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欣赏美有层次么(比如欣赏梵高的人 就比欣赏可口可乐包装的人 层次高)?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10-3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翁昕,艺术经纪人;《如何看懂艺术1、2》两册各大平台发售中 阅读原文

    题主在问题描述里谈到「品位」这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在给欣赏美划分层次了。

    一言以概之,审美层次的划分标准在不同历史、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我们当下的审美价值体系,同样也处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但要强调的是,「变化」并不意味着「进化」。有时有人觉得梵高比可口可乐包装高级,也有时有人觉得反过来,可口可乐比梵高高级。也有人最初更喜欢梵高,几年之后更喜欢可口可乐(此处的梵高和可乐自然都是代称)。在历史中试图给审美划定层次的尝试不尽其数,我找几个例子,看看。

    咱们的老祖宗起初试着起一套大约分成三档的审美层次,先是唐代张怀瓘说:

    神:这人下笔有如神造万物,画啥来啥。

    妙:笔墨精妙,别人看不出来他怎么能画得这么引人入胜。

    能:先天才华加后天努力,让人看出功夫深,有本事。

    这三档下来,就是一个审美层次由高到低的过程。一般人看到几幅好画,最多就是夸赞这个人画得细,画得像,是在夸这个画家「能」。有能耐。对资深观众来说,还能分辨出,哪个人的画上其实是「铁杵成针」,哪些是「难以言说」。说不出来的那些,就更高一级。鉴定大师则有资格评点,在那些「难以言说」的作品中,哪些算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荣登「超凡入圣」的级别。

    同样是唐代人,朱景玄说,这个三档啊差不多这个意思,但还是差点,我得再加一个:

    逸:超出任何规矩标准,游离于章法之外,一瞅就是好画。

    前面「神妙能」三个档次,比较好排座次。但这个「逸」,本身就是「坏规矩」的产物,所以它就很难排名。朱景玄把逸放在最后,意思是这个在前面三档之外,算是额外的,不跟你们一起评点。到了北宋的黄休复那里,就说这个逸啊,比神还要难。你要做到这一点,恨不得需要自废武功,浑然忘我。不然达不到那个游离章法之外的境界。所以四档应该是「逸神妙能」。

    一直到清代啊,都还有人围绕这个事儿争执不休。这还是单纯的四档体系,中国书画的审美远远不止这一个体系。

    洋人也一样。早先瓦萨里在写《艺苑名人传》的时候,在序里面就说了,我这书啊,从契马布埃开始,再前面那些艺术家和艺术品「距离尽善尽美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尽管里面有些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绝对不值得专门展开了讲。尽管,他们确实给后面的艺术家开了路,但也就仅止于此了。我们顶多也就是给他们说几句其实他们配不上的好话,毕竟,我们是在用如今尽善尽美的艺术标准在评判他们的嘛。」

    瓦萨里的态度就是,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都是草创的,不完善的,在这千余年间不断进化,到了米开朗琪罗这,达到了「完美」,多一分嫌多,少一分算少,你们后来人啊,别惦记画蛇添足了,无论做人、搞艺术还是欣赏艺术,就照着米开朗琪罗的标准来,这就是你们的康庄大道。

    瓦萨里的这套东西,到 18 世纪又被拿来和当时对「生物」的理解结合了一番。当时无论画家还是观众,逐渐认为,艺术的风格和样式,就像一个个生命一样,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尤其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部分启蒙思想家,认为如果一种已经不受欢迎的原有风格老而不死,新一代艺术家和批评家应该帮他们加快这个进程,趁早给颠覆了算。否则腐烂的东西就像霉菌一样早晚会传染,让新的艺术也健康不起来。新的,朝气蓬勃的,总是比老的,陈词滥调的要强。基于这个观念,当时大力批判布歇,大力赞扬达维特。而且在批判作品的同时,会连带将人格一起攻击。

    没过几十年,标准又变了。这次调转船头,越异域、越纯朴的层次越高。达维特的学生吉罗代发问:「一位在世界上每个民族那里都看到他们对美有着完全不同的独特理解的艺术家,还能坚定捍卫合乎规矩的绝对美的教条吗?」德拉克洛瓦对此感慨:「如果某人想忠实于自己,她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堕落的时代,这种品质更加匮乏……原始人多好还具有这样的勇气……」

    到了二十世纪,格林伯格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看法,这个现在也常被变相引用。他说,为啥那些前卫、有创新性的艺术看得人少,漫画和流行文学这种玩意看得人多,以至于「纯粹」的艺术日渐式微了呢?因为识字的文盲变多了。「随着文化的普及,读写能力几乎成了跟开车一样寻常不过的技艺,不在被用来区分个人的文化喜好,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优雅趣味的独一无二的伴随物了。」

    格林伯格后面的话说得颇为难听:「作为无产者和小资产者定居城市的农民,出于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学会了读写……但是,失去了以乡村为背景的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后,他们同时又发现了自己回感到无聊的这种新能耐,于是,这些新的城市大众对社会提出了要求:要为他们提供某种适合他们消费的文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种新的商品诞生了:假文化,庸俗艺术,命中注定要为那样一些人服务……」

    格林伯格影响深远的艺术观,让很多人相信他是坚决拥护高级艺术(比如抽象艺术),排斥庸俗艺术的。他的旗帜鲜明——或者干脆说他就是现代主义的旗帜本身——使得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甚众。他的反对者最看不上他的,就是「那种令行禁止的立场——一种告诉艺术家不应当做什么,告诉观众他不应当看什么的态度。」

    对此,格林伯格在一生中多次试图自辩,称自己的目的是「部分地解释,过去一百多年里最好的艺术是如何产生的,但并不是在暗示它不得不如此产生,更不是在暗示将来最好的艺术也必须如此产生。」

    对于他口中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好艺术怎么产生,长什么模样,既不是格林伯格说了算,也不是他操心的事儿了。如今的我们关注什么样的艺术家,艺术展览,我们的注意力、流量乃至于兜里的钱往哪里去,都是在对当代的艺术品,当代的审美和它是否该有层次和标准投票。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