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理解 “在绘画中艺术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非实际上的真实”?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12-1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知乎用户 阅读原文

    很多艺术都是这样,不局限于美术。

    只不过因为国内美术教育不太好,很多应该是小孩时候就理解的东西,一直没有教过,最后造成看上去几十岁的大人,美术方面的常识跟学龄前小朋友比都不如,宛如文盲。不过你不要歧视文盲,文盲并不是傻子。如果像建国前那样没有系统教育体系的时代,大概一个七老八十应该具有智慧的人也会问出『如何理解在文学中作家写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非实际上的真实』,而答案换算到文学艺术上可能你会觉得简直太简单了。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作家和画家,都是有传达和表现的成分。简而言之他想的什么东西,感受到什么,他希望你能通过他的作品明白。而且希望你能根据他重点标出的东西去思考感受。

    [​IMG]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盲人,需要有人给你文字描述来让你理解这个图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说:图上有水。石头。沙子。

    他说错了吗?肯定没有。但是可能你听了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花几十个小时画一张水石头沙子。

    一个化学家说:氧化氢,二氧化硅。

    他说错了吗?也没错。难道他说的不真实吗?水和岩石确实是氧化氢与二氧化硅。

    一个物理学家说:这张画描述了总量占地球面积 71%的大型液体团,在万有引力和地球自转作用下以 5m/ 秒的速度冲向边界时发生的现象。

    一个诗人说:啊!大海!/ 孕育了千万生命的母亲摇篮 / 她一次又一次冲刷着大地 / 仿佛想要洗去我们的罪恶

    一个冲浪运动员说:你现在看到了一个大浪,这种浪在这种天气下比较难以驾驭,就像我上次给你讲的那样,一不小心就会翻船。

    一个画家说:你眼前的是一幅素描作品,写实派的,作者的控制力很好,松紧虚实有度,构图和谐,画面既有精致的静态美,也不乏动感。其中有很多地方先使用擦笔和铅粉铺大调子,然后用自动铅笔刻画细节,白粉笔提亮。

    一个小孩说:这张画上面有大海!还有沙滩!岩石上还有草呢!

    一个人类文明灭绝 AI 接管后时代的机器人说:

    已灭绝的旧时代生物制作的手工数据文件;

    数量:1; 原料:植物纤维、石墨; 数据类型:矩阵像素排列;

    大小:12.638MB; 年代:2020

    ………………

    看出来了吗?同样的一个东西,在化学家眼里可能就是一些化学成分,小孩眼里就是简单的大海,诗人眼里是伟大的自然,在机器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老式的数据文件,和你电脑上的 JPG 字符串并没很大区别。一张画不管艺术成就多高,可能物质上也就是一堆纤维和铅粉罢了。

    所以问题就是,『真实』这个东西,它本来就是没法定义的。各种思想家、圣人、哲学家、先贤都想追求『真理』,但实际上就没人能说明白到底什么是真实。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根据你的标准不同,真实的意思也千差万别。

    『一个男人吻了一个女人』,这句话在普通人那里可能觉得是简单讲了一件真事。那只是你习惯了这种语境表达而已。并不代表只有这一种真实。

    换个文学家可能会写:『那个年轻人羞赧又轻盈地吻了面前这个可爱的女孩,长达八秒。天哪!恋爱的酸臭气息!』

    换个 AI 来描述完全一样的场景,可能就是『一个灵长类雄性生物的进食器官以 20cm/s 速度向东位移 37.6cm,角度 22.5,接触了一个灵长类雌性的进食器官,时长 8.32 秒』。

    显然这种说法比文学家的严谨写实多了。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真实??这些都是真实。一个东西,一个场景,它包含了太多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跟你的解读,以及作者的取舍也有很大关系。并且这些信息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不能同时存在的。你如果要强调其中的一种,可能需要牺牲其他的。这就导致好几种不同的『真实』在互相打架。

    所以真相就是,不仅绘画里艺术家描述的是感受中的真实,文学作品里作家描述的也是,音乐家也是,舞蹈家戏剧演员电影演员等等等等都是。他们都只描述了真实的某一个面,或者瞬间。


