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少女,我不太肯定我的方向,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走远一点。 阅读原文 大花布现在已经快成为东北的地域符号了,来吧,跟着我了解一下东北大花布的前世今生。 一、东北花布的源起——来自苏联的布料 建国初期,百姓的精力都放在了生产生活中,着装都是朴素简单,色彩都是深蓝、墨绿、黑色以及灰色。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一片暗沈的颜色。 第一次针对服装提出的建议是在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认为这样的服装展现不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希望女士们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裙,而男士们则能穿上优雅的花衬衣。 刚好那段时期苏联国内花布生产迅速过剩,为了帮助苏联解决产量问题,也为了弥补我国棉布的短缺,中国便从苏联进口大量花布。 不过当时苏联受霍赫洛马装饰画风格影响较大,花布上图案繁复密集、色彩饱和度高。中国百姓习惯了单一色彩服装,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花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号召干部带头购买,甚至提出“爱国穿花布”的口号。把穿着苏联大花布的衣服看作是穿爱国衣。尽管苏联花布既不实用,也不符合我国百姓的审美。但人们还是愿意在政府号召下做出尝试,基本上人手一件大花布衣料。 不过虽然花衣服遇冷,但用作床单被罩窗帘,却意外地收到中国群众欢迎。 二、花布的国产印花——来自上海的设计 东北大花布最早是因为苏联的布料,但是东北花布本身,绝非苏联产物,它的设计者,其实是 1952 年的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没错,这个从来没离开过土的东西,居然是来自时尚之都上海! 1952 年,华东纺管局刚成立时便号召设计师发掘大众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样。于是设计室陆续推出李叔希的「孔雀团花」、张至煜的「红牡丹」、汪南嵩的「锦凤」…… 其中由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北大花布」经典图形。 至于为什么要选用如此值得吐槽的颜色,这不仅因为当时人们对色彩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染印技术的限制导致! 当时上海的印染厂最先进的便是采用防拔染技术,即先给坯布染以纯色,然后用印花机将还原染料印制在布匹上,通过化学反应还原底色染料,呈现出不用颜色的花纹。而这种技术只能够实现四五种套色,所以我们看到往往是大面积红绿蓝底色,加上红绿蓝黄几种颜色合在一起。 所以,虽然现在看来花布土味十足,但是在当时,无论是印染技术,还是大团的花纹,都是中国最前沿的设计审美和技术手段!而一切,都来自紧跟世界潮流的上海人民! 三、大花布成为东北符号,东北人自己“功不可没” 印染的花布逐渐开始风靡全国,花纹也逐渐推陈出新。台湾地区、上海地区更是使用频繁,并不是东北的专属。 真正让东北花布成为一个符号的,是大家平日里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强化不仅来自外地人,更是因为一部分以表演为生的东北当地人。 一方面因为东北地区冬季比较漫长,人们长时间见到的都是白色、灰色等比较压抑的颜色,这就使得他们格外热爱象征着生命力的红色、绿色; 另一方面,从色彩上来看,红绿的纯度都很高,两者之间会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给人个性张扬之感,与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相似,在“红配绿”还没有被群嘲的时候,人们很愿意用这个颜色代表自己。 此外,对比强烈的红绿两色,也能带来最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人们心中就会产生“这个非常重要、需要格外注意”的印象,非常适合在舞台上展现,所以东北的很多文艺作品在演出时都会选择红配绿的花布作为道具。 后来,随着春晚小品舞台渐渐被东北人占据,为了短时间塑造最鲜明的人设,创作者们沿袭了他们以往在演出中的习惯,直接选择了东北大花布的衣服。 而且近年来,得利于刘老根和他的大舞台对东北文化洗脑式的广泛传播,大花布摇身一变成为了东北文化输出的核心视觉,和二人转一起走进千家万户,让你觉得只要看到有人穿了花棉袄,嘴里还一边哼哼:“正月里来是新春!” 东北大花布也因此得名! 如今占据直播平台半边天的东北主播们,也时常刻意地用东北花布达到搞笑的效果。 也正是由于这些由东北人自己塑造出的形象,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东北根深蒂固的误解——在东北,人们最爱大花布。 彩蛋:花布土归土,现在却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一个视觉 ICON,毕竟是中国设计界的鼻祖级花纹,现代设计师们时不时就会把他拿出来演绎一番。 国际彩蛋:2018 维密内衣秀纽约上演!东北大花布霸屏,严重怀疑灵感来自东北大花布。来看看时尚圈的展示…… 所以你看,东北大花布已然走向国际,走上了它的时尚路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