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榫卯工艺比用钉子好在哪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10-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碎影立画,实习木匠 阅读原文

    在当下的木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榫卯真的比钉子好吗?

    有一年,在 798 的一个艺术品商店里,看到了一个设计师品牌的胡桃木六屉柜,当时顶板与侧板的燕尾榫已经全部涨开了。也恰恰是这一次偶遇,让我开始思考榫卯结构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烟台海边渔民的手里得到一个筷子盒。喜欢上它是因为惊喜的发现,它是用传统的鲁班锁的结构做的,不需要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着。一直觉得这个结构是用在传统的大木作和家具上的,而用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是当地渔民在船上用的,海上的颠簸,风浪的侵蚀,如果用绳子和钉子来链接,应该是抵挡不了多久的,时间长了,木头会被海水腐蚀,也会在海浪的颠簸中散架,但渔民却巧妙的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建筑结构方式,规避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个结构在出现几根木假损坏的时候,可以随时换掉。这个很像中国传统建筑里的“偷梁换柱”。

    [​IMG]

    鲁班锁是中国独有的发明,是一种榫卯咬合固定的木结构。中国传统的建筑大多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而最基础的结构就是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房屋很少有现在这样的地基,它基本是在地面构筑台基,靠柱础于台基接触,用柱子支撑起来的。梁、柱等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又以榫卯相结合,利用木材固有的弹性和张力,来完成整个房屋的架构。

    [​IMG]

    这个结构的好处是,在地震的时候,可以通过木材的变形来减少房屋所承受的压力。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木结构,虽然结构很紧密,但在经历大的震动的时候,可以根据震动产生一定的变形,也可以根据震动产生一定的晃动,在一定的度中,不会房倒屋塌。

    渔民的筷子盒也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建筑上的这个结构,在漂泊的海面上,虽然颠簸,筷子盒却能随着晃动,调整着最合适的状态,轻易不会损坏。

    同样,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其实也是来自中国传统建筑大木作的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所用木料密度偏小,质地偏软,这正适合了作为支撑作用的特点。而传统家具则选用了像紫檀、黄花梨等密度大,质地硬的硬木。

    [​IMG]

    木材的密度不同,对其木性影响很大。有的密度很小,可长时间浮于水面,有的很大,入水即沉。这是由木材内部组成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腔所占比例不同决定的。壁薄腔大,则木材密度小,这样的木材吸水率高,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产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像目前家具常用的几种木材 - 胡桃木、楠木、榆木、橡木等;相反,壁厚腔小,则木材密度大,吸水率很低,收缩比小,产生形变的可能性也很小,像紫檀、黄花梨、乌木等,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家具大量使用这样的木材的目的。

    [​IMG]

    俗话说:榫五卯四, 就是说榫头要做大一点,卯要小一点,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木材微小的收缩力,让彼此咬合更紧密。所以,听老人们讲,明、清家具很难拆开维修,如果拆开了也很难再装起来。老祖宗也的确厉害,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各种失败,才最终选择了这些收缩比小,很少形变的比较致密的木材来制作家具。这样,木材在成型后,基本不会有大的收缩变形,同时,也利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原理,变得更稳固了。

    和大学老师石老师谈起中国传统家具,他不停的感叹,很多传统制作家具的工具已经失传了。比如,有一个叫开榫锯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最近听说在山东做古典家具的严兄又实验出来了,还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开榫锯就是用来开榫用的,我们知道,常用的锯是对齿分开的,这样才能快速锯开木材,而开榫锯在后端的是完全打开的,这样,一锯下去,会在木材表面带出毛茬,这时,刷上熬好的鱼膘胶,插入卯中,热的鱼鳔胶使表面的毛茬遇水略微膨胀,合着粘稠的鱼鳔胶正好填补上了所有的缝隙,使彼此咬合更牢靠了。这和现在的机器开榫,手锯开榫所形成的光滑表面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闭上眼睛,想象着老祖宗在树荫下,拿出汗巾搽把汗,拿着木方仔细端详着,然后拿起开榫锯,果断的一下,一个漂亮的燕尾榫就瞬间出现了,再鼓起腮帮,一口气吹掉上面的木屑.........,这一切好美啊!

    很多东西也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看似平凡的在衣食住行中方最常见的器物,承载着我们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经验,每一个器物都记录下了每个中国人夜以继日的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也传递着中国人的独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这些日常器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的、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这可能也是我们对传统榫卯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根源所在吧!

    但现在已经很少能遇到这样的硬木了。在清中期,我们已经用光了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紫檀、黄花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榉木(南方称为南榆)和榆木来制作家具了,可这些木材的密度没有那些木材密度大,很容易型变了,所以,现在再原封不动的用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已经显得不那么现实了。

    如果依然还继续使用,就往往会出现像我在 798 遇到的那个家具的那个问题了。因为现在的木材密度小了,吸水率大,型变的可能性特别大。虽然很多工厂利用各种方法来试图克服,比如我们现在的工厂,烘干时间是 60 天,其中烘干窑 40 天,自然风干 20 天,有时甚至还要进碳化窑 20 天,但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各异,也只能将木材型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IMG]

    很多时候,我们使用木材是纹理相垂直的(如上图),这就导致木材的横纵向收缩比不一样,这时,再使用榫卯结构,可能出品时候很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动、变形。

    所以,我们在设计家具的时候,大量的参考了日本的榫卯结构。我们知道,日本是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家具选材大部分是杉木、柞木还有榉木这样密度小,质地很软的木材,所以他们是直榫直卯结构,这样对加工和生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更有帮助。

    [​IMG]

    如果我们现在还有很大批量的紫檀、黄花梨,而且价格不像现在这样贵,我们可以尽情发挥那榫卯之美,但如果我们现在使用的木材变了,那也许我们该思考一下,榫卯在家具中的利弊了。

    对于每个人而言,原有的记忆和经验是我们认知新事物的基础,而这些记忆和经验就储存在我们的日用器物中。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新”又是从“旧”衍生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未来是可以依靠想象推演出来的,但如果我们没有了过去的记忆和经验,这种想像也会变成无本之木,所以,对“旧”的了解和认知,恰恰是为“新”提供了想象的基础。

    而老祖宗在榫卯中所呈现的智慧和美,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想象方向。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