    美术和其他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真实。

    首先实事求是的一点,你要满足生物性。

    不要觉得这种科学技术问题和画画无关,其实很多颜色技巧产生的本质原因都是人类的生理特点,以及物理学。

    [​IMG]

    (人类和皮皮虾的视锥细胞对比)

    人眼里有色彩感受细胞。

    感受器接到哪种颜色,就通知你的大脑,『我看到颜色了!』

    红色感受器被某个波段的光线激活的时候,你脑子就知道,看到了红色。

    绿色被激活就看到绿。蓝色同理。

    如果什么都没接收到,就是黑。

    如果接收到非常强的三种光,那就是白。

    如果接到差不多强的三种光,那就是灰。

    如果接到红 + 绿,那就是黄。接到蓝 + 绿,那就是青色。蓝 + 红就是紫色。如图

    [​IMG]

    理解了颜色感受器的原理,就要说一下人眼自己的问题了。

    人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像老鼠,生活在夜间,地洞里。所以为了夜视能力,牺牲了视锥细胞,从 4 种变为 2 种。也就是红蓝视锥细胞。

    后来哺乳动物重回阳光之下,夜视就不太重要了。但已经退化的视锥细胞也回不来了。所以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只能看到红蓝两色的『红绿色盲』。因为没有绿色视锥细胞,所以他眼里看不到绿色,所以分不出来红和绿有什么区别。

    你可以理解为『味道』。比如你舌头能尝出来甜,别的吃不出来,那我在你嘴里放咸菜,你吃起来就没味道。我放一块年糕在你嘴里是一样没味道。如果有甜咸两种感受器,那我在你嘴里放棒棒糖和豆腐乳,你可以吃出来区别了。但是我放虾仁和馒头,你就吃不出来区别,因为都是不甜不咸。如果你舌头又加上鲜味感受器,你就能吃出来区别。馒头里面没有谷氨酸,所以没有虾仁好吃。人类有『酸甜苦咸鲜』五种味道,就能吃出来很多种混合味道。(所以人类只有三种视锥细胞,小龙虾有十多种,小龙虾得看到多么斑斓的世界啊……)

    [​IMG]

    人类祖先后来慢慢又重新进化出了绿色视锥细胞,但是是用红色视锥细胞魔改而来的,所以有一些问题。也就是它的估值很容易夸大。比如黄色的土地和绿草在你眼里区别很大,但如果从仪器测量的时候两者的光照区别并没有那么强。就像你看电视打开了『艳丽』选项,你看东西也是经过『脑补』的。

    说到脑补,人脑和人眼有多么不靠谱,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IMG]

    这张最经典的视错觉图片,AB 两块砖颜色是不同的。当然,看起来确实不同啊!

    但其实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不信可以试试。

    原因是人脑判断物体时候,会强化『边缘』,刻意观察『对比性差异』。也就是说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往往会犯严重的观察错误。

    [​IMG]

    比如这种很流行的装逼素描,明显就是外行照猫画虎搞的。他根本不知道人眼多坑爹。他画的时候眼睛盯着一个地方看,不懂得整体观察,所以就被上面那种视错觉的图片欺骗,明明是一样的颜色,他画得一个轻一个重,或者不一样的颜色画成一样的。整体轻重不能按照实际情况去正确排列,而是被眼脑所骗。也可以说他画的也是一种『真实』。只不过是经过大脑歪曲后的真实。

    这就来到一个玄学问题:到底什么是真实,谁说了算??

