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耗,我有屠龙之术,欲翻流云起舞;我有苍茫之志,欲煎七海成田; 阅读原文 这个问题有一个有意思的关键词,那就是「未来」。 所以如果要非常切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试着去了解,未来的研究工作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科研工作,一定会呈现出一种大范围,跨学科的合作趋势。原因很简单,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而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因此如何能更高效,更清晰的挖掘出未知事物背后的机理,一定是未来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升方向。无疑,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能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探索,并综合数据和结论进行思考和阐述,是最落地的一种方法。 其实,这个趋势已经在很多地方有所体现了,举个例子,近年来在生物科研领域,有一个词语很流行,叫做Multiomics,翻译过来就是多组学。为什么这个词最近这么流行了,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数据可以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被大量产出了,比较常见的像是基因组(genomics),转录组(transcriptomics),蛋白组(transcriptomics),代谢组(metabolomics)。这就极大的提升了研究的透彻性,以往从单一维度数据可能解释不清楚的地方,结合了其它数据之后,可能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 A,B 两组样本间,某些基因表达的差异特别大,但表型上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通过蛋白组学发现其实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量其实在两组样本间差异不大,这就说明原因可能是该蛋白的翻译过程在一个组别样本中受到了抑制)。 而通常情况下,生物学背景的人,跟精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数据分析,而有化学背景的同学,通常更擅长于蛋白组和代谢组学的分析。所以你看,在有了这些维度数据的前提下,如果一个生物背景和一个化学背景的研究人员一起合作,研究的结果往往就能更加的深入与稳妥。 而事实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多组学的研究与应用,无论是从文章的发表数量,还是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呈现出一种加速的趋势。 所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如果有一本秘笈让你的孩子成为「未来科学家」,会提升 3 种能力,你希望 TA 的哪些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那么我的首选会是,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这项能力背后的妙用,还不仅仅是在于同行之间,或者说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同样可以在与企业或者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上,甚至可以被用到与社会大众的交流上(类似于科普),你们可别小看这些交流,这很可能是未来科研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外界对于科研的支持正变得越来越大。 还是用例子说话,我前端时间由于工作原因,调研过抑郁症在基因组学上的研究进展。说起抑郁症,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虽然它只是一种容易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但它对人的伤害却远远没有字面上说的那么轻巧。可能说出来会有不少朋友会感到惊讶,在全球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竟然是因为抑郁症。不仅如此,抑郁症的患病几率也是惊人的,有研究估算,全球大约有 1/6 的人,在一生中都至少会患上一次抑郁症,而更可怕的是,他们之中有很多人甚至都不会察觉自己原来抑郁了。也正是因为此,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直都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研究热点。 但你们猜怎么着?早在 10 几年前,就有研究人员通过双胞胎实验,发现抑郁症也具有相当的遗传程度,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抑郁症人群样本的收集难度较大,在 18 年之前一直没有在基因层面挖掘出关联度较强,及有价值的突变位点。而最近,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突破贡献的,竟然是一家商业公司。究其原因还在于,商业公司由于其已有业务的积累,拥有庞大的样本数据库,比如这次对抑郁症的研究,就用到了 80 万人的数据....而这对于研究所,甚至大学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一个数字[1]。 当然,与政府的合作交流也同样重要,因为有了政府的帮助与政策导向,对研究人员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当然,政府的扶持离不开纳税人的贡献,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与社会大众的交流同样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 2015 年,《Nature》在一个 special issue 上也讨论过,未来科学家的培养问题[2]。里面也同样提到了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such as the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solve problems creatively and collaboratively.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a must, and mastery of modern technology helps. 当然,题目说到的是 3 种能力,所以其它两种,我觉得还是要把基本的科研能力加进去,所以这三种能力我会选择: I. 合作交流能力 II. 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 快速检索信息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有了这本秘籍,我也不一定就会希望让孩子往科研领域发展,我会做积极的引导,但最终的选择在孩子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自由来把控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