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摆拍和滤镜制造出来的美,是「假」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12-1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Yichen 在西海岸,新西兰华人史爱好者 | 备份公众号:Yichen的西海岸 阅读原文

    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想法是,「美」能被摆拍和滤镜制造吗?

    又一想,「美」难道还有「天然的」和「制造的」这种区别?不论是精英还是民间的「审美」活动,甚至说不定能拓展到动物界,「美」的概念难道不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吗?

    所以,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的地方还真不少,展开写总觉得写出一本书来都有可能。我的知识有限,讲一讲我想到的几点,权做抛砖引玉。

    1. 摆拍是摄影打娘胎里带来的技能包

    相机的前身是辅助绘画使用的「暗箱」。

    翁老师在翁昕:小翁杂谈:维米尔到底是不是骗子? 中就讨论了暗箱对维米尔画作的帮助、维米尔「构建」一幅画面时候的思路。维米尔活跃的年代离达盖尔申请到摄影术的专利尚有两个世纪之久,但「构图」因为暗箱的辅助已经和摄影作品基本无异。

    快进到维米尔之后二百年——虽然摄影的速度比起画师确实已经是快到了天上,但绝对不是如今那种你坐下摆个姿势,咔嚓就能搞定的体验。在曝光期间被摄者轻微的动作也会导致画面模糊,摄影师们只好搞出了这种用来固定人的夹子,好让自己的客户在曝光过程中不要乱动。

    [​IMG]
    拍个照堪比上刑(x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我之前一些答案里提过:最早的达盖尔法的曝光时间是以分钟计,后来改进的湿版也起码是按秒算,因此无法轻易用于拍摄几乎任何会动的东西,甚至大白天拿去拍大街的时候,如果有人走过,也只能在画面中留下些鬼影。

    至于合用的闪光灯,那都已经是达盖尔法发明后快半个世纪的事情了,而且使用效果是这样的:

    [​IMG]
    Race Gentry 演示 1909 年生产的镁粉闪光灯(棒?),根据 CC BY-SA 2.0 共享

    同时,和肖像画画师的必备技能是给自己雇主「美颜」或者「换背景」一样,在旅游离普通人仍然很远的年头,换个背景、帮客户跨越一下地理距离限制这种小事怎么难得住我们一心服务广大群众的摄影师(划掉

    [​IMG]
    在尼亚加拉瀑布背景板前拍照的女士。锡版 / 约 1870 年。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藏品

    可见,从摄影第一天诞生起,甚至摄影还没诞生的时候,对现实的更动乃至美化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我们对摄影「真实性」的某种信仰,实际上也没有很多现实的根基。

    难道说,这些都该算成类似「照骗」的行为?

    2. 照骗 = 假 = 不好 吗?

    如果这么画等式的话,那我可以以亲身体验来说,你看到的风光照里 90%以上,不论做没做后期,都是「照骗」。毕竟,一张照片永远是摄影师选择的一部分风光——甚至只有很细小的一个部分——而且只有一个视觉维度。至于风雷雨雪、鸟鸣虫吟、四时更动,统统都是缺失的;更不要说在无法拍摄的恶劣条件下,置身其中能体验到的东西一点也不少。所以我非常倾向于说,如果风光摄影的评价标准就是展现目的地的「自然之美」的话,那真的是谁上谁也不行,制造出来的也只可能是基于某种美好幻想的「照骗」。它们在某些方面严重地过剩了,另外几个方面又是空白。

    [​IMG]
    典型的使用细小局部创作的风光作品,by David Ward

    我再用自己的照片举个例子,这是我在米尔福德峡湾拍下的一张 Mitre Peak——

    [​IMG]
    基本没咋调,各位看个意思了解一下环境就行

    我当然可以说,啊,这是我克服了 ABCD 困难守到的一个光线合适的早上,这里有风光 EFGHI,适合出 JKLMN 类大片,巴拉巴拉巴拉……

    但实际情况嘛……只要你搜索一下 Mitre Peak 的照片,你就会发现好像有些不对:

    [​IMG]

    为什么这照片全都是同一个角度,好像已经是个打卡都打烂了的地方?

    [​IMG]
    Mitre Peak 在左上角箭头所指方向,大概两个图长度开外的距离。地图:LINZ

    因为现实是,这里能供人拍照拍到 Mitre Peak 的好位置差不多只有图中间箭头标出来的两个位置,其它地方要么下不去脚(峡湾是冰川峡谷,悬崖峭壁直接就插进海里,完全没有路可走),要么离那个山太近,要么干脆就看不见,那长年累月下来,这地方怎么可能还不被拍烂……?再加上,这里年降水量是月份分布非常均匀的 6000mm,每天大事除了下雨就基本还是下雨;游客如果只住一晚两晚(我猜一般人也忍不了这种环境太久),你觉得这些风光大片被鉴定为「照骗」的概率大还是景区被认定是「良心」的概率大呢?

    因此,如果我没搞错的话,大家普遍还是认可那些「在细小中发现美」「在平凡中发现美」「在恶劣环境里发现美」或者「苦中作乐」的操作的(类似于题目所说发现「天空之镜」只是一片水坑),「以假乱真」乃至「假但好看」说不定还是某种技术牛逼的证明;对「滤镜」也常常是嘴上说不要自己搞真香。我观察中大家嫌弃的,似乎更多的还是「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明明是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操作,非要说成是「业界秘笈」;明明是个商业景点或者大量 PS 的人物形象,非要说成是「世外桃源」「清水芙蓉」;明明是「你上你也行」的打卡操作,非要说成是「品味」的选择、「努力」的结果……

    3. 美不太可能存在一个恒定标准

    所以转来转去,回到了这个地方:当「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制造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证明有某种超越人而存在的「审美」吗?),我们如何能证明一种「美」的标准比另一种更高?难道说一个人的「感受」比另一个人的「感受」更加正当、更加权威?我觉得这种对「审美一致性」的假设本身就是虚无的。

    当今艺术界已经在回避「好作品」与「坏作品」的分类方式,关注(不如说观察)不同体系的表述方式,显然是个好事。

    以问题中提出的场景而言,每个人对「什么好」「什么真」自有标准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用来拿去干涉其它人的创作,大概是 100%正当的事情。对于我这行来说,倒不如讲如果这东西有一致界限才是个比较麻烦的事,尤其当自己不是主流的时候……

    感谢 @刘镇锐 与 波波 @wavechaser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