    比如上图这种画法,在艺术家那里是不入流的。很简单,它没有反应出对象的真实。艺术家们的真实,指『有意识克服自己的视错觉』,然后用自己修正过的观察方法,去表现对象。这样得出的画面,其实和画家自己眼睛直接看上去的完全不一样,但看画的观众却能通过这个图去获得类似直接观察原物体的效果。

    [​IMG]

    (费钦)

    [​IMG]

    佐恩

    尤其是看佐恩的画,他的东西细看就是一堆杂乱的线,但整体观察的时候,光感、质感、空间感、空气模糊、动态……各个方面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女性丰满的胴体,不仅骨头画到位,肌肉到位,那种丰腴的皮肤跟脂肪也非常牛逼了。

    [​IMG]

    所以为什么从艺术角度来说,这种画法比那种路边写实素描高级太多了?因为那种画法很『原始』,『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佐恩这种是『知道人类有缺陷,完全理解其缺陷和生物性本能,并且加以利用和克服,完全支配它,超越它』。或者像评论区某人说的『黑客级别的作画,直接黑掉你的大脑图像识别模块』,明明就是一堆乱线,但是他叫你识别成什么,你的大脑就得按他说的做。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比如盲点这个东西:

    [​IMG]

    每个人眼球有两个小点,确实就是看不到东西的。你的大脑会用复制图章一样的方法,拿别处的图像粘贴过来,所以你没有意识到俩眼有俩地方是没图像的。

    再比如:旋转错觉

    [​IMG]

    移动错觉

    [​IMG]

    对比错觉

    [​IMG]

    直线错觉

    [​IMG]

    纵深错觉

    [​IMG]

    篇幅问题不再多列举,可以说对人眼和大脑成像的认知,加以利用,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科学。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东西都被包裹在『艺术话语』里面,没有人系统地总结并给你挑明。说不定是掌握的人表达不出来,也可能是他们不想揭开神秘面纱,导致艺术逼格降低。

    比如上面这个斜线的错觉图片,和素描排线的技巧,有很大关系。

    [​IMG]

    佐恩这张图就展示了排线方向对于形态的前后纵深有什么影响。当然他们这时代的人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利用,但未必能讲明白生物学相关的科技知识。

    色彩也是一样,用色有很多技巧,『冷暖』『前进后退』等等,也是依托于人眼本身构造得出的特殊技巧。以后有机会我会讲。比如『空间混合』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视错觉。

    [​IMG]

    修拉 就是这样一个画家,他的用色经过精确计算,不调和颜料,而是使用纯色的各种杂点,交织在一起,离远了之后因为人眼的功能缺陷,就会大脑混合这些色,达到调色的目的。而且因为没有物理上去混合颜料,可以克服颜料本身的一些缺点,比如混合后明度降低,纯度不准确等等。比直接调色得到的颜色更加纯粹。

    [​IMG]

    比如看似黑色的衣服雨伞帽子,或者肉红色的皮肤,都是很多不同颜色组成的。

    [​IMG]
    [​IMG]
    [​IMG]

    讲了这么多,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真实』到底谁说了算?

    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而主动去掌握控制并支配这个缺陷,超越它,达到的是一种真实。那么『人自己的缺陷』它就不是真实了吗?一样也是真实。

    有意识地去研究『自己的缺陷』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它会造成什么幻觉,或者心理感受,能够给人什么主观上的东西,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极端点的情况就是,比如你有两只眼,一个东西你如果离得比较近,是能够同时看到两个不同侧面的。

    再延伸一点,假如你能这样去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你两个眼睛同时看到他的侧面和正面呢?或者我就想把我看到的侧面和正面同时放在同一张画里,以此来表现我所观察到的一种『真实』,因为现实里面人确实就是有两个面,而过去绘画一次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以说是『单眼视觉』少了另一半的信息,那这种所谓的『写实』就一定是『真实』吗???

    [​IMG]

    毕加索的回答就是,尝试表现出正面和侧面的同时性。并且以此为灵感,组织出一种新的不同于古典大师的特殊审美趣味,新的玩法。

    有动画为什么还看漫画?

