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中餐通常不对骨头、刺等做过多处理,这背后蕴藏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差异?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11-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60
    赞:
    46
    [​IMG] 也说,每天从有趣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 阅读原文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吧,就是——餐具的习惯。

    首先纠一个概念:所谓的“预先处理食材”是需要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行业分工细化,有专职的 / 工业化预处理和专门的餐饮行业之后,才有的标准化需求。

    而在更长的自耕农时代,每家每户自己烹饪,虽然也有“厨房处理”,但为了不浪费,不管中外都是把尽可能多的食材都保留在烹饪过程中,等食用的时候吃干嗦净再挑出去,尽可能节约。

    所以,问题实际应考虑的是,为什么中餐在餐饮行业细分后,依然保留了鱼刺、骨头让食客自己来挑出的习惯,而这可能和中餐筷子的便利有关。

    [​IMG]

    中国人的筷子,实际上是一种“对普通食物效率较低,对精细化食物效率较高”的餐具。

    如果是要常吃炖煮的汤、羹类食物,显然勺子是更好、效率更高的选择。

    哪怕金属稀缺的年代,也可以简单加工出木勺、小木铲、甚至木片。而只有吃比较精细化的食物,比如的鱼、肉时候,用筷子挑骨头和刺的效率会更高。

    而实际上,在中国也的确最早用汤勺较多。《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因为那个时代时平民的主食是粟稷,用瓮煮熟后成糊状的羹,这是极不便于用筷子来吃的,故《礼记》中说“饭黍毋以箸,当用匕。匕不是说匕首(刀子)而是指匙,调羹,也就是勺子。

    而在《三国志》中,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正在吃饭,闻之一惊“失匕箸”,可见对比较高党的宴会,至少是筷子和勺子一起用的。

    [​IMG]
    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中汉代的龙耳勺

    实际上,中华筷子的流行应该在公园 400 年(东晋 - 隋)左右开始。原因是人口数量上升,人口稠密区燃料(木柴)变得更贵,为了食物更快软烂,厨师开始习惯把)肉类切割成小块烹饪。

    同时,大量的农耕协作让当时人的主食偏向加了菜的谷物(黍等)粥,据说“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这种粥里的菜叶会让勺子比较难用。

    所以,不管是吃肉还是菜粥,筷子都有了比较强的优势,变得流行。

    而同时,随着农业的发达,灌溉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大事,伴随大量水利工程和水稻种植,河流与稻田中的淡水鱼也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比如唐代流行的“鱼脍”就是鲤鱼制作的美食。

    (特意提醒下,淡水鱼生吃有危险,大家不要轻易尝试)

    而淡水鱼的普遍食用,也让筷子的使用有了新的优势,方便挑出肉间的小刺。

    (为什么厨师不挑,还是那句话,普通人都是家里吃鱼,能省就省,淡水鱼刺多切细,都在厨房环节去掉意味着损失大量宝贵的蛋白质)

    而随着唐朝的经济繁荣,上层社会追求食物精美,这种“小而精巧”的饮食习惯,更加重了“筷子”的出场比例。

    [​IMG]

    而历史上,西方民族的食物不管是烤熟的肉块、浓汤的豆类或粗面包,用勺、刀、叉甚至手来进食都更方便。所以对灵活性更强的筷子,没有额外的需要。

    [​IMG]

    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大规模工业化农业与工业化捕捞业的发展,肉类和海鲜的加工处理更加看重效率,肉类都是工厂内预分割后运输,所以骨头和刺都基本去除。

    [​IMG]

    这同时也迎合了餐桌上用刀叉去除骨头和鱼刺的不方便的需要,成为了供应链标准的主流。

    而中餐里,筷子的广泛使用让鱼、骨的预处理去除没有特别迫切的需要,反而在讲究“摆盘”的餐饮文化里,很多时候充当起了“造型”的需要,因此也就成为了主流。

    [​IMG]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