编史,是面对一个浩大的命题却谈及起自己的感受喜好,把自己的感想拿出来分享供大家讨论,这给了我自己极大地发挥空间;但写到十几幅的时候深感画作真伪难辨,考证艰深,拘束繁杂,便放弃了。

    后来偶然和女友在苏州旅游时于山塘街旧书店里买到一本傅抱石先生出版于 1958 年的《中国的绘画》上辑,看到书中那个时候的傅抱石先生受到时代的局限,对于书中绘画的评述同样束手束脚时,我又有些受到鼓舞和释然,也愿意硬着头皮写下去了,恰逢疫情复发,我们小区因确诊而被封锁,借着这一个月时间,一口气编写完成;而之所以能写,主要得益于我大学时期对于电子笔记的积累和收集,这其中对于中国美术史这一块的收集我犹为用心;

    我还有个遗憾便是在选择上,有太多伟大的画家和他们精彩的作品因为个人口味和回答篇幅的种种原因没有列上,还望借此回答抛砖引玉,大家在题目下一起讨论推举让我也学习一些,包括本回答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还望高手在评论区不吝赐教,我接下来这段时间会随时修正更新,而目前列上的文字评述只是初版,更详略的部分还在更新路上;

    在编写这个回答上,我自认为称得上是尽力而为,光是购买原图、找图、核对鉴定、压缩图、裁图、修图再上传这一步骤就几乎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更莫说后面的画作具体信息收集、编写、评述、考证、引用、对于题诗的转译、和古人对于画作的评述等等,其中的工作量之恐怖,这一个月来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编写这篇回答,连召唤师峡谷都没去逛了,这背后的艰辛在这里就不说了;

    本回答编写的初衷,一方面是因为我想把我所看到的美传递给大家,这是我所擅长的;另一方面是回报那批纯粹的知乎用户和当年纯粹的知乎平台对我高中时期思想上的给养,更是想通过本回答找回我当年在知乎写东西时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让我无数次精疲力竭后又重新振作,无数次想要放弃时又燃起斗志,在我看来,这才是这个平台被称之为知乎的神邃所在:

    即沉浸在向他人分享知识所带来的纯粹喜悦之中

    九、写在最后

    这篇回答中,还有上百张作品因为种种原因在编写回答的时候被筛掉,这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我个人没有找到,有的找到的是模糊的,有的只找到了一半的残卷,这其中,下面几幅图我犹为遗憾,如果有人恰好有收藏这些图片,我愿意出钱买原图列上回答:

    1.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

    2.沈士充 山居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3.文伯仁 秋岩观瀑图轴

    4.王榖祥 水仙图卷 半幅

    [​IMG]

    5.王问 荷花图卷 半幅

    [​IMG]

    6.吴振 湖山晚晴图卷 半幅

    [​IMG]

    本回答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绘画全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绘画史图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

    5.《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6.《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回答部分图片主要网站来源:

    1.各省市博物馆官网

    2.书格

    3.中华珍宝馆

    4.世界数字图书馆

    5.美术百科 http://ARTPC.CN

    6.第一印象



    以上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