    我在上面的回答里讨论过一个问题,在传统绘画里面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记录了『一瞬间』,有点像照相的作用。

    原因是绘画是单幅的艺术,它的逻辑是单体的。漫画是连续的艺术,弹性时间轴,自从我第一次把漫画和弹性时间轴两者结合在一起之后,我见到很多人都在转述这个想法:即漫画具有一种需求,『在单幅画上表达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衍生出了很多完全不同于单幅插画的创作技巧。这也是是为什么很多插画家画出来的漫画显得『很呆』的原因。不仅仅和分镜头有关系,和画法逻辑本身就有很大关系。

    [​IMG]

    这就是漫画一个堪称本质特点的地方:弹性时间轴。

    你看这张图只是一瞬间,但你看了角色同时经过了所有的位置和轨迹;

    它是静止的,又是运动的;

    它的时间轴在前进,然而又在停滞;

    好像角色在运动,又好像没有动,从而让你把每个动作和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放在作品里举例就是

    [​IMG]

    那么我要问,现实里谁能一眼看到这种残像呢?没有人。显然它不『写实』。

    但它『真实』吗?我觉得它有真实的一面。


    提到富坚,那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偷懒』。画的图很多都是像个草稿。

    那我们可能会想,你这个草图,明暗都没有完善,线稿可能都很多毛糙的地方,根本就是施工没结束的状态,这个能表现『真实』吗?

    [​IMG]

    像安格尔的画,看起来就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他的作品有一种尽善尽美的细致感。好像整个世界的时间都凝固了,你是一个不存在于世界上的灵魂,飘荡在空间里。一切都是静止的,你悬浮着,双眼一寸一寸观察着这个女人……

    这种『凝滞』的感觉,真实吗??

    有人觉得真实,有人觉得不真实。为什么?因为现实里面,其实很难有机会这样观察。人不可能不动,你也不可能同时大脑收集到所有的这些细节并合成在一幅图里面。所以这种尽善尽美的画法,所有地方都非常非常精细,它的时间感也就从『真实世界和生活』变成了『永恒停滞』。

    [​IMG]

    这种单一人物站着摆姿势的时候还可以,一旦画那种很多人、具有故事性的场景,看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IMG]

    比如这张,里面细节画得非常细致,但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像一群木偶的精致摆拍。

    原因是什么?很多。比如光线里光源色的影响太小,凸显不出来光的体积;颜色太纯净,好像全都泡在纯水中,或者雨后透着玻璃去看;每一个人动作和意图都太精炼,太典型,是无数个『最典型的瞬间』的集合,而现实里极难遇到这种瞬间(搞摄影的应该比较有体会);还有前面说过的,一个动态的事件,只用了静态瞬间的画法逻辑。等等。

    这些对应的问题,后人都进行了长足的研究。所以他们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真实』。

    [​IMG]

    比如莫奈的色彩,光感都更加符合现实,以及很好利用了『人眼的颜色缺陷』。

    我们继续发散思维,安格尔这样尽善尽美的精致作品,可以代表一种真实。但现实真的有那么完美吗?那么如果不是非常完美的话,它能不能也携带一些真实呢?

    [​IMG]

    贾科梅蒂的作品就有一些这种意味。

    和佐恩那种“看似随意,实则极致”的线条不同,贾科梅蒂画的是一种感觉。

    [​IMG]

    可以比较肤浅地说,他发现人类感受真实,并不完全依赖『完成度』这个东西。(有点像富坚偷懒的原理)

    这个就是人类的一种认知错觉,比如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汽车前脸,也能被看成是人脸。

    [​IMG]

    (这个呆萌的 O 型嘴)

    在画画里面就是,可能一堆线条,甚至是一堆杂乱的颜色,你看上去它完全不『像』真的,但你也不会把他当成别的东西,可以正确认识到作者在画的是人。

    [​IMG]

    而贾科梅蒂利用你这个识别特点,就可以做出来各种古怪具有他自己审美趣味的『怪人』雕塑去表达他想要的感觉了。

    比如上图这种如此简陋怪异的雕塑,一样是人。对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可谓天差地别,但又是『同一种对象』。

    [​IMG]

    我们继续发散思维:如果要表达真实,能不能通过不画任何『现实里的东西』而纯粹以想象或虚幻的造型色彩,去表现出和安格尔那些写实画一样甚至更准确生动极致的『真实感觉』呢?

    [​IMG]

    蒙克的呐喊

    这时候的绘画,慢慢就走向了意识的产物,而不再是真实世界的描摹。

    [​IMG]

    其实前面修拉的作品,已经不是普通意义的写实了。这种回归几何图形的平面感,和传统的写实趣味已经有了区别。


    我们继续发散思维:他们这些画家画出来的东西,里面并没有写实的内容,但却表现出来一种很真实的人类感受,说明他们对于人的生物性本能,以及人的意识等问题,有了很深的研究。

    那么,能不能在使用写实内容的情况下,同时融入这类感受和意识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一种『双重的真实』呢?

    [​IMG]
    [​IMG]

    也许弗洛伊德就在进行这种尝试。

    比如这幅图中的女人,用色,笔法都很真实。是写实的技法。

    但是其质感,精神面貌似乎带有一种『毛刺』,你看不到安格尔那种肤如凝脂,也看不到佐恩的丰腴,你看到的只有胖女人毛糙的皮肤,铁青的乳房,臃肿肥硕,却又具有十足的重量,一种『堆积』的厚实感。而他不仅用色上有印象派莫奈那种真实的色光,又有古典大师造型的严谨。并且没有安格尔时代那种『呆板』的感觉,姿势造型状态构图都没有给你『典型』到不真实的印象。也没有像安格尔时代那种开了美颜滤镜一样处处光滑细腻,用笔非常大胆粗砺。解剖人体造型非常严谨,表现的又是人体的扭曲和不常见姿态,以及非同寻常的模特体型,造型水平也超过了古典大师。并且用很粗砺新鲜的笔法和刻画做到了非常细致准确深入的效果,细而不腻。可以说水平是非常非常高了。

    这种多方位的表现方法,又是一种不同的『真实』。

    [​IMG]

    弗洛伊德自画像


    那么我们再次发散思维:如果用弗洛伊德这种观察和表现方法,把他写实的那面给再次变细,细到极致,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真实』?

    [​IMG]
    [​IMG]
    [​IMG]
    [​IMG]
    [​IMG]

    也许这就是冷军考虑的问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些人,看到冷军就是『画得跟照片一样,有什么用?』『照相写实主义』

    不夸张的说,这样讲的人肯定是对写实绘画没有常识的。更不要说画过了。

    [​IMG]

    冷军的画法,用色等等,和古典画家是一脉相承的。而很多那种所谓的『照相写实主义』只是把照片放大了参考来画。

    我想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照片是怎么来的?

    是照相机镜头记录下来的,是光学仪器的观察。

    那么光学仪器和人眼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那么人眼和光学仪器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记录真实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人眼和光学仪器都不完美,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的一套『失真方法』,比如这种照相写实多是用超大尺幅,拿大照片比着画,画的时候参考的就是『镜头的观察』,而镜头自身的一些『相机的视错觉』也被继承过去了。

    比如虚焦,照片是瞬间拍摄,有模糊的地方。人眼观察在绘画写生的时候是一点一点『摸』过去的,把对象身上的所有地方都单独细致观察过,然后通过画家的组织,合在同一张画上。里面包含的真实信息含量远大于照相机。

    再加上画家本身对于人类自身生物缺陷的主动运用,如绿色权重变高、视错觉等等,最后得出的一张画,以人脑欣赏的标准来讲,是远比照片『更写实』的。『比照片更照片』。

    所以,冷军的画是通过写生,观察,统合海量细节,并用人类的能力极限去合理排列这海量细节的优先级,『手动优化』,最后创造出的一个艺术世界。而照相写实主义只不过是利用手工技法,把照相获得的信息转录到画布上,和冷军的写生画法并不是一样的。

    那么一个问题就是:照片的写实,和人脑的写实,到底哪个离『真实』更近呢?

    物理上讲是照片,因为记录了光源强弱。但从人类欣赏的角度来说就是冷军的画,因为他的画细细看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直接获得『画家在写生时候的感受经验』的效果。


    所以说,如果有人向你很细致地讲解过,并且学习了基本的常识,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很轻松理解大部分着名艺术家的历史地位,或者艺术理念的。起码 1900 年之前的绘画是这样。

    到了今天,至于绘画的『真实』到底是什么?谁说了算数?仍然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但所谓的艺术,就是尝试走向极限真理的过程。和科